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7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交有什么深刻的呀?! [复制链接]

查看: 75162|回复: 763
361#

马勒为何要思考生死?(四)

马勒怕死?
死亡是什么?是消失?是毁灭?那么多早夭的兄妹去了哪里?人死后是不是就万事皆空,还有什么东西留下吗?

《第四交响曲》里,早夭的孩子们都到了天堂,乘着马车,响着铃儿在天上游戏作乐。第一乐章教你分不清是人世还是天上。也可能一个恍惚之间,孩子就由人世来到了天堂。展开部中间插入的一个新主题,简直成了一面巨大的镜子,现世和来生都映照在这里。第二乐章,死神演奏着小提琴,拉出怪异的曲调,儿童不知畏惧,跟在后面嬉笑玩耍,中间段竟然是若无其事般悠扬的曲调。
说马勒怕死,真是从何说起呀!想想马勒年幼时兄妹们经常玩的死亡游戏吧,孩子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只知道本来不为人注目的弟妹,死后躺在灵床上忽然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换了活着时永远也不可能穿到的新衣,身上盖着鲜花,大家围着他祈祷,死者表情放松又安详。死亡一定是一种幸福吧,是一种享受吧。没有人知道害怕,其中一人躺下,其他兄妹为她献上鲜花,让躺下的人体验一次死亡的幸福和安详。这是和死神做的游戏,屋外传来嘈杂的人声、鸡犬的鸣叫,流浪乐师的手风琴曲调,还有远处军营的号角。马勒的音乐并不总在思考,有时仅仅就是记录。
第三乐章你好好听听吧,这里没有一次歇斯底里,有的是最最深情的咏叹。我真奇怪为何还有人听不到这里奇异的、透入骨髓的圣洁的美!
最后的乐章,马勒将自己和听者带到了天上,在天使面前聆听天使的声音。这里没有恐惧,没有错乱,只有快乐和安详。天使说的是天上的孩子所过的日常生活:谁为我们准备伙食,我们吃些什么东西,“世上没有音乐,能与我们的音乐相媲美,那成千上万名贞女翩翩起舞,如痴如醉,天使的合唱使我们兴致勃勃,到达天国欢悦的顶峰。”
可以这么说吗?《第四》告诉我们,死亡就是天堂。不要说马勒在撒谎。我们死去的亲人,都是身在天堂。这个你信,我信,马勒也信。但是我们想不出死后的亲人升入的天堂究竟什么样子,马勒用音乐给我们描绘出来了。

第四的音乐一点都不错乱、一点都不抓狂,庞大的乐队展示的是室内乐般清澈透明的配器效果,这是世上最透明、最动听的音乐。
谁要想去一次天堂,就听马勒《第四》。

还是老瓦尔特说的好:音乐是连接天堂的纽带。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9-21 17:40:16
TOP
362#

马勒为何要思考生死?(六)

马勒《第六》的主题是什么?
我认为不是生死,而是人生、悲剧的人生,或者说,是命运。
第一乐章一开始,踏着侵略者的脚步气势汹汹扑面逼来的第一主题是什么?对了,就是命运!
贝多芬体验的命运是重压,马勒体验到的是撞击。贝多芬表达的是对于命运的体验,马勒描绘的是命运狰狞恐怖的面目和形状。同是命运主题,贝多芬写得很短,马勒写得很长。贝多芬很简洁,马勒是另一种简洁。遗憾的是,生活幸福的人无法体认,认为这个主题形状怪异、虚张声势,所以就不知所云;难听死了,所以就“我不喜欢”。呵呵,各位兄弟姐妹,实在不是马勒歇斯底里,实在也不是马勒没有能力写作莫扎特般动听悦耳的乐句,而是命运展现给马勒的就是这副面孔啊!
命运恶魔的嚎叫确实刺耳、“难听”,所以描写恶魔嚎叫的艺术家就也是恶魔?这是什么逻辑?
第二主题不需说了,是马勒的阿尔玛、是爱情——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慰藉。听听马勒赋予这个主题的炽烈的情感吧,体会一下它无法言喻的美吧!这个主题的内涵其实和贝多芬的第二主题一样,都是英雄祈求的安慰和庇护。贝多芬的主题也不是命运重压下人的呻吟,恰恰是英雄渴慕的感情的抚慰和感情的温暖。
哈哈,认不出来了吧?《第六》的第一乐章就是贝多芬《命运》首乐章精神内容的翻版呀!勃拉姆斯有时还不得不借助于曲调的相似,来体现对于贝多芬的传承和发展。马勒不需要,马勒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贝多芬的血脉就是这样延续的。
请注意这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完完全全遵守的是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式。和贝多芬一样,马勒为了保持呈示部和展开部长度上的平衡和适应,唯一一次要求呈示部重复演奏。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9-21 16:57:48
TOP
363#

