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0953|回复: 320
141#

阿龙 在 2004-11-22 17:50:21 发表的内容
越说越远了,结论到底是CD战胜了LP没有啊?我想知道答案


CD业已战胜LP,而且是大胜,就象中国队香港的比赛,7:0!
TOP
142#

楼上的兄弟,本来是在讨论问题,有本事就反驳他,象民工兄和另外位兄弟一样.何必扯到其他地方去.
TOP
143#

国货当自强 在 2004-11-18 18:26:35 发表的内容
monom 在 2004-11-18 17:41:00 发表的内容
如果CD也加入你所说地RSPC编码,那不是就能分毫不差地读出所有信号么?然后再用软件去调时差,不是电脑也 HI-End ?????

英国之宝就是拿cd-rom做转盘,用数码的办法减小时基抖动,可能其他厂商在数字处理消除时基误差方面还达不到那种水平吧,
如果很容易搞出来,马克怎么会买这个FIFO技术呢


这也就是软件技术吧。计算机软件完全可以替代那些天价硬件。
TOP
144#

我说的坏点(说坏区可能更好点)是指该点波形与原函数波相差太大。如第二个坏区(第19个和第20个取样点之间),归一化后最大应该是1吧,但它超过了。显然是不对的。
TOP
145#

梧桐树 在 2004-11-21 14:43:09 发表的内容
enrique 在 2004-11-20 22:25:11 发表的内容
梧桐树 在 2004-11-20 21:24:10 发表的内容
基本上没有看懂上面的讨论,隐隐约约觉得是搞应用数学的人用数学专业知识侵入了音频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但又犯了点概念错误。于是大家有了争论,有趣的事,其实双方关注的核心根本就不在一个点上。

至于是否有误导的嫌疑,我觉得并不会有太多问题,因为专业人士各有各得观点,一时半会改变不了;非专业的人即使再叫好,也不会学到什么,因为根本就无法复述,更不用说应用了。

作为菜鸟,忍不住问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国内CD机(比如Spark,欧博之类的),在设计时是否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他们是否使用了自己独有的算法?




国产CD都是采用一些通用DAC芯片,自己并无这方面的技术,现在最流行的Crystal 或者BB公司的,都属于Delta Sigma算法。

国外某些公司有自己研发DAC的实力,所以顶级CD多半来自于技术创新,比如Wadia,Meridian 等。而不是猛料,或者靠人为调声。


所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国产CD还处在攒机阶段,还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看看Spark,欧博,山灵之类都在猛料和调声方面下功夫,是不是南辕北辙了?


生产CD机也像生产电脑一样,不一定自己要做CPU。DELL, HP在个人电脑领域影响力足够大吧,他们的个人电脑还是用Intel CPU。因为Intel 在这个领域更专业,术业有专攻嘛。

Spark 最近的 17A用上了BB目前最顶级的DAC  PCM1792,也算是国产CD的一大进步了。

猛料和调声也不是完全没用,很多高档机器也是采用很平常的元件,但是出来的效果很不一般,也许在示波器上看有一定失真,但这种失真也许就是所谓的“音乐感”。
TOP
146#

abob 在 2004-11-22 13:59:39 发表的内容
楼主还是回到基本面吧,基本的东西都是错的,还折腾个啥劲!
不要左顾而言它噢,:)

将你的新算法弄出来的东东再变到频域看看,那么:

1,有超出22K成分,那你这是个“超级算法”,可以“无中生有”
2,没有超出22K成分,那你的算法不会比滤波更好。

That's all !


