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576777879808182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578220|回复: 819
781#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30 18:3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zui 于 2009-10-30 16:32:00 发表
我的实验是这么理解的,通过实践去对比测量,最终经过几次的实践,而得出统一的结论,这个就是经验。
我上面表达有点错误,这两种公式只是“经验”公式,意思是这些当中都有假定因素,后人总结出为了全是方便计算,我指的这些实
用公式和传统的例如声压级公式不一样的,关于结构问题,凭我的微薄装修经验来看,我们的吊

呵呵,您怎么知道这些公式是绝对精确的,能否推倒给我看看,就比如说薄板公式的那个600是怎么来的,我记得老外的资料也曾说明,这些公式并不是精确的,而只能作为参考,随着时间会被淘汰或者继续完善,但是我怀疑这些,我现在的能力还达不到这一点,因为考虑到很多因素,这些公式应用面比较狭窄。
我不是搞听音室装修得,仅仅是一个声学爱好者,而且我不喜欢以玄学的态度去对待声学。我可以这么认为,发烧友所接触到的所谓的声学理论,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东西,而声学是在发展的,只是发烧友从没有关注过而已。
我是本着一种求知的态度,而不是争论谁是谁非得问题,这也不是我的宗旨,只是这些问题我请教了众多高手。
TOP
782#

薄板“公式”的那个600是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我了解的薄板共振吸声计算公式里没有什么600的常数,你使用的那个公式可能真是“经验公式”,你最好还是了解这个600常数是怎样来的,这样有利于把握“公式”的灵活运用。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计算方程式如下:
薄板是两维的振动系统,其共振频率除了与板的物理常数和几何尺寸有关外,还和它的边缘固定状况有关。如果一块边长为la、lb的矩形板,厚度为h,四边都被牢固地钳定,它的共振频率fm,n为:
      fm,n= π/2[eh2/12ρ(1-σ2)]1/2.[m2/1n2+n2/1b2]1/2 (4)
式中e、 ρ 、 σ 分别为板的杨氏模量、密度和泊松比,m、n为正整数。当n=0、m=1时,得到最低的共振频率(设la>lb)。如果板为玻璃,将玻璃的物理常数代入:


      fm,n=2.5×10h3(m2/1n2+n2/1b2)1/2 (5)
式中长度单位为米。例如长50cm、宽40cm、厚4mm的玻璃窗,四边固定,则(m,n)为(1,0)的最低共振频率为20hz,(m,n)为(0,1)的共振频率为25hz,(m,n)为(1,1)的共振频率为32hz。随着(m,n)渐次增大,共振频率越来越大(间隔也越来越密),在这些频率上有较大的声吸收和声透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9-10-30 23:45:0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83#

也看过一篇文章,说天花的扩散板不适宜用太多,三分一就可以了,像下面这些图有没有误导成份?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793e796b6bd15df9b533435d3c8ca9d4.htm?cm_cat=0
TOP
784#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30 23:44:00 发表
薄板“公式”的那个600是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我了解的薄板共振吸声计算公式里没有什么600的常数,你使用的那个公式可能真是“经验公式”,你最好还是了解这个600常数是怎样来的,这样有利于把握“公式”的灵活运用。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计算方程式如下:
薄板是两维的振动系统,其共振频率除了与板的物理常数和几何尺寸有关外,还和它的边缘固定状况有关。如果一块[col

很好,继续您的资料
fm,n=2.5×10h3(m2/1n2+n2/1b2)1/2 (5)
    式中长度单位为米。例如长50cm、宽40cm、厚4mm的玻璃窗,四边固定,则(m,n)为(1,0)的最低共振频率为20hz,(m,n)为(0,1)的共振频率为25hz,(m,n)为(1,1)的共振频率为32hz。随着(m,n)渐次增大,共振频率越来越大(间隔也越来越密),在这些频率上有较大的声吸收和声透射。
能不能推倒下20 和32这两个数如何计算出来的
TOP
785#

