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巴哈,《一次听感记实》 [复制链接]

81#

继续回到巴哈。

    巴哈初期的作品“魏玛时期”及后一段“莱比锡时期”多为宗教目的所做。说实话,似俺等非教人士,确难领会那份虔诚中才有的感动。听的最多的还是巴哈在克腾时为宫廷乐队及庇护人“如勃兰登堡”所做的种种音乐。

   记的很清楚,很早很早以前听到的是“G弦上的咏叹调”。这首曲子是德国小提家威廉密改编自巴哈的“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第=组曲。
   说是改编,其实旋律是一模一样。害的俺对着音响一句一句地对照了一番。听完原曲想想那首小提琴独奏。意境大大的不同。小提琴象一个无比虔卑的人在神壇前深深地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咏颂。当然,俺认为威廉密也功不可抹。那种内心的独白非小提琴为佳,而又非G弦上才更显深沉动人。
   这些年耒,每每听到这个曲子,都不由地感慨,有时心脏好象会收缩一下。不是那种感动的眼要湿了,而是人忽然变呆了。“容老纳意淫一下。”
   而乐队版的“咏叹调”是很典型的巴洛克小夜曲风格。主题缓慢、平稳。弦乐群的复调与通奏低音共同使这一深沉的旋律上升为一种普世的颂歌。虽少了个人内心咏唱之感,但多了平静、幽深。
    同样为后世仍至今日被经长演奏的还有带有华丽的宫廷舞曲风的第三组曲“加沃特舞曲”。“华而实,丽而不腻”。

     希望有喜欢古诺改编巴哈“圣毋颂”的乐友也来谈几句。这也是俺多来迴绕心中的名段子。
在G弦上……
TOP
82#

古诺改编巴哈“圣毋颂”伴奏部分就是巴哈平均律第一课的前奏曲,被改编**声、长笛等多种形式。
TOP
83#

原帖由 biddulph 于 2010-1-14 15:51:00 发表
只能回答2个问题
1.我看下来康德就是最高境界
2.唯心主义科学哲学都是大牛 但对于认为科学能达到真理的人来说是个讽刺

在随便一个真心学佛的居士看来,西方他们哪有什么境界可言啊
TOP
84#

原帖由 法国组曲 于 2010-1-18 22:30: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biddulph 于 2010-1-14 15:51:00 发表
在随便一个真心学佛的居士看来,西方他们哪有什么境界可言啊 ......

赞同:)
TOP
85#

原帖由 法国组曲 于 2010-1-18 22:30:00 发表
原帖由 biddulph 于 2010-1-14 15:51:00 发表
只能回答2个问题
1.我看下来康德就是最高境界
2.唯心主义科学哲学都是大牛 但对于认为科学能达到真理的人来说是个讽刺

在随便一个真心学佛......

依在下所见,西哲之"境界"不如佛法,关键还不在于义理不精深,而在于实修实证的层面颇成问题,大抵不是蹈空之谈,为思想而思想,为理论而理论,便是彻底打破旧世界的危险预言,其实在基督教成为统治思想之前,情形也未必是如此,古希腊各派哲学,往往有与学理相应的实修法门,而基督教一统之后,哲学的意义第一要义是在理论上解释神学,谓之曰"神学的婢女",这其中的意义当然也未必全然是消极的,中世纪哲学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也正是从中世纪开始,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修学并重演变为纯粹的学理,关于如何证成宇宙本原,这本原如何产生万物,以及如何影响万物的运行,或分析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同异,或讨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这些都可纳入宗教的体系之中,但谁又敢基督的法门之外别立一实践的法门呢?所以学与修的脱节,也是势所必然的了。
TOP
86#

回复 85# fetonte 的帖子

一派胡言——不能说的,没有资格说的,就最好闭嘴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7#

回复 86# shenming 的帖子

神明兄也详细谈谈?不可只破不立啊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88#

回复 85# fetonte 的帖子

一时语促,还望F贤弟海涵。不过有几个问题可探讨一下:一者,说西哲义理不精深,恐此论太过疏狂,当不是贤弟风格;二者,西哲讲究纯粹理性之思辨,这本是西哲本义,中哲为西哲之所不齿,全在乎此,有如黑格尔论孔子之学,谓之仅止些道德格言,实不入哲学之台面;三者,古希腊哲学修学双进,我学着贤弟的句式问一句,“不知此说何本?”,我倒是知道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不要对着太阳撒尿”的训戒,不知这是否就是“修”。另,柏拉图要学哲学的当王,在当时即已沦为笑柄,不知是否又是一种“修”?四者,我天朝之儒学实乃不修不学之半成品,论修下佛学远甚,论学则差西哲百万千里,只剩些语录式的格言警句,如孟子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类,要说体系之类,则至今日无有也。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9#