马勒为何要思考生死?(六)

第二乐章(谐谑曲),感觉混乱无章吗?感觉毫无条理吗?
呵呵,马勒完完全全是按照三段体的结构写作的,是标准的古典曲式,反复听几遍,搞清结构应该不难。搞清了结构,你就知道马勒的音乐杂而不乱,结构严密,在作曲技法上无懈可击。
难就难在精神内容的认同和接受。这里的音乐是不是稀奇古怪、磨磨叽叽、无法捉摸?是啊,生活就是这样啊,流水一样、拉洋片一样从你眼前滑过,搞得你眼花缭乱、头晕目眩。谁不喜欢生活有条不紊、清楚明白?谁愿意过这样纷繁杂乱、混乱不堪的生活?听众不喜欢、不愿意,不能阻止马勒写出生活的实际面貌,说出活生生的真理。就看一次某电视台的《新闻杂播》吧:宝马车撞人,高官作秀,伟大的建设成就,滑稽可笑的凡人轶事,贫困生失学,明星婚变,乡间凶杀案……五光十色,瞬息万变,就如万花筒一般!怎么样,拿这个乐章做《新闻杂播》的配乐,是不是很合适?再不行,您爬上立交桥看看脚下蚂蚁般忙忙碌碌、来来往往的人流,或者在大市场里看看形形色色的人、或美或丑的嘴脸。您会发现马勒的这个乐章其实就是生活的照相或曰抽象。
其实这个乐章和柴可夫斯基《悲怆》的第三乐章极其相似,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乐章好听吗?没有莫扎特好听。深刻吗?杂乱无章的印象和莫名其妙的亢奋,说不上深刻不深刻。它反映的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美吗,深刻吗?呵呵,我不知道。
马勒为什么不象莫扎特一样仅仅歌唱美丽和幸福?艺术不应该给人美的享受吗?
哈哈,各种各样的音乐是为各种各样的人准备的。有美丽单纯的音乐,也应该有混乱嘈杂的音乐。可以用歌唱赞美理想,也可以用音乐来反应真实。小说里不能只有《薇吉妮》,也要有《罪与罚》。诗歌里不仅要有华兹华斯的湖边诗吟,也要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描写混乱和错杂的音乐,本身也混乱错杂?作者也就是精神错乱之人?哈哈,在别的艺术门类里早就人所共知的常识,在音乐这里、在马勒这里怎么就有人搞不明白了呢?《罪与罚》描写主人公杀人的一段,是丑恶的,混乱的,血腥的,难道我们就据此判断作者就象主人公一样恐怖、可憎,精神分裂?不,作者展现了惊心动魄的心理真实和现场真实,完成的是伟大的艺术品。

马勒无莫扎特之才?暂且不谈音乐深刻与否,这个话题似乎无法说清。就论作曲技法,马勒音乐纷繁复杂、配器精妙,我不说比莫扎特强,我只说比莫扎特难。叫马勒仿莫扎特写一曲莫扎特风格的舞曲,无疑绝非难事。马勒为什么不写一曲优美动听的舞曲取悦听众,而非要写这么“难听”的谐谑曲不可呢?因为马勒在别人随意打闹、随意玩玩的谐谑曲里,也要说出真理;因为马勒的音乐不是人生的粉饰,而要写出生活的本原;因为马勒要完成他的《命运交响曲》,人生观感是必不可少的一章。

呵呵,有人是想要马勒再重复一遍莫扎特,让音乐史永不进步啊。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9-21 17:46:34
TOP
364#

哎呀,累死俺了。搞得俺中午也没有休息。
光抄书不行,人家会说你没有个人见解,说不出道理。
写帖子最累,没有转帖舒服。哈哈!
上面我这一段一段的帖子并非连续的文章,匆忙写的,词不达意,欢迎批评、讥讽和嘲笑,拒绝谩骂和人身攻击。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9-21 17:12:15
TOP
365#

原帖由 wangfeng202 于 2009-9-21 16:21:00 发表
哎呀,累死俺了。搞得俺中午也没有休息。
光抄书不行,人家会说你没有个人见解,说不出道理。
写帖子最累,没有转帖舒服。哈哈!
上面我这一段一段的帖子并非连续的文章,匆忙写的,词不达意,欢迎批评、讥讽和嘲笑,拒绝谩骂和人身攻击。

王兄辛苦了,说得真好。学习了。
TOP
366#

回复 364# wangfeng202 的帖子

好文,丰胸多虑了,大家随便说说,回家再温习温习
TOP
367#

马勒的唱片
TOP
368#

我回家再听听
TOP
369#

马勒的音乐是马勒一生的思想史。
TOP
370#

wangfeng202兄写得好,学习中。信手拈来,文采斐然,逻辑性强。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09-21 17:52:5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