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1760|回复: 296
171#

         本不想再发言,但看了砍柴兄的大作后,我就最后发一言,LP要骂就让LP骂两句。有不对之处,请大家多批评。
         砍柴兄说:“ 本帖子一直都在比较理性的范围内争论,没有太多狡辩或情绪化的言语。 ”这样就对了,讨论问题,不是抬杠,这是 讨论的前提。
          就以砍柴兄文中所引《蓝色多瑙河》一曲,我若问砍柴兄《蓝色多瑙河》一曲中那个音符是蓝色的,那一句是蓝色的,那个音符是写多瑙河,那一句是写多瑙河???其它的河行不行???我看就是写其它河,这样问是抬杠,不是讨论问题。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作者)的传记作者,奥地利箸名的音乐学家普拉维先生,在传记中转引了1935年的一次调查统计:“一年之中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有6天呈棕色,55天为土黄色,38天为浑绿色,49天为浅绿色,47天为草绿色,24天为铜绿色,109天为宝石绿色,37天为深绿色.............”
       普拉维说:“但是多瑙河从未呈现过蓝色”
           砍柴兄若去问 约翰。施特劳斯,多瑙河那一天是蓝色,我想 约翰。施特劳斯也 .............  
         不好意思,家中来人,改天再续...................
TOP
172#

丁启烈 在 2004-11-30 22:53:41 发表的内容
darajan兄:请您将砍柴兄的原文再仔细看一遍:“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这意思不是“控制他的速度,音高,节奏”。
上面全是引文, 应用到这儿,想起剧作家曹禺20多岁时写的成名大剧《雷雨》,作品《雷雨》出版后,引起各界评论,有的评论认为曹禺写出了阶级斗争,很深刻,但当记者去采访时,谈起这个观点,剧作家曹禺一脸茫然,连连说,我没有这个意思............


               补充一句,各界的评论也是在读懂《雷雨》后作出的评论,而不是胡乱猜想..........
TOP
173#

这个贴子让人收获颇多!谢谢各位!尤其是丁兄,你老我一开始就看出来了,呵呵

我是有个理智的欣赏的时期,不过说真的,我不怀念那个时候。
还是喜欢直接的从音乐中去读取东西,读取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而不是在意作曲者和演奏者在说什么。
TOP
174#

对于丁老师的观点,多多少少我还是能理解的。

丁老师的“懂”,也许是听众能通过演绎者和创作者结合起来的音乐语言,找到共鸣(强调:这种共鸣不单单来自作品,而是来自演绎者+创作者)。

而这个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更多是出于自己心理需要的“懂”。是——共鸣
也许过一段时间,听众找不到共鸣了,这时他没有听“懂”音乐,只是他曾经听“懂”过。
也可能,听众再次聆听,找到了更强烈的共鸣,这时候他是更“懂”这首音乐了。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请丁老师出山指教。
最后编辑xineng
TOP
175#

“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评论这篇文章,十人十种看法,百人百种看法,这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连文章都看不懂.............”
----------------------------------------------------------------------------------------------------
按我的理解,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音乐。那么既然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而且他们都是听懂音乐的,那么这个“懂”是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面的“懂”(只是“懂”了一部分,或者只是一个方面)?
TOP
176#

           退休了,才有人解绍  上168网,上168网本是为了学习增长音响器材知识,不想又胡说一通,LP大人一顿好批,让我就此打住,别给脸不要脸,本人接受LP大人的意见,就此打住。
TOP
177#

zjize 在 2004-11-30 12:31:12 发表的内容
这个贴子让人收获颇多!谢谢各位!尤其是丁兄,你老我一开始就看出来了,呵呵

我是有个理智的欣赏的时期,不过说真的,我不怀念那个时候。
还是喜欢直接的从音乐中去读取东西,读取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而不是在意作曲者和演奏者在说什么。


偶估计偶是在第4层了,哈哈
至于第五层,估计又回到不听音乐上面去了!
因为偶现在已很少听古典音乐了,这算不算第5层?
TOP
178#

丁启烈 在 2004-11-30 22:53:41 发表的内容
               darajan兄:请您将砍柴兄的原文再仔细看一遍:“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这意思不是“控制他的速度,音高,节奏”。
       上面全是引文, 应用到这儿,想起剧作家曹禺20多岁时写的成名大剧《雷雨》,作品《雷雨》出版后,引起各界评论,有的评论认为曹禺写出了阶级斗争,很深刻,但当记者去采访时,谈起这个观点,剧作家曹禺一脸茫然,连连说,我没有这个意思............


丁老师这次肯定是弄错了,我的上篇文字严谨得很。我岂能将这个控制力说得如此具体呢?请您再读一遍我的文字。布莱兹让我更有信心于对音乐的理解。

曹禺的例子说明他的作品脱离了他的控制。不能不曹禺没有的意思就说成是错误的理解,也不排除对作品确实的错误理解。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179#

darajan 在 2004-12-1 0:29:13 发表的内容
xineng 在 2004-12-1 0:05:15 发表的内容
简单的说,除非作曲者明确写明——引子代表日出,否则任何人都不能绝对的说——引子就是日出。

不知道各位同意否?


就算作曲家写明又如何了呢?德彪西的前奏曲《帆》这应该是作者本人给的标题了,那么,这音乐你认为除了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外,就不能是夜空下的一只蚂蚁了吗? 
再看看这首乐曲的谱子,上面作了很多很细腻的演奏及表情记号,难道只有参照了才算“懂”了之后的演绎吗?如果我把开始两小节的音弹得爆响,会如何,Dangggg..DangDangDangDanggg....DangDangggggg.....岂不是印象了的贝五吗?


听众当然可以自由理解音乐的内容。

我所说的意思是——如果作曲者说:“我的引子是代表日出”那么客观的来说,引子就是日出,因为这是作曲者的本意,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是客观上的“懂”——你知道了真相!

但是,你当然可以理解成哪个是“光辉时代的开始”或者“印象了的贝五”。但哪个不是真相,真相是:引子是代表日出。

你从日出中找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你的“懂”,不代表作者的原意。
TOP
180#

zjize 在 2004-12-1 11:15:54 发表的内容
上山兄看看这个贴子。
1


好长的帖子,改天我们直接沟通行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