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1002|回复: 320
191#

Dr kuang 在 2004-11-19 11:50:08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4-11-19 11:11:27 发表的内容
失真率低,肯定会好声。比如说假如我的失真率是0%了,都是原来的信号了,能不好声吗? :)

肯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形:0%失真,好声;0.00000001%失真,突然变得不好声了。——绝对不会发生的。


还有个失真方式的问题,如果用仪器来看波型,CD的波型一定会比LP准,但人的听感却不一定。
人耳对于某些仪器很敏感的误差不很敏感,但对一些仪器不太敏感的误差却很敏感。比如说人耳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不能准确分辩声波几个赫兹的频率差别;而仪器不容易分辨出两把音准相同的小提琴的差别。就好比一部高质量的电子琴和一台调音不准的钢琴,仪器一定会告诉你是电子琴的波型准,但人听却不会弄错那台是钢琴,却未必能发现钢琴的音准有问题。
录音,重播技术要发展,我觉得还应该对人的听觉有更深入的研究。
TOP
192#

应该说现在对人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现在的技术更多的只是放在了对声音的研究上了。
TOP
193#

杰长老的感觉很正确。其实比如说听协奏曲吧,举个例子,我用监听耳机来听的时候,LP表现的独奏乐器的质感真的比相同版本的CD要强。真是再好的CD也播不出那种味道。所以说,假如就是这样听,每时每刻,LP表现的质感的确很强。

不过我们可以纵向地反思一下,比如说今天我听了EMI录制的多那伊亲自弹奏他的《儿歌变奏曲》,Boult指挥皇家爱乐乐团伴奏,50年代末的示范级的立体声(这真是大师的珍贵录音啊,作曲家亲自弹奏自己的作品,还是效果这么好的立体声录音!)。

我同时拥有LP版和CD版。当然LP版是美国的Angel出品的了,并且也不是头版。这里先不说头不头版的问题。我播放这张LP的时候,多那伊手下的钢琴的效果,质感真是很不错,迷死人了。

不过听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回想一下,觉得有些不对头呀——怎么多那伊以十只手指强力度把钢琴“砸”出一串串高难度的旋律的时候,为何钢琴的音量听上去竟然跟前面平缓的乐段时多那伊只用右手、单音弹奏钢琴时候的音量大不了多少呀。

对比起同录音的CD,虽然以相同的音量来聆听的时候,钢琴的质感没有LP版那么强烈,但是根据前后比较,我觉得CD版对于钢琴音量、形体的表现,似乎比LP要来得更像真实一些——当然我也觉得我这样来比较似乎有点苛刻了,但是正好比一个人身体内长了癌,他没发觉,不知道,可能活得好好的;一旦有一天医生告诉他,你身体里面其实长了癌,那么他可能几个月之内就垮掉了——我也发现自己的听觉竟也产生类似的现象,我这一比较完之后感觉我的听觉会越来越加强这一现象,导致LP美好的质感也引不起我听觉的更大愉悦。

这个例子可能特殊了一点——可能是因为不是头版的缘故。不过我听过的其它的很多LP,用我上面这种方法来一检验,还真的多多少少都有这个问题。

类似我还发现了其它一些差别——不过这些肯定都说明了,LP和CD都不是一无是处的。只是我觉得密纹LP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它的潜力几乎被发掘完了;而以CD为开头的数码技术,里面的潜力似乎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开发,并且以近二十年来的经验来看,情况越来越好,进步蛮大的,所以我也把帖子的题目写成是“将会战胜”——甚至或许某一天所有厂家都决定停止发展新的CD技术了,但肯定会有新的格式接班继续前进的。

CD的数字的特性使得它里面含有很多尚未发掘到的内涵,假若我们不断用新的科学规律或者理论去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往往会从中又发掘中众多数据里面隐含的更深层的信息,所以说我的愿望是大家不要忽视了手中的CD,因为它随着技术的发展,它越能为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好的享受。LP,也要留着,假如没有它在一旁以它的长处对照着CD的弱处,CD技术也不会一直往前发展着。
TOP
194#

