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回到巴哈。
巴哈初期的作品“魏玛时期”及后一段“莱比锡时期”多为宗教目的所做。说实话,似俺等非教人士,确难领会那份虔诚中才有的感动。听的最多的还是巴哈在克腾时为宫廷乐队及庇护人“如勃兰登堡”所做的种种音乐。
记的很清楚,很早很早以前听到的是“G弦上的咏叹调”。这首曲子是德国小提家威廉密改编自巴哈的“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第=组曲。
说是改编,其实旋律是一模一样。害的俺对着音响一句一句地对照了一番。听完原曲想想那首小提琴独奏。意境大大的不同。小提琴象一个无比虔卑的人在神壇前深深地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咏颂。当然,俺认为威廉密也功不可抹。那种内心的独白非小提琴为佳,而又非G弦上才更显深沉动人。
这些年耒,每每听到这个曲子,都不由地感慨,有时心脏好象会收缩一下。不是那种感动的眼要湿了,而是人忽然变呆了。“容老纳意淫一下。”
而乐队版的“咏叹调”是很典型的巴洛克小夜曲风格。主题缓慢、平稳。弦乐群的复调与通奏低音共同使这一深沉的旋律上升为一种普世的颂歌。虽少了个人内心咏唱之感,但多了平静、幽深。
同样为后世仍至今日被经长演奏的还有带有华丽的宫廷舞曲风的第三组曲“加沃特舞曲”。“华而实,丽而不腻”。
希望有喜欢古诺改编巴哈“圣毋颂”的乐友也来谈几句。这也是俺多来迴绕心中的名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