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35363738394041» / 7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交有什么深刻的呀?! [复制链接]

查看: 75226|回复: 763
371#

原帖由 烧不死 于 2009-9-21 17:38:00 发表
马勒的音乐是马勒一生的思想史。

赞同!
应该一部一部地分析。马勒的音乐和布鲁克纳不同,每一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几乎可以为马勒的九部都列出标题。
我试试,大家不要笑话啊:
第一 ——青春
第二 ——复活
第三 ——神与大自然
第四 ——儿童与天国
第五 ——人生
第六 ——悲剧
第七 ——梦
第八 ——浮士德
第九 ——告别

马勒专门思考死亡的乐曲,其实就是第二、第四和第九。
马勒的对待死亡的看法其实很清楚:死亡是天堂,死亡是复活,死亡是告别。
一言难尽,慢慢再说。第八第九我确实一直没有听,不是矫情。
TOP
372#

回复 371# wangfeng202 的帖子

没听也知道是告别?推理出来的?王兄这不是攻击哦
TOP
373#

第四 ——儿童与天国
_______________

待商榷
TOP
374#

马勒的第三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有一定联系。
第三交响曲的第7乐章计划是写孩子的,
但马勒将这个乐章移到了第四的末乐章。
说是儿童与天国应该是比较合适的(第四乐章歌词就是写天国的欢乐的),
也可以将孩子理解为天使。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5#

马四就是对童贞,对孩童时期的梦想、回忆的告别,也充满了对**世界,包括对性的不安和惊恐,是马勒走向走向真正成熟之前最后的一个避难所,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TOP
376#

马勒为何要思考生死?(七)

《第六》的第三乐章(中庸的行板),对应贝多芬《命运》的第二乐章。贝多芬的慢乐章是思辨,逻辑性极强,乐曲内涵指向明确。和贝多芬不一样,马勒没有再思考战斗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马勒实在是太累了,紧绷的神经需要放松,整个人需要在美好情感的清泉里沐浴。这里是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体验的回忆和感悟,主要主题柔肠百转、情丝凝结,这句音乐里有多少爱、有多少美!圆号缓缓奏出田园风味、幻想性格的旋律,是远山发自天际的呼唤。中间段传来铃声,那是尘世之音:牛羊在山坡上吃草,脖颈上的铃铛叮当作响,牧人在悠闲地望着山坡和牛羊。还有竖琴和钢片琴,小号奏出遥远的音响。再回到第一段,一切都是这样安宁平和。
复杂难解吗?一点也不。离经叛道吗?这里遵循的是严格的三部曲式。
现在可以来说“美”了!这里的音乐美不美?动听不动听?原来马勒的音乐不仅仅只是咆哮和爆炸,也有我们喜爱的“美”呀!那是因为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时刻,忽然间喧嚣散尽,一切归于安宁,人沉入温情的回忆。
我知道您会很勉强的承认:“美”就算是“美”吧。我也知道您接着一定要问:可他为什么在“美”的段落里也还这么缠绕不清,象莫扎特那样明朗、单纯岂不是更好?哈哈,这就是马勒,他的柔情也是“复调”的。莫扎特一段乐曲只表达一种情感,马勒同时诉说的是千言万语。我不说马勒更高级——这确实谈不上,但是我要说马勒更情浓!这里的情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撕扯不开,是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结尾段巨大的高潮,不是歇斯底里大发作,是情感浪潮拍击海岸发出的音响,是对情、对美不可遏制的高声赞颂。


关于第二和第三乐章的次序,马勒一直拿不准该怎么摆布。可笑是不是?贝多芬的乐章可以更换次序吗?绝对不可以。贝多芬的三四乐章是紧密相连的,四个乐章之间有其严密的逻辑性。马勒的第二和第三这两个乐章各自独立,两个乐章两个世界,与首尾两个乐章也没有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确实可以互换位置,你说马勒音乐逻辑性不强也行,但这不成其为攻击他杂乱无章的把柄。阿巴多的最新版本把谐谑曲调成了第三乐章,很多人问为什么。我一直说这是马勒的《命运》,对应贝多芬的乐章顺序,还是改过来的好。
这个乐章诉说的情,不是一己私情,更不是眼泪涟涟的儿女情,而是人所共感的高尚情感。这个时候人恍如入梦,一时间物我两忘。
您一定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9-21 20:01:41
TOP
377#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9-21 18:07:00 发表
没听也知道是告别?推理出来的?王兄这不是攻击哦

哈哈,听说的!

兄弟,我一直在琢磨你的名字——jshakszx,想了几年一直搞不懂是什么意思。
听完马勒,我真的变聪明了:你的名字是省份地名加你的工作单位!
哈哈!
TOP
378#

聪明!!!
TOP
379#

哈哈,我听马勒变笨了,起这么通俗的网名
TOP
380#

回复 360# 亚河 的帖子

透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