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才能获得丰满、厚实、和谐、自然的声音呢?18页;亥姆霍兹共... [复制链接]

查看: 41264|回复: 258
211#

松香味 在 2005-10-14 15:39:34 发表的内容
什么是真正的好器材------------(一)
由于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进步.   电子元件的热稳定系数和热噪声系数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以晶体管功率放大器来说.  在锗管盛行的年代,  (大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由于锗管的热稳定系数和热噪声系数较差的先天缺陷,  造成了信噪比差\工作不稳定\失真大等问题,  为了解决当时这些电子元件的热稳定系数和热噪声系数造成的负面影响,   将前置放大部分从发热量大的功率放大器(后置)中分离出来,   有效地解决了后置热量对前置放大部分的电子元件的热稳定系数和热噪声系数较差造成的负面影响,  综合指标得到很大提高.   另外,  将前置放大部分从发热量大的功率放大器(后置)中分离出来,   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减少了后置大功率变压器对电磁干扰非常敏感的前置放大部分的电磁干扰,  这对提高信噪比非常有效.  缺点是需要增加一对信号传输连接线连接.     要用好前\后置分体机,  就不应该把前置放大器直接放到功率放大器(后置)之上,  否则分体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以现在的电子工业制造技术,  电子元件的热稳定系数和热噪声系数已经不是什么明显问题,  前\后置合并机只要在设计时将前置放大部分远离大功率变压器,  并加以电磁屏蔽,  信噪比指标常常能超过目前大多数前\后置分体机的水平.    当然前\后置分体机有更大的机体空间,  输出功率可以做得比较大,  其实.  现在的前\后置分体机应该把机体空间充分利用,  重视加强和提高电源供电质量以及防止或降低电磁干扰方面的措施设计.  否则,  打开机箱空空当当,   电源供电质量和防止电磁干扰方面的设计一般般,  "前\后置分体"还有什么意义?  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商业操作的目的.  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一对信号传输连接线的投资.  
如果不追求大功率(A类50--60W以上,  AB类200W以上),   同样的价钱投资,  前\后置合并机是理想明知的选择.                                    



什么是真正的好器材------------(二)
..............



什么是真正的好器材------------(二)

对功率放大器来说,  不同的电路设计会有不同的声音特点,  不同的电路有优点也有缺点,  2005年<无线电与电视>第10期有相关介绍,  不同的电子元件,  也有不同的声音走向.  
优秀的电路设计(含电源)加上合理的电子元件搭配使用,   是效声的手段,  也是制造真正好器材的基础,  信号流经的电子元件越少,  信号的损失和失真越小.  "简洁至上"就是这个道理.   不管补助电路多复杂,  都应该保证信号通道的"简洁至上"原则.   真正的好器材才可能产生.
TOP
212#

无论再有多少段落,理论和现实,都会是有差距的:)
TOP
213#

有的"发烧友"担心吸音过量. 我的体会是-------业余条件下, 无论你怎么"处理"也不会过量. 只能尽量接近"理想听音室"的水平而已.
至于经过吸音\消音\消驻波处理后. 声音"干". 那就是"器材"的问题了.
采用调整吸音\消音量的玩法, 那是对有问题的"器材"进行补救的手段. 财力有限的国内广大"发烧友", 这种玩法也是可取的. 但是不要认为"这才是真理". 走入误区.
上班了. 晚上见. [/quote]

