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1768|回复: 296
15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52#

哦~~明白,受教了。谢谢!

看来这种音乐语言,应该是感受多于言传吧?

难怪我能和贝多芬,布拉姆斯的音乐交流(算是听懂了),但就对bach、德彪西不感冒。应该是他们的音乐语言不一样吧?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音乐语言是唯一的吗?例如贝多芬写的乐曲,用了他自己的音乐语言;之后n个人演绎过贝多芬,会不会存在演绎者各自的音乐语言??
最后编辑xineng
TOP
153#

没想到丁先生是一位老者,失敬了!我本来只是想凑个热闹,说话不免唐突。有失厚道,望丁老海涵。顺便报告丁老师,我现在吃的是五谷杂粮,胃口好多了,谢谢关照。本人认输赔罪!  
——————————————————————————————————————  

--------------------------------------------------------------------------------

            我佩服您的坦荡胸怀,不打不相识,希以后多来往。谢谢!!!!!!!
TOP
154#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音乐语言是唯一的吗?例如贝多芬写的乐曲,用了他自己的音乐语言;之后n个人演绎过贝多芬,会不会存在演绎者各自的音乐语言??  
—————————————————————————————————————
     xineng兄:我在前贴发的:
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评论这篇文章,十人十种看法,百人百种看法,这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连文章都看不懂.............演绎贝多芬也不例外,就是必须在读懂贝多芬后,再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演绎,这样就形成多个版本,但前提是必须读懂贝多芬,多个版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谢谢!如有不当之处,还可商榷。谢谢!
TOP
155#

丁启烈 在 2004-11-30 13:50:58 发表的内容

xineng兄:我原以为已讲清,其实没讲清。我就举一例,某乐曲开头有一引子,是表现早晨,原作是用小号来表现,但某指挥认为早晨就如舞台的幕布刚拉开一条缝,这时,狗不叫,鸡不跳,人还没起床,小号音色过于明亮,过于火热,早晨用小号表现不宜,改用圆号。就有一指挥认为圆号也不宜,改用长笛,又有一指挥认为长笛也不宜,改用.................但不管怎麽改,这引子表现早晨,是必须读懂的。如您没读懂是表现早晨,怎麽处理都是错。


这是哪一部作品?
TOP
156#

      我们听音乐常被感动的泪流满面,或欣喜欲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共鸣”,(168上所说的“感受”),引起共鸣的因素很多,因年龄,心境,爱好,文化水平,音乐修养等个体差异,引起共鸣的曲目也不同,欢乐的乐曲,悲伤的乐曲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如我们听一首悲伤的乐曲,在场的人都听的泪流满面,为什麽?为什麽每个人都听的泪流满面??原来,张三因妻新亡,李四的儿子还在住医院,王二麻子刚失恋.................悲伤的曲调引起每个人的伤心事,伤心事就如同埋在心上的地雷,悲伤的曲调就如雷上的引线,引线一拉,地雷肯定爆炸,(至于爆炸能量的大,小全看“地雷”的大,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共鸣”。还是这场面,赵五立了特等功,刚开完庆功会,一进门看见大家听的泪流满面,虽满腹欣喜,也不敢表露,大家明悲,赵五只能暗喜,(明喜怕引起众怒)赵五不悲反喜,说明此时“悲的引线”引不起赵五的“共鸣”,倒是要“喜的引线”了..............
TOP
157#

按我的理解,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音乐。那么既然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而且他们都是听懂音乐的,那么这个“懂”是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面的“懂”(只是“懂”了一部分,或者只是一个方面)?

——————————————————————————————————————
xineng兄:我原以为已讲清,其实没讲清。我就举一例,某乐曲开头有一引子,是表现早晨,原作是用小号来表现,但某指挥认为早晨就如舞台的幕布刚拉开一条缝,这时,狗不叫,鸡不跳,人还没起床,小号音色过于明亮,过于火热,早晨用小号表现不宜,改用圆号。就有一指挥认为圆号也不宜,改用长笛,又有一指挥认为长笛也不宜,改用.................但不管怎麽改,这引子表现早晨,是必须读懂的。如您没读懂是表现早晨,怎麽处理都是错。
我这会正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其引子就是好几个版本,有竹笛,有二胡,有电子琴,有双簧管,有..............


——————————————————————————————————————
TOP
158#


这个贴子让人收获颇多!谢谢各位!尤其是丁兄,你老我一开始就看出来了,呵呵

我是有个理智的欣赏的时期,不过说真的,我不怀念那个时候。
还是喜欢直接的从音乐中去读取东西,读取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而不是在意作曲者和演奏者在说什么。

——————————————————————————————————————  
      这样听音乐当然好啦,又轻松,又愉快,您倒会找乐子!!!!!!!
TOP
159#

          我在学校曾代过几学期的“古汉语”课,学生看这些课文,每一个字都认识,有些字,句理解,有些字,句不理解,整篇文章似懂非懂。所有的字都认识,尚且似懂非懂,要不认识呢?
       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评论这篇文章,十人十种看法,百人百种看法,这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连文章都看不懂.............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如我们把《怎样拉小提琴》这本书全背诵完毕,只是具备拉小提琴的知识,不一定能把琴拉好。我们把《怎样写小说》背诵完毕,也只是具备写小说的知识,不一定能写出小说来。所以知识到能力有一个“转化”过程,这“转化”非常重要,不能“转化”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只是一“书橱”而已...........
TOP
160#

zjize 在 2004-11-30 17:06:32 发表的内容
偶估计偶是在第4层了,哈哈
至于第五层,估计又回到不听音乐上面去了!
因为偶现在已很少听古典音乐了,这算不算第5层?


杰兄别搞笑了。呵呵。
我记得最早听的是《匈牙利舞曲》,现在看来这是一部简单而美丽的作品。那时候可能也刚读过《巴黎圣母院》不久,也读过一些关于吉卜赛人的散杂文字,我就从第一首写起,好象写到第8-9?吧,很文学化的解读,记在早见的笔记里,现在可能还在。
作为刚入门的行动,这样做是可以的。但将文学化的解读当作音乐的理想解读方式,肯定是有悖音乐本真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