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复制链接]

查看: 9985|回复: 67
41#

回复: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这个音乐厅不同座位得到的声音绝对是不一样的.
好象以色列爱乐演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理查的配器构思之精彩美妙,中间一段抒情旋律从第一小提琴到第一小提琴首席到副首席之前传递, 我只在彩排时能扑捉到细节.
这是唱片里绝对听不到, 侧位也听不准的.

还有一个例证是,吉顿克莱默那场音乐会,因为没钱, 所以买票入场的座位靠后.
一首曲目过后的间隙, 偷偷换座位到前面的一个方阵, 感觉就很不同.
TOP
42#

回复: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深圳音乐厅我还没去过呢.
以前经常去大剧院和少年宫. 感觉不错.
过两天去保利, 也没去过,不知道如何.
http://www.mydcentre.com
TOP
43#

回复: 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说几条个人意见
1、连续使用了多年和只使用了1年的声音是大不相同的,千万不要轻视音乐厅的煲炼和调教,所以现在就断言深圳音乐厅是否失败是不妥当的。
2、环状设计下座位间的声音是有很大差别,但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视”的乐趣超越了“听”,毕竟还有很多人把去音乐厅叫做看演出而不是听演出。
3、大型的音乐厅是为有实力的大型乐队准备的,国内乐队大多数缺乏这种实力,以此评价效果不足为凭。
4、中国观众的“素质”大多数情况下的确很差,但顶级演出下却有往往好的“出奇”,可见这是个从小众向大众文明普及过程,和音乐厅、剧院的设计无关。
5、演出的票价在中国始终太高,挡住了很多普通人,这需要“创新”机制、体制来调整,可惜现在还没有改善的迹象。
TOP
44#

回复: 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同意pipe兄视的乐趣大于听得看法,我这样的打工仔只买得起舞台后、侧二层的位子,俞丽拿殷承宗那一场,运弓按弦都看得清清楚楚,坐台下的高度肯定看不到。
至于昂贵的票价我觉得深圳演出公司还是有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意思,例如本次“红宝石”小提琴的演出只要160就一等座,而外国来个随便什么人就敢要1680。
另请问一下,建筑物也是可以“煲”的么?“煲”过之后什么物理特性发生了改变呢?
TOP
45#

回复: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谈谈环境的“煲”。
其实是自己的经验。
我搬新家,听音室还有一点回音,可以听得出来是天花板的反射,尤其是播放机尔伯特的平均律师更为明显,半年过去,这种状况没有了。
TOP
46#

回复: 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原帖由 周杰捕伦 于 2008-7-14 20:25:00 发表

这个音乐厅不同座位得到的声音绝对是不一样的.
好象以色列爱乐演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理查的配器构思之精彩美妙,中间一段抒情旋律从第一小提琴到第一小提琴首席到副首席之前传递, 我只在彩排时能扑捉到细节.
这是唱片里绝对听不到, 侧位也听不准的.

还有一个例证是,吉顿克莱默那场音乐会,因为没钱, 所以买票入场的座位靠后.
一首曲目过后的间隙, 偷偷换座位到前面的一个方阵, 感觉就很


谢谢各位让本贴回归正题!!

这个感觉跟周生一致,第三层的声音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山顶就更加那个。

如果一个音乐厅不同的座位的声音差别大,这是否还算一个好音乐厅呢?事实上在下不这样认为。
在山顶位置给我感觉最好的是香港大会堂和沙田演奏厅,这两个都是1500人左右的长方体结构。

环境是否可以褒?音乐厅的声音由不好变到好个人觉得原因在于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断调整的原因,而不是所谓的“褒”,音乐厅的物理特性并不像喇叭单元那样容易改变,否则的话是不是有点豆腐渣了?

同意砍柴的看法,深圳音乐厅出来的声音细节丰富细腻,很真实,但有点发干,有骨无肉,乐队不好的话什么问题都暴露了,深交并不出色的乐器质量也很好的显示了出来问题。

“国内乐队大多数缺乏这种实力,以此评价效果不足为凭”对这个论调偶持保留态度,我们更多的是听国内乐队,音乐厅的设计应该遵循这种需要。另外一个问题是,应该用好乐队还是应该用不怎么好的乐队去衡量音乐厅的效果?事实上在下以为应该是后者,好乐队可遇不可求。我们可以一年听30场深交,但来深圳的好乐团每年没几个。

至于音乐会是看还是听的问题,觉得一个声音好的音乐厅设计者不可能通过牺牲视觉效果而换来良好的声学特性。看跟听本来就不可能是对立的。
最后编辑Brendel 最后编辑于 2008-07-15 23:52:21
TOP
47#