恩,多谢指教,下阶段我会努力补充相关的知识的。现在我仅仅知道,我要尽量去用多项式曲线拟合输入端输进来的波形,前面一幅图画就是我的算法的实际例子,效果我看来觉得不错;当然也有可能用现在通用的方法可以解出更精确的信号出来,因为我还没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真的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我懂得实在太少了,学无止境。
TOP
147#

爱乐苍狼 在 2004-11-22 15:50:02 发表的内容
曲线的恢复的一点疑问:取样是每秒44100次吧,那么时间间隔应是1/44099,31个点总时间长度是30/44099即6.8028753*10e-4,但图上标的超过7*10e-4了,不知是否是我理解错了。另外我还是支持楼主的,我一同学(广州某大学教授,水平比我高多了)也是搞应用数学的,他的算法椐说一个买20万(我另一同学说的,广州难怪为最发烧地,收入比我们内地高许多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苍狼兄:我们只需要看那个插值多项式在给定数据的范围内的表现。对于处于插值范围之外的区域,误差无法保证。所以说我们要一段一段地来插值,每段对应一个不同的多项式。我们不能只用唯一的一个去打遍天下。
TOP
148#

楼主既然涉足这个领域,想来必是学习过的。

所以这个不需要什么更多的学习吧?
基本上只是个“逻辑”上的问题,
“初始波形”是什么?你如果先“假设!”
一种中并不存在的(含超22K成分的)信号,
那还真就是瞎拆腾,我看你多半就是在“解决”
这样一个“伪”问题。 : )


felixcat 在 2004-11-22 14:15:14 发表的内容
abob 在 2004-11-22 13:59:39 发表的内容
楼主还是回到基本面吧,基本的东西都是错的,还折腾个啥劲!
不要左顾而言它噢,:)

将你的新算法弄出来的东东再变到频域看看,那么:

1,有超出22K成分,那你这是个“超级算法”,可以“无中生有”
2,没有超出22K成分,那你的算法不会比滤波更好。

That's all !


恩,多谢指教,下阶段我会努力补充相关的知识的。现在我仅仅知道,我要尽量去用多项式曲线拟合输入端输进来的波形,前面一幅图画就是我的算法的实际例子,效果我看来觉得不错;当然也有可能用现在通用的方法可以解出更精确的信号出来,因为我还没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真的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我懂得实在太少了,学无止境。
TOP
149#

楼上的朋友先不用着急,等今天上完课,把其它同学的作业改完之后,我把插值计算的公式打出来传给你,你只要把那两个正弦函数往里面一代,就能够算出来的了。
TOP
150#

恩,首先这个算法没有说完全保证原来是什么信号,有什么频率,这个插值多项式就一定完完整整地把它还原出来——否则的话,也就不用发展SACD或者DVDA了。

但是,Hermite多项式插值的误差估计公式(上面的文本里我没有写出来),它的分母是(2n+2)的阶乘,分子是一个有界的常数,再乘上所有那些数据点之间区间的长度的乘积,对于CD的格式,您大概算一算就可以知道它的误差的数量级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那个级别。

对,没错,不管什么算法,都是不可能从数据点里面完全100%还原出真实的波形——但是,不用说我的算法了,就算性能最差的算法,对于21kHz以下的频率,却肯定都是有保证的,肯定能够全部反映出来的,区别只是误差多少而已。

这里顺便提一下,误差的大小和各种频率的重现的能力的好坏是没有必然的联系,请看下图:

[upload=jpg]Upload/2004111910294247301.jpg[/upload]

黑色的曲线表示真实的波形,蓝色曲线:虽然它漏掉了中间那一个频率较高的信号,但它每一段的误差都很小;而红色的曲线表示虽然它什么频率的波形都没有漏掉、都反映出来了,但是它的误差比较大。因此人耳听上去,肯定是蓝色的曲线那段信号更加真实一些。

所以说,我设想的这个算法,并不是专门去增加它能否反映各种频率的能力,我是改善的是它的误差度。相反,假如误差度小的话,那么它漏掉的那些可能存在的高频成分也只是轻微的——否则的话,假如漏掉了很重要的高频信号,那么它的误差度也会随着增大
。当然我给出的误差估计是数量级的范围估计,实际中相差个一百倍上千倍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对于我给出的10的负几十次方的基础,就算它乘上个一亿倍,误差也仍然很小很小的。据我所了解,CD播放时候的总体误差,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电路运行的时候产生的,和物理相关。所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采用同一种类的解码芯片的两部CD机,电路设计精良、用料的好的那一部的声音听上去会好一些。

事实上,也没有算法能够在保证真实度的基础上,同时也拓宽CD的频宽的。另外我这个算法也是多项式算法呀。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