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2-10-9 15:45:00 发表 减少针压不是"增加"分析力,而是阻尼对线圈活动阻制少了,这样针的灵敏度增加,但阻尼太低,大动态时线圈活动范围会超过正常工作区间,这样就造成失真,简单理解就好比一部汽车没有剎车。另一方面,减轻针压,如果不重调,VTA会升高,这样会增加高音,减少低音,造成"分析力高"的错觉。 要确定的办法很简单,播放一段粉噪,不要通过音箱,直接数字录制后用软件看图表。对于黑胶系统,在一套未精确调试的民用系统上"用耳收货广是最不可靠的调整方法。如果嫌电脑麻烦,用耳机监听也远比音箱精确得多。 |
等有D人搞清楚什么叫解析力(分析力)后先说了。
今时今日有很多音响上的名词和意思都被一些一知半解的烧友误用或滥用了来忽悠其他烧友;例如:现场听音的分析力不如音响(坐在山顶处聆听除外).......对这类比较无语!!!!!!难道现今还有烧友会认为:高频飘拂,高频凸出、全频不平衡,高频量感大就叫 “ 解析力(分析力)高 ” ?? 又例如:日常常谈的低频解析力(分析力)对一些误用或滥用解析力(分析力)的烧友来看,应怎样体会这个事情呢?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声音对不对、好不好,先不说;就以增加针压来解决因悬挂老化而出现破声的问题,针尖与坑纹的接触位置的压强增大对唱片所产生的伤害,看来 “ 没什么 ” 人把它视为是事情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