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8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327|回复: 807
581#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16 18:14:34 发表的内容
2.8MHz还不够?不是量化误差的问题,而是算法,数字滤波曲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点上我同意 felixcat兄的说法。对于单一频率的音频信号,A/D再D/A后的波形已经是相当完美了。。。。。。

别让我举证:)


由于一比特的特性之一是量化误差较大,且复杂,所以2.8MHz是为了减少量化误差,尽管如此它的量化误差还是较大,所以还要采用一定的补救措施。各种算法虽然能适应单一频率的信号,由于实际的音频信号比单一频率的音频信号要复杂,所以对于实际的复杂信号还是不够完善。

一比特的优点是量化和解码简单。
TOP
58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58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84#

JWang 在 2005-11-17 11:04:59 发表的内容
严格来讲,CD在目前的抽样下,来处理10hz及其中包括的高于20khz的component frequencies时的误差大于我想象的。


CD的格式根本就是设计成完全、绝对不反映任何高于20kHz的component frequencies的,难道你当初是把CD想象成能够反映哪怕只是一丁点的高于20kHz的信号?换句话说,难道你以为因为方波的频率是10kHz,并且10kHz属于20Hz - 20kHz的范围,所以CD就要保证把它还原出来?——CD保证的只是还原20Hz - 20kHz的正弦波成分(看清楚了,是正弦波)。可见你连CD格式的最基本原理都没有弄清楚,也可见你当初“想象”的时候对CD应该还原什么样的信号都没有弄清楚,所以人家摆个演示,你看了之后会觉得“啊,原来是这样啊”。

第二点“SACD的DSD在处理10khz的信息及包括了component frequencies时的大大比CD来到精确。”这是Sony测试的直接结果,我没有说你叙述这个结果有错,只是说你的论证方法有错。所以我前面就说,为何看你的讨论总是觉得别扭,就是因为你照搬人家的开头和结论,然后中途试图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论证过程,因为你的理解歪了,所以论证过程荒谬。
TOP
58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58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8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8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589#

JWang 在 2005-11-17 11:50:17 发表的内容
Sony这样讲是有其原因的。按照Sony讲,最好的30ips半英寸的analog的录音机可以录下高于50Khz的信息,但是CD不能达到。故DSD有其必要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CD在技术上是失败的。


首先我同意CD的频宽限制20-20Khz,这个是公认的问题.但是上面的输入信息,有超过20Khz的信息.所以上面的这个试验很难讲这个失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这个10Khz方波滤除所有20Khz以上的波,那么它本身也已经不是方波了.而CD实际记录的可能是比较接近输入波形的.所以上面这个试验的失真究竟是因为不能记录20Khz以上信息造成的,还是因为PCM造成的,还是因为CD取样频率造成的?根本说不清楚.
TOP
590#

enrique 在 2005-11-17 19:03:29 发表的内容
讨论出真知. 简单的说, 顶级LP系统音效和顶级CD/SACD系统音效都很好,但LP碟好声的数目远远不如CD碟好声的多. .


在我自己的经验中,不太支持这个说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