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Ken.Chan
原野
上山砍柴
Brendel
原帖由 周杰捕伦 于 2008-7-14 20:25:00 发表这个音乐厅不同座位得到的声音绝对是不一样的.好象以色列爱乐演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理查的配器构思之精彩美妙,中间一段抒情旋律从第一小提琴到第一小提琴首席到副首席之前传递, 我只在彩排时能扑捉到细节.这是唱片里绝对听不到, 侧位也听不准的. 还有一个例证是,吉顿克莱默那场音乐会,因为没钱, 所以买票入场的座位靠后.一首曲目过后的间隙, 偷偷换座位到前面的一个方阵, 感觉就很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8-7-15 20:49:00 发表谈谈环境的“煲”。其实是自己的经验。我搬新家,听音室还有一点回音,可以听得出来是天花板的反射,尤其是播放机尔伯特的平均律师更为明显,半年过去,这种状况没有了。
原帖由 Brendel 于 2008-7-15 23:46:00 发表谢谢各位让本贴回归正题!!这个感觉跟周生一致,第三层的声音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山顶就更加那个。如果一个音乐厅不同的座位的声音差别大,这是否还算一个好音乐厅呢?事实上在下不这样认为。在山顶位置给我感觉最好的是香港大会堂和沙田演奏厅,这两个都是1500人左右的长方体结构。环境是否可以褒?音乐厅的声音由不好变到好个人觉得原因在于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断调整的原因,而不是所谓的“褒”,音乐厅的物理特性并不像喇叭单元那样容易改变,否则的话是不是有点豆腐渣了?同意砍柴的看法,深圳音乐厅出来的声音细节丰富细腻,很真实,但有点发干,有骨无肉,乐队不好的话什么问题都暴露了,深交并不出色的乐器质量也很好的显示了出来问题。“国内乐队大多数缺乏这种实力,以此评价效果不足为凭”对这个论调偶持保留态度,我们更多的是听国内乐队,音乐厅的设计应该遵循这种需要。另外一个问题是,应该用好乐队还是应该用不怎么好的乐队去衡量音乐厅的效果?事实上在下以为应该是后者,好乐队可遇不可求。我们可以一年听30场深交,但来深圳的好乐团每年没几个。至于音乐会是看还是听的问题,觉得一个声音好的音乐厅设计者不可能通过牺牲视觉效果而换来良好的声学特性。看跟听本来就不可能是对立的
拨弦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