指导不敢当,我处理房间的经验有限。交流一下,我是房间处理不好,通过换器材改善声音的:
我的听音室就是客厅,本身面积不算太小(连过道约35平米)。但是,由于是客厅,只能长边摆位。有两个问题,一是混响时间长,二是低频竹帛控制不了。地毯、壁毯、扩散板(内填吸音棉),这些在装修房间时就做好了。但是,情况仍不是很理想。我想在天花板上吊吸音毯,家人坚决反对(确实比较难看)。于是只好换器材,将落地音箱用于AV,买了个密闭书架箱。低频量感不足,高频也暗,却比较适合我的房间:混响长不再难以忍受,且音响可以靠墙放,低频量感比较合适。
换了音箱,竹帛的问题好转了。再后来,发觉低频问题不完全是房间引起的,于是又换公房。觉得高频冲,又换了喇叭线。觉得音场不宽,又调整了内拗角度。觉得高频少水分,在音箱下垫围棋子。
现在,声音虽然不特别理想,但总算可以舒服地听《天鹅湖》了。
我觉得,这些调整,除了垫围棋子的效果是完全正面的之外,其余的都是有好处也有坏处,关键看自己更需要什么。搞来搞去,其实也就是折中一下各方面而已。
我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房间条件买音箱,最好能借来试试。音响是个系统,下有子系统。孤立评价一种器材,实用意义不大。从搭配的角度,倒是子系统较有价值。我觉得发烧友首先应考虑“房间/音箱组合”,然后是“音箱/公房组合”。其次是音源。再次是音箱用的配件,最后是咸菜和其他配件。
我觉得,发烧友最大的毛病,是“错怪”某样器材。明明是公房的问题,却错怪喇叭;明明是房间有问题,却错怪CD机;等等。这些错误我也犯过不少。



你的听音室就是客厅,  还有过道,  是否考虑过用"轻隔断"的方式改造出一个尺寸比例比较理想的听音室呢?  我一个朋友情况和你差不多,  经过"轻隔断"的方式改造,  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TOP
214#

伴农 在 2005-9-30 16:25:47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器材与听音环境都重要,但好的器材是出靓声的前提条件。






完全同意!!
TOP
215#

[upload=jpg]Upload/20051019901123282.jpg[/upload]
松香味你的器材都经过你摩过,都能出倩声,这与你的理论水平和
动手能力有关,我是望尘莫及啊。
TOP
216#

aiyue1129兄;
刚看到松君的回帖.基本不同意你的观点.
  什麽是好声?要有一个参照系.主流观点是重现音乐厅的音响.也就是说,重放时越接近音乐厅的原音,就越是好声.只有录音优异的软件,再加重放性能好的器材,才有可能再现音乐厅的原音.二者缺一不可.五,六十年代的录音,国外著名唱片公司有很多优异而温暖的模拟录音,国内大约就找不到了.当我们听克来斯勒在80多年前的录音,唤起的是怀旧的情感,和对大师的敬意.但要从"重现音乐厅"的角度看,是不能和现在的录音效果比的.松君的感受,我认为心理的因素是很大的.
   要说听音取向,我与你可能较接近.古典为主,民族为主.也藏有四位数的唱片.现在购片,既要考虑作曲家与作品的代表性,个人的听音取向,还要考虑软件的录音水准.录音差,再好的器材也无用武之地.


我们的观点大致上是一致的,  重放性能好的器材(加好的听音环境)可以接近再现音乐厅的原音.
五,六十年代的录音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一九六七年电子管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颠峰, 这是有据可查的),尤其是国外著名唱片公司,  有很多优异而温暖的模拟录音,其重放还原效果已经接近再现音乐厅的原音,  空气感非常好, 非常平衡. 而且"FIHI元素"的分量也恰倒好处.
目前大多数所谓的"FIHI"录音, "FIHI元素"的"分量比重"是不是应该认真探讨研究了. 因为那些"FIHI元素"已经让人感觉"夸张". 一句话----不能再现音乐厅的原音,  有的只是短暂的新鲜.
TOP
217#

松香味 在 2005-10-13 18:24:42 发表的内容
aiyue1129 在 2005-10-13 11:23:49 发表的内容
是否出好声,听音环境,软件的录音水平,器材的档次三个要素大约各占1/3。



