JWang 在 2005-11-17 13:19:38 发表的内容 那你不认为这也是模拟胜过CD类的数码的一方面? |
从CD格式确定为只反映20 - 20kHz这个频段的正弦波型信息那一刻起,就注定了CD在转录其他频宽比它宽的信息时候,一定要损失20-20kHz之外的任何东西了。
对于频宽上限能有50kHz的模拟母带,它肯定是胜过CD的。但是模拟母带也有好多时期,好多规格的。JWang兄不妨了解一下50年代Decca FFSS时期它所采用模拟母带的频宽是如何呢?还有在80年代之前各大唱片公司普遍采用的录音母带一般的频宽是多少?还有它们的动态范围一般是有多少?尽管指标可能仍要好于CD,但程度不会太离谱,否则80年代初制定CD制式的时候人们就普遍使用含有丰富的超过20kHz的信号的母带,那么那些工程师肯定也会考虑到这点因素。(当然硬件的性能限制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
当然是人都知道:不管用什么格式来复制母带,效果肯定最多和被复制的那个母带相当。但这是历史的无奈——谁教在1950-1980年间模拟录音技术比较发达呢?谁教那个时候还没有普及数码录音呢?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有了时间旅行的技术,那么我们以现在最先进的数码录音技术,回到1950年代去为各大师录音,那么录出来的必然比历史中的模拟录音要好得多。
最后还提供几点业界的关于LP声音和CD声音之间听感差别的研究结果:
1. 为何LP的高频段和CD的高频段听上去会有可分辨的不同呢?原因之一:CD的频率响应曲线在20kHz是一刀截断的,是一个几乎垂直的台阶;而LP的频率响应曲线在10多千赫兹处就有明显的滚降,但是它是倾斜地往下降,所以形象来看它是慢慢地下降到20kHz处接近于零,然后到20多kHz的地方完全消失。所以这两个不同的频响曲线在听感上会有不同。
2. 为何“LP”的声音有时被LP爱好者称为“暖”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已被实验所证实:LP格式在播放时具有额外的动态谐波失真这种特性,实验证明这种特性就是造成人们说“暖”的感觉。这是一种失真,只是有的人会喜欢这种失真的感觉。
3. 为何某些CD听上去会有“硬”的感觉——那是因为在模拟-数字转换的时候,一些厂家使用的编码器的滤波芯片不能完美地滤去会引起混叠的那些高于22.05kHz的频段,因此信号产生混叠,导致取样出错,声音劣化。所以编码器技术一直都在被不断研究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