听来朴素、纯美的巴哈想不到如此艰深。汗,学习了。
巴哈的宇宙,巴哈的上帝。。。日月如梭,斗转星移。。。现代人的宇宙,现代人的上帝,看来要在这种跨度上来理解巴赫主要还是视乎你有多善感,当然这里边还得包括和考虑文化的鸿沟。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宇宙(物质层面的)和上帝(精神层面的)。
TOP
90#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0-1-19 11:13:00 发表
一时语促,还望F贤弟海涵。不过有几个问题可探讨一下:一者,说西哲义理不精深,恐此论太过疏狂,当不是贤弟风格;二者,西哲讲究纯粹理性之思辨,这本是西哲本义,中哲为西哲之所不齿,全在乎此,有如黑格尔论孔子之学,谓之仅止些道德格言,实不入哲学之台面;三者,古希腊哲学修学双进,我学着贤弟的句式问一句,“不知此说何本?”,我倒是知道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不要对着太阳撒尿”的训戒,不知这是否就是“修”。另,柏拉图

晚生表达的是"不在义理不精深",意谓义理精深耳,先生不要误会。
TOP
91#

五者,西方之中世纪之教父哲学家恰是修学并重的,只不过他们那修的方法与我天朝或佛教之修有些不同(但其实质应该还是一样的),读一下教父哲学之开山祖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其充沛的激情,其深沉的信仰,博大精深的学识,饱含启示性的智慧,用佛教的话讲,真乃真知识也。其他如教父哲学之集大成者,圣托马斯-阿奎那,库萨的尼古拉,至于一些在我辈看来不重要的争论,在当时可是大是大非的重大问题。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2#

回复 90# fetonte 的帖子

是我看错了,再次道歉。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3#

至于希腊哲学的“修学双进”,有史为证,特别是后期的犬儒派,伊壁鸠鲁派,画廊派,新柏拉图派,新毕达哥拉斯派(也包括早期的正版毕达哥拉斯派),大抵上都有明确的“生活方式”的主张,并依之而行,或离群索居,或结社共处,类似于印度或我天朝的“出家人”,早期的佛教何尝不是类似的组织,只是随着岁月的推移,神秘化倾向渐重,古希腊哲学同样也是这种情况,晚期的柏拉图学派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相当热衷于神通法力之类的手段,由此可证古希腊哲学是有实修的。
另外当代西方思想界也存在回归古希腊的思潮,如福柯的修身之说即是其中的代表,说明西方的有识之士也深刻意识到了中世纪以来哲学体系中实修的“失落”。
TOP
94#

基督教本也是注重实修的,耶稣本人就是苦行派的修士,但佛教的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远较之丰富得多了,至于古印度的修学法门则更是千奇百怪了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95#

回复 93# fetonte 的帖子

贤弟所举这些皆为古希腊哲学之末流,不足涵盖西哲之正典,如此类即为“修”,则此“修”非彼“修”也。至若福柯之以身试学,扎进旧金山的XX圈子乐此不疲,最后死于爱滋,更非“修”之本义,如贤弟谓此亦为“修”,则余无语也。现代西哲最具“修”意味的,一为存在主义,注重个体感受和选择,但其说肤浅,修的一面,也只有“生存选择”说,终沦为末流;现为煌煌正道者,乃为海德格尔之学,博大精深,是将个体感受与深遂的哲学思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为最上之哲学,——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如对康德学说一样,真哲学也。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6#