回复: 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8-7-15 20:49:00 发表
谈谈环境的“煲”。
其实是自己的经验。
我搬新家,听音室还有一点回音,可以听得出来是天花板的反射,尤其是播放机尔伯特的平均律师更为明显,半年过去,这种状况没有了。


环境没任何改变过的话, 我觉得这是煲自己的耳朵.
也是听多了,习惯了也接受了,  不光是环境,器材也是一样.
最后编辑街灯 最后编辑于 2008-07-16 09:20:40
http://www.mydcentre.com
TOP
48#

回复: 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原帖由 Brendel 于 2008-7-15 23:46:00 发表


谢谢各位让本贴回归正题!!

这个感觉跟周生一致,第三层的声音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山顶就更加那个。

如果一个音乐厅不同的座位的声音差别大,这是否还算一个好音乐厅呢?事实上在下不这样认为。
在山顶位置给我感觉最好的是香港大会堂和沙田演奏厅,这两个都是1500人左右的长方体结构。

环境是否可以褒?音乐厅的声音由不好变到好个人觉得原因在于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断调整的原因,而不是所谓的“褒”,音乐厅的物理特性并不像喇叭单元那样容易改变,否则的话是不是有点豆腐渣了?

同意砍柴的看法,深圳音乐厅出来的声音细节丰富细腻,很真实,但有点发干,有骨无肉,乐队不好的话什么问题都暴露了,深交并不出色的乐器质量也很好的显示了出来问题。

“国内乐队大多数缺乏这种实力,以此评价效果不足为凭”对这个论调偶持保留态度,我们更多的是听国内乐队,音乐厅的设计应该遵循这种需要。另外一个问题是,应该用好乐队还是应该用不怎么好的乐队去衡量音乐厅的效果?事实上在下以为应该是后者,好乐队可遇不可求。我们可以一年听30场深交,但来深圳的好乐团每年没几个。

至于音乐会是看还是听的问题,觉得一个声音好的音乐厅设计者不可能通过牺牲视觉效果而换来良好的声学特性。看跟听本来就不可能是对立的


我们可以再讨论下。
不同座位“听”的效果完全一致的“理想”音乐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之所以现在环状音乐厅越盖越多实际是考虑到现代人娱乐多元化下,想通过加强“互动效果”而作的一种妥协,在观赏互动上传统的长方形音乐厅就不如环状许多了。
环境的煲和调是两件事情。所谓煲就是让音乐厅中各个部件在演奏声音的震动中不断趋向于更合适的状态,这个和乐器的使用煲炼是一个道理,而调音则更类似于乐器的调较音准。
关于国内乐队和国外乐队,首先相信国内的水平会不断提高,虽然这个过程会非常非常漫长、艰辛、曲折......,其次是国外好的乐队也会来的越来越多,先筑巢才能引凤嘛。
再举几个例子。
吉顿·克莱默去年到上海演出期间接受采访时就说过,上海的东艺音乐厅比他2年前来更好声了,可见煲的重要性。
祖宾·梅塔和帕尔曼率领以色列交响乐团第一次来上海演出是在市府礼堂,后来说了句“名言”:上海有最热情的听众,也有最差的音乐会场所,听了这话觉得再盖个只能满足国内乐队而没法满足世界一流乐队需要的音乐厅还会有意义吗。
TOP
49#

回复: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带子女熏陶”这是最大的恶俗。

所以,我经常在一些“高规格”的音乐会票上发现如下文字:

大人小孩一人一票,12岁以下谢绝入内
TOP
50#

回复:金碧辉煌深圳音乐厅使用于设计失败zz

LS偷换概念“子女”为“小孩”,而且一般音乐会只有120cm的限制,不会定一个12岁这样无法实施的标准。120cm以上的“小孩”多少能懂一些道理了。
这样的“子女”其实是一个很好教育的群体,无数人都认可“一张白纸看你如何画”的理念。从开始就进行良好的音乐厅礼仪教育,事情不会太多的。
我这两天目前头疼的是某种类型的“父母”……周末去广州星海音乐厅,一个中年人携妻、子、父母坐我前排。开场前担心小朋友闹其实一直静静听着,开演后才发现“父母”才是经典:从塑料袋里拿毯子出来给孙子盖腿(塑料袋的声音相当残念……)、交头接耳、还少见多怪女高音唱歌时一些发音“嘶,嘶”地学给老伴逗乐……那个中年人相当尴尬,不断制止,并向周围观众致以歉意表情。可怜他一片孝心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