aiyue1129兄;   软件的录音水平从技术指标上说"录音水平"是有高抵之分.   但是从听觉感受来说,   个人主观听觉感受就很难取得一致.   它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   通常不把它和听音系统并列讨论.  
我就喜欢收集五六十年代国内外当时评价比较高的曲目片源.   甚至还收集了二六年-------二九年录音,   九一年出版的cd.   喜欢古典音乐,   (交响乐\协奏曲\特别喜欢小提琴)    有人认为五六十年代的录音水平比不上现在的录音水平,   如果你的听音系统够水准.  个人主观"爱好"也和我相差不大,   你就不会轻出此言了.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好录音.   但一半以上很难和五六十年代国内外当时评价比较高的曲目片源比.   如果你不同意也不能说就没有水平.   只能说听觉感受和爱好不同.   因此,   "软件的录音水平"用听觉感受来评判时,   将会引起没有意义的争论.   所以通常不把它和听音系统并列讨论.
我同意davidrose 兄把听音环境\器材合并为"听音系统"的说法.   因为他们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刚看到松君的回帖.基本不同意你的观点.
  什麽是好声?要有一个参照系.主流观点是重现音乐厅的音响.也就是说,重放时越接近音乐厅的原音,就越是好声.只有录音优异的软件,再加重放性能好的器材,才有可能再现音乐厅的原音.二者缺一不可.五,六十年代的录音,国外著名唱片公司有很多优异而温暖的模拟录音,国内大约就找不到了.当我们听克来斯勒在80多年前的录音,唤起的是怀旧的情感,和对大师的敬意.但要从"重现音乐厅"的角度看,是不能和现在的录音效果比的.松君的感受,我认为心理的因素是很大的.
   要说听音取向,我与你可能较接近.古典为主,民族为主.也藏有四位数的唱片.现在购片,既要考虑作曲家与作品的代表性,个人的听音取向,还要考虑软件的录音水准.录音差,再好的器材也无用武之地.
TOP
218#

松香味 在 2005-10-10 19:09:22 发表的内容



"饱汉不知饿汉饥".   对不起.  和沿海大中城市比.  我们太幸福了.   我的听音室是专门设计的 (7.8X4.5X3.3;  大约面积35平方米;  体积115立方米;  我身边的朋友们.  听音室一般都在十四平米以上.  我们都比较重视听音室的吸音\消柱波\音箱摆位\等方面的处理.   我们都认为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和条件.  如果只有几平米  听音室的朋友.  渴望好一些的听音环境当然是放在第一位了.    非常抱歉!!
建议;   可不可以把十四平米以上的卧室让出来.  改造成听音室呢?  这需要说服太太方可实施.    
[upload=jpg]Upload/200510198484478392.jpg[/upload]
松香味“十、一”黄金周到你处发烧,你的听音室真大啊!
人家深圳市要7000元/1平米啊。
TOP
219#

松香味 在 2005-10-19 12:54:35 发表的内容
 刚看到松君的回帖.基本不同意你的观点.
  什麽是好声?要有一个参照系.主流观点是重现音乐厅的音响.也就是说,重放时越接近音乐厅的原音,就越是好声.只有录音优异的软件,再加重放性能好的器材,才有可能再现音乐厅的原音.二者缺一不可.五,六十年代的录音,国外著名唱片公司有很多优异而温暖的模拟录音,国内大约就找不到了.当我们听克来斯勒在80多年前的录音,唤起的是怀旧的情感,和对大师的敬意.但要从"重现音乐厅"的角度看,是不能和现在的录音效果比的.松君的感受,我认为心理的因素是很大的.
   要说听音取向,我与你可能较接近.古典为主,民族为主.也藏有四位数的唱片.现在购片,既要考虑作曲家与作品的代表性,个人的听音取向,还要考虑软件的录音水准.录音差,再好的器材也无用武之地.



aiyue1129兄;
我们的观点大致上是一致的,  重放性能好的器材(加好的听音环境)可以接近再现音乐厅的原音.
五,六十年代的录音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一九六七年电子管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颠峰, 这是有据可查的),尤其是国外著名唱片公司,  有很多优异而温暖的模拟录音,其重放还原效果已经接近再现音乐厅的原音,  空气感非常好, 非常平衡. 而且"FIHI元素"的分量也恰倒好处.
目前大多数所谓的"FIHI"录音, "FIHI元素"的"分量比重"是不是应该认真探讨研究了. 因为那些"FIHI元素"已经让人感觉"夸张". 一句话----不能再现音乐厅的原音,  有的只是短暂的新鲜.




补充说明一点, 我个人认为; 录音"水平"应该包括 了录音技术和录音师(后期制作)人员综合的文化艺术修养. 五,六十年代的录音技术大多比不上现在, 但是录音师(后期制作)人员综合的文化艺术修养大多比现在的强. 因此, 五,六十年代的录音"水平"还是很不错的.[upload=jpg]Upload/200510271359344429.jpg[/upload]
TOP
220#

[upload=jpg]Upload/200510271412740107.jpg[/upload]
茶的艺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