论儒学似乎不能只见论语孟子等,却不见易传啊,尤其是系辞提出了相当深妙的形而上学体系,也是后世宋明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甚至汉传佛教中号称义理最为玄妙的华严宗,其说与易传也不无渊源。再者儒家学说创自孔子,其后数变,古代或重章句或重事功,宋儒明儒则偏重性理,在思辩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似不宜只见先秦而不见宋明。就算是看似质朴的论语,也未必有那么简单,从字面上看确实只是道德格言或者不足为道德格言的一些感慨,但如果只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评论字面的话,会忽略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据新儒家学者刘述先先生之说,论语是有“魔力”的,若能心无芥蒂诚心诵读的话,不知不觉中会接受一些心理暗示,使心中生起一种美妙的兼有和洽与喜悦的感觉,与之并起的则是巩固与升华这种体验的强烈追求。大学中所谓的正心,或即是此,当然之前有诚意的前提,之后也不是一味的升华精神(那就成YY了),而是由近及远,向外延展,故有修身,齐家等等,仍然回到了作用与事功的层面上,这大约便是论语的魅力所在了。反观泰西古书,柏拉图,奥古斯丁等家带给读者更多的主要还是精神上的快意,我天朝的庄子大约也是如此,这类快意更多是出于审美的需求,或者说就是一种文艺性的快意,所以需要一个华丽的形式,正因为如此,从功用性看,这类古书不能像论语那样反射回“家常日用”或“酬酢万变”的层面。
TOP
97#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0-1-19 12:43:00 发表
贤弟所举这些皆为古希腊哲学之末流,不足涵盖西哲之正典,如此类即为“修”,则此“修”非彼“修”也。至若福柯之以身试学,扎进旧金山的XX圈子乐此不疲,最后死于爱滋,更非“修”之本义,如贤弟谓此亦为“修”,则余无语也。现代西哲最具“修”意味的,一为存在主义,注重个体感受和选择,但其说肤浅,修的一面,也只有“生存选择”说,终沦为末流;现为煌煌正道者,乃为海德格尔之学,博大精深,是将个体感受与深遂的哲学思辨

说句不恭敬的话,前辈论事似乎不重史实,只重个人心中的那杆天平,从史实角度看,我举的那些学派都是相当主流的,新柏拉图派和画廊派的思想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几百年中影响极大,吾观十七八世纪人论前辈哲人,往往首推塞涅卡,马可奥里略等,这岂是末流的境界?莫非前辈以为史实的真实不足为据,既非基本真实,又非根本真实?若真如此,讨论基础不同,元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TOP
98#

回复 96# fetonte 的帖子

贤弟最后一句恰为我方论据,《论语》说到底只是一部“为人处世”的训戒格言罢了,处我中国社会,如能熟读之,当可纵横捭合,然此等处世妙议,于哲学何干?所以说,孔子之说,不过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罢了,它最多只达到康德的实践理性层面。至若说多读可生XX之议,佛教中有一法门为只念佛号,即可成佛的——是佛祖传给庙里扫地的老者的。说到宋明理学,其有限的那点思辨甚至不能在康德面前走上一个回合,至于它在道德方面取得的成果,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说到此,我再重申一下我的观点——哲学须通过论证达到的地方,宗教可一步达到,这正是两者分别存在的原因。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0-01-19 12:57:01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9#

回复 97# fetonte 的帖子

贤弟若谓塞涅卡、奥勒留诸位为大哲,我要说的话可就多了,按下不表,我再给你加上一个——西塞罗,他被征引得更多,还有希罗多德,还有我戏剧中之埃斯库罗斯,对了,还有荷马。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0#

哈哈,好玩。

     各位仁兄真是有趣至极,连谈哲都要言毕称西腊。
   俺倒是受启于东西方自古之别:古希腊哲人众多,非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双秀。最好玩的莫过于犬儒派。俺曾幻想过那种生活,如济公般神游四方。处处无家,处处家。也不会有媧居这类问题产生了。但又叹于太苦太穷亦太脏。
   古希腊文化之辉煌一直照耀至今日,其理性之光更是人类自身之阳光。其艺术之水也浇灌着世世代代。
   回身望去,孔孟的道德说教,只会束缚天下百姓。孔老弟子三千,自已活的想必滋润。有些模糊哲味的老子还当过县令,综观之下,别说修学並重了。几千年朝代更迭,全在玩计与策。整个一个心计大会萃。

    老朽胡言,乱语图个开心。各仁兄继续煮酒…
在G弦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