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1744|回复: 296
181#

上山兄看看这个贴子。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64281&page=1
TOP
182#

谈一谈马勒作品演绎的风格流变。
坦白说我没有能力谈好这个问题,仅仅能就听过的唱片和参考几位重要的指挥家的观点,来简单说说一点认识。
马勒作品中的含义问题一直是指挥家争议的问题。其中伯恩斯坦可以代表一种倾向,既他更倾向于将马勒作品与马勒的生平以及很多音乐笔记的内容联系起来,所以在伯恩斯坦那里,有一个“悲情马勒”(不太准确,但将就着先这么说吧)。布列兹作为马勒的再传弟子,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同时他在马勒作品中发现更重要的东西,这写东西跟“悲情”想悖,于是他决定摈弃以前的那种演绎思维。
布列兹这种思路影响了很多人,也许包括阿巴多。因为我在阿晚期与BPO合作的马勒中,发现很多较之WPO或LSO时代的马勒有程度不小的差别。当然,阿比布整体上做得可能要好一点。
话说回来,音乐作品与文字不同的是,一句“春天来了,风轻轻地吹着”说的肯定只能是春天,但是,谁能说《蓝色多瑙河》前奏那一段基本可以说是“破晓”的圆号所表达的是鱼肚色的早晨,还是黄色的,还是红色的?如果不能断定这是什么颜色的晓色,那么就能肯定这铁定就是早晨吗?1-3-5-----,等于“早晨叻-------”?

丁老师不必回复,发此帖只不过是在表达观点,既然丁太太反对你发言,也不想勉强把你拉回来。
值得一提的是,本帖子一直都在比较理性的范围内争论,没有太多狡辩或情绪化的言语。
TOP
183#

上山兄去看看我写的评测,向你推荐那个胆机。
TOP
184#

没有必要争下去了,他的“读懂”你没办法读懂,所以不理解,人的知性在大脑思维下呈现,已经没有客观而言,主体思维强加于原本并不存在客体,形成的是“镜像”,谁又能说他切中物自体?《雷雨》中的阶级斗争离不开政治权力话语,讨论有何意义?你的“读懂”可能仅代表官方话语,但历史证明,任何事物一粘上政治往往与真理越来越远。
TOP
185#

“懂”这个字还是很难搞懂啊......

有机会请丁老师来听一听我写的音乐,看看丁老师如何来“懂”这些音乐,或者说出多少我不曾发现的内容。
我的音乐就是在我众多的朋友的友情聆听并不断的解释中越来越丰富而有价值(当然是姑且之于我本人来说的价值)

之前,记得有人提出对音乐的最好的诠释就是作曲家本人的,我们兜了个圈是否又要回到这个问题上呢?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186#

xineng 在 2004-12-1 0:05:15 发表的内容
简单的说,除非作曲者明确写明——引子代表日出,否则任何人都不能绝对的说——引子就是日出。

不知道各位同意否?


就算作曲家写明又如何了呢?德彪西的前奏曲《帆》这应该是作者本人给的标题了,那么,这音乐你认为除了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外,就不能是夜空下的一只蚂蚁了吗? 
再看看这首乐曲的谱子,上面作了很多很细腻的演奏及表情记号,难道只有参照了才算“懂”了之后的演绎吗?如果我把开始两小节的音弹得爆响,会如何,Dangggg..DangDangDangDanggg....DangDangggggg.....岂不是印象了的贝五吗?
TOP
187#

jeff 在 2004-11-30 22:27:12 发表的内容
二条平行线,很难有交叉点

jeff先生要言不烦,我也觉得,话题虽好,但这样的讨论法注定谁也说服不了谁。你看,越往后越车轱辘话了不是?
TOP
188#

看了此贴,确实有些小小的感触。
  我和很多人一样,只是个音乐的爱好者,不懂音乐理论,技术,甚而连学提时代所学五线谱也如一江春水,我又和许多人一样,是个音响器材的发烧友,由兴趣所至,我认识不少音乐学院的教者,学者,其中不少也成为挚友,从他们大多数的人的眼光看来,发烧友花五万,十万买音响器材是一种趋俗附媚的玩品,他们天天接触的就是最真实的乐器,最不失真的音乐之声,,对发烧友整天对着一堆器材听极具粉饰的假乐之声不苟。此贴讨论的是“感受音乐”,“感受”的最终结果就是“感动”,感动是什么:是人用人人都有的耳朵听到一段音乐的同时,因时空穿梭,心情所迫,氛围联想等许多不具象的具象给予心灵的轻敲或重击而自然产生的慰籍感,此时似乎和理论,技术没有任何需求。我想:一个专业的音乐工作者,真的很难接受和一个连五线谱也不识的人共同坐在音乐厅里,他得到的感动比自己还多,就算此人在每个乐章间拼命鼓掌也是毫发无损。
   上班时偷偷所想,开了个头,再叙。。。。。
TOP
189#

当然,讨论并不需要一定得说服谁,但如果只在原地转圈,就有点浪费资源了。
TOP
190#

“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

同意布莱兹。因为控制权在演奏者和听众了。
而创作的原意(也许就是“懂”的关键),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了,那么除非作曲者如实地把每一个创作细节都清楚地向听众交待(那是日出;那是斗争;那是爱;那是胜利),否则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说弄懂了作曲者的音乐!而只能说是你对作品的理解。

简单的说,除非作曲者明确写明——引子代表日出,否则任何人都不能绝对的说——引子就是日出。

而演奏者使用不同的乐器来演绎这个引子,只能是他们的理解,而不能说他弄懂了作品的原意。

或许这个引子里的小号是代表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那么用圆号来演出根本就是违背了作品的原意,他只是演出了一个日出的场景。那么他还能算弄懂了作品吗?

不知道各位同意否?
最后编辑xine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