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1001|回复: 320
181#

felixcat 在 2004-11-19 5:02:31 发表的内容

噢,CD格式的数据是无法还原出44.1kHz的波形的——除非硬是随便加入额外的插值点,因为CD的取样率是44.1kHz(至少要用88.2kHz的采样率才行)。

假如有某种格式有足够高的采样率,那么下面提供的Hermite插值多项式算法可以实现(请下载文档后解压看),里面的讨论对任意的光滑曲线都适用:

[rar]Upload/20041119501620517.rar[/rar]

需要用PDF浏览器看,假如需要安装的话请从这里下载(选择自己的语言种类和操作系统):
http://www.adobe.com/products/acrobat/readstep2.html


这段文字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您已经承认的插值算法不是万能的?

或者说您在下面这段文字了提到的音频信号里如果包含了这样的泛音信号的话,您运用您的王牌插值算法也不可能正确地将音频信号还原出来?

felixcat 在 2004-11-17 15:39:48 发表的内容

威马兄,在音频处理的时候,不管是模拟录音还是数码录音,它们面对的就是麦克风送来的声波信号,它就是无数不同频率的正弦余弦波的和了,什么基音、泛音、谐音等等的都含在里面了。任何的录音方式都是去记录这条信号,而不用管其中哪些是泛音谐音。
TOP
182#

音響這東西,除了看失真率外,還要看其他的"波形",也就是說,失真率低,不一定等於好聲
最后编辑ABSDORFHQ
TOP
183#

关于“对于21kHz以下的频率,却肯定都是有保证的”的说法,建议你给出频率分别为21kHz和1.05kkHz(即44.1kHz/2-21kHz)两条正弦波如何从PCM信号里解码
TOP
184#

这里面其实就包括了“真实动态”和“听感动态”的内容,其实如果扣除器材本身的质素的限制和环境背噪,家居环境下的器材能表现的动态范围通常只有几十个dB而已(录音室环境和使用封闭式耳机除外),而唱片制成时为了适合这种情况,都会进行动态压缩以适应家居音响欣赏的需要,否则弱奏时不闻其声,强奏时超出器材的能力范围而失真,如何进行压缩,使压缩之后的声音“听感动态”仍能保持接近“真实动态”则是录音,监制和制版面临的难题,也是水平差别所在,说白了就是在比谁的“骗术更高明”。
TOP
185#

失真率低,肯定会好声。比如说假如我的失真率是0%了,都是原来的信号了,能不好声吗? :)

肯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形:0%失真,好声;0.00000001%失真,突然变得不好声了。——绝对不会发生的。
TOP
186#

楼主为何不回答我的问题,你不是号称懂数学/数字吗?
TOP
187#

monom 在 2004-11-18 17:41:00 发表的内容
如果CD也加入你所说地RSPC编码,那不是就能分毫不差地读出所有信号么?然后再用软件去调时差,不是电脑也 HI-End ?????


呵呵,这个是因为,假如CD里面再加上RSPC的码位的话,那又需要多几十兆的空间,那么CD可以容纳的音乐的时间就会缩短。要知道,一张700M内容的CD,由于里面的一部分码位是给了纠错码的,所以里面的属于音乐的信号是不到700M的。

另外,C1,C2级纠错已经很足够了,它能够保证CD最大的误码率也只有10的负8次方到负9次方。
TOP
188#

小克 在 2004-11-18 23:11:43 发表的内容
当一个苹果努力地往我的头上掉的时候,我深知:有大件事要发生了!


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TOP
189#

yxiao 在 2004-11-18 11:35:56 发表的内容
请教楼主:用你的插值算法如何从PCM数据中还原以下两条曲线

1、一条频率为 44.1K 的正弦曲线

2、一条频率为 2*44.1K 的正弦曲线


噢,CD格式的数据是无法还原出44.1kHz的波形的——除非硬是随便加入额外的插值点,因为CD的取样率是44.1kHz(至少要用88.2kHz的采样率才行)。

假如有某种格式有足够高的采样率,那么下面提供的Hermite插值多项式算法可以实现(请下载文档后解压看),里面的讨论对任意的光滑曲线都适用:

[rar]Upload/20041119501620517.rar[/rar]

需要用PDF浏览器看,假如需要安装的话请从这里下载(选择自己的语言种类和操作系统):
http://www.adobe.com/products/acrobat/readstep2.html
TOP
190#

恩,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前途的。对于电子乐器和真实乐器的问题,就拿电子钢琴和真正的钢琴来作例子,为什么波形再准的电子钢琴,声音也不够真实的钢琴来得自然呢?

那是因为,对于电子琴,我制造芯片的时候,所能够做的就是把钢琴的每一个单音的波形都set到芯片里面去,然后弹奏电子琴的时候,我按一些键,那么芯片所能够做的就是把这些键所代表的单音的那些波形,按照按键的力度乘上系数后再叠加起来,最多高级一些,再用一些DSP模式把合成的和声美化一下而已。

而至于真实钢琴,那么则不同了:我按多个音的时候,产生的综合效果还会受到钢琴的反射板、共鸣板、固定岗弦的那块钢板等等物体的影响,因此出来的波形肯定不是那几个单音的波形相加的结果,而是变得异常复杂,甚至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说几乎所有的电子乐器都会败在这个方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