搬个小沙发继续看,好看,有人风度翩翩,有人气急败坏。
TOP
195#

小人CD、LP都有,都在使用。我只知道一个道理,听LP时贝五还是贝五,不会变成其它什么。同样道理听CD时贝五时也还是贝五,不会变成其它什么。另: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发展的,不是一句耳朵收货(现代皇帝新衣)。就可以阻碍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
TOP
196#

felixcat 在 2004-11-16 14:51:23 发表的内容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仅凭有限的几个取样点,为什么通过这些算法就能够反映出整条连续的曲线呢?——事实就这个样子,换句话说,这就是数学的威力(多项式插值是应用数学里面极为著名的例子,现在谁还说“数学不实用”呢?呵呵)。直到现在,多项式插值算法的研究仍然是计算数学里面的一个极为热门的话题。比上述几种插值法更加厉害的算法肯定还有,这里限于篇幅原因就不再多说了……

那么请问一段连续的曲线如果包含了44.1kHz以上的波形成分,阁下的王牌插值算法是怎样通过“有限的几个取样点”完全还原出来的?

请问您的王牌插值算法在处理高频泛音信号方面与“愚蠢”的多项式算法相比,优越在那里,“数学的威力”是如何体现的?
最后编辑yxiao
TOP
197#

绝对不怀疑楼主的分析,其实即使是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些CD器材的效果非常接近LP了,尤其是那些使用升频技术的CD器材,特别是在这几年录音的使用数码录音和混音技术的CD和LP之间,差别就更微小。
TOP
198#

可以这样说,包括连现在的SACD在内的所有唱片媒体,都没有提供高频延伸超过20KHz的讯号。能收录这个频段的讯号和录音和制版时有没有提供这个频段的信号是两回事。现在唱片工业的数字录音(包括SACD的录音),其实已把在这个频段以上的讯号全部截除。而以前CD的格式和LP的刻盘技术更加没有提供这么高频的讯号。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下,30岁以上高频听力能达到20KHz的人已经少比较少了,但他们依然可以准确分别出不同唱片媒体的声音差别。就好象如果用旧式的音箱(高频延伸不到20KHz)来比较不同唱片媒体,它们之间的声音特性差别依然会很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类型唱片媒体听感上的分别主要并不是频宽。
TOP
199#

其实无论是数码还是模拟,都只是为了抓住事物里可以确定的那部分而已。不过,还要区分“利用数码来创造(请注意不是‘重播’)声音”和“用数码来记录真实的声音”之间的差别——两者都会有误差,不过误差很不同。
TOP
200#

felixcat 在 2004-11-19 14:21:35 发表的内容
这位朋友其余两个论点没有新的观点提出。所以这只请看第三个观点:请不要误认为我不打印出那个误差公式,就觉得我在凭经验估计。

其实是这样的:因为准确计算的结果也还是我所说的那个结果,只不过我觉得没必要把一长串的计算公式打出来。或许您或说“你尽管打出来我看”,这里我只能说:请您相信我是在草稿纸上算过之后得出答案的,要把好几页的计算、推导过程(那个误差公式是一个不太普及的定理)都打成电子文档,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我现在真的腾不出这个时间来打印这些算式。假如您真的想了解的话,或许等假期的时候,有机会我们可以当面讨论一下,我可以当场把插值理论的所有细节和结论从头到尾给您介绍一下。

误差的结果就是我前面用文字叙述的:10的负多少多少次方,乘以函数导数的上界,然后再乘以所有数据点横坐标距离的乘积。这是一个准确的数字来的。

另外我再说一个结论:只要原始的数据点趋向于无穷多个,那么插值多项式的曲线就是原始的信号曲线,100%吻合——这也是误差公式取极限的结果。

唉!多了我也不说了,请问你的误差评估模型里有无“概率”二字,如果没有,我们就不必对话了;如果有,“经验”二字自己去体会吧,谁要你的“计算公式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