原帖由 李卓晖 于 2009-10-31 22:38:00 发表
也看过一篇文章,说天花的扩散板不适宜用太多,三分一就可以了,像下面这些图有没有误导成份?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 ... 8ca9d4.htm?cm_cat=0

用这种扩散板,精度不够,材质密度也不行,空腔容易产生额外的共振,真正声学考量的听音室,是实验室出来的弧形扩散器,能够扩散兼吸收,而且频率精确。采用这种成品扩散板,成本低,效果也最差,但不排除有喜欢这种声音的。
TOP
786#

原帖由 李卓晖 于 2009-10-31 22:38:00 发表
也看过一篇文章,说天花的扩散板不适宜用太多,三分一就可以了,像下面这些图有没有误导成份?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 ... 8ca9d4.htm?cm_cat=0

关键你要明白我们要听什么声音?

我们的听音位处于什么位置才能听到相对真实的声音呢?

这两个问题明白了,大体上就明白听音室的处理方向和方法了。那些“扩散”、“反射”要不要?好不好?自己也就明白了。

耳机的声音常常比许多高价系统准确好听,其中一个关键的重要原因是耳机发出来的声音没有被环境的反射、扩散、混响等等因素干扰影响就直接传入耳朵,声音保持着较高的真实性,所以他的声音通常就比较准确中性,而且动听。这就是我们追求的高保真。

想听到音响系统音箱发出来的“较高真实性”的声音,我们就要想方设法降低环境的反射、扩散、混响等等干扰因素。这样一来,对听音环境进行吸音处理就成了简单有效的、且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要做到听音室里完全没有反射、扩散、混响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象幽灵般的残留在听音环境里“杀不绝、赶不尽”。大量事实证明,当反射、扩散、混响等等干扰声压小到一定程度后,它对人耳生理听觉的影响就不明显了。为了获得“干扰影响不明显”的听音效果,室内声学里引入了“混响半径”的概念,在一个室内环境里,距离声源(例如音箱)一定范围内,直达声压大于(反射、扩散、混响等等)干扰声压的位置,这个位置到声源的距离叫做“混响半径”。那么,我们的听音位只要处于混响半径之内,我们就能够听到直达声为主导的相对真实准确的声音了。

但是“混响半径的距离”大小与环境的反射、扩散、混响等的强弱有关,反射、扩散、混响等越强,混响半径的距离就越短。在一个没有吸音处理的小环境里,声源的混响半径距离常常不到1米,耳朵要距离音箱几十厘米,才能处于混响半径之内,简直就是听大耳机O(∩_∩)O哈哈~!!

我们需要自由自在的听音环境,同时又想听到相对准确真实的音乐,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大混响半径,增大混响半径的根本方法就是想方设法降低反射、扩散、混响等干扰成分的声压,只要达到这个目的,你用什么方法去实现它道理上都是可以的。但是除了进行声吸收处理,你还能怎样呢??

说到这里,我想问题已经很明白了,疑问和答案也都有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9-11-01 09:32:05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87#

我们需要自由自在的听音环境,同时又想听到相对准确真实的音乐,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大混响半径,增大混响半径的根本方法就是想方设法降低反射、扩散、混响等干扰成分的声压,只要达到这个目的,你用什么方法去实现它道理上都是可以的。但是除了进行声吸收处理,你还能怎样呢??


不过对于基本正方形较小环境,采取对角菱形摆位,也可以有效降低第一反射点(强反射)的干扰,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如果想本质上获得听音效果改善,吸收处理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88#
TOP
789#

回复 787# 松香味 的帖子

  好贴,很少来这个论坛,竟然今天才看到这个长贴。看过此贴的发烧友如果能够接受并实施一二,一定要感谢松香兄。因为你会发现你的器材还是原来的器材,但是能力却忽然提高了一大块!只是很多人受错误“理论”误导很深,呵呵。。。“前硬中软后扩散。。。“大师讲的。
  本人由于房间里有一个共振,十年来一直与之奋战!因此深知声音吸收的重要。
TOP
790#

房間處理器

試試房間處理器
達聲音響極品黑膠唱盤專門店网址:http://www.tatsangaudio.com.c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