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576777879808182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578224|回复: 819
771#

原帖由 zui 于 2009-10-29 11:17:00 发表
其实吸声效率一点都不低的,在20%左右的时候,这种结构才可以应用于侧墙吸音,但是对空腔有很大要求。
这是AV199的一个帖子,详见第一例http://bbs.avtime.cn/viewthread.php?tid=198274&highlight=
但是现在侧墙我更倾向于无结构的吸声方式,这样做比较容易计算,而且效率也不低。只是频带没有这么宽,对总体容易把握,特

对空间要求大,怎么还能说吸收效率高呢?吸收效率是与体积容重直接相关的参数,要求空间体积大就说明吸收效率低了。

http://www.av199.com/thread-255796-1-1.html转帖的帖子是我编辑过的,它的连接在这里: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26340-51.aspx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72#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29 11:4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zui 于 2009-10-29 11:17:00 发表
其实吸声效率一点都不低的,在20%左右的时候,这种结构才可以应用于侧墙吸音,但是对空腔有很大要求。
这是AV199的一个帖子,详见第一例[url=http://bbs.avtime.cn/viewthread.php?tid=198274&highlight=]http://bbs.avti

那个空腔是18cm的,一般侧墙空腔最大是5-10cm,但是还需要另算。我想没有什么大问题,这种频率特性我觉得很实用,从250Hz-2k
无论何种吸声结构,如果想对低频有效,那必须是要求空间的,即使吸音材料在高效。但是查教授这个结构,确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个才10多CM的厚度。无论是穿孔吸声还是薄板共振,这个厚度对63Hz是很难起作用的,而且这两种结构吸音范围较窄。要和其他吸声结构配合使用。这篇文章是比较老了,但我是第一次看到那几张图。有图才有真相嘛。不过实际能否达到图里的吸音系数,难说。这种吸音特性是我觉得是很完美的了,也是未来的趋势!
我觉得声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实验比计算要重要,往往按照理论做出来的东西,偏差会很大,这就需要经验。不断的尝试,一般的人,没经历过5-6个听音室的装修是难免会出错的。
TOP
773#

如果按照理论设计做出来的东西发现偏差很大,绝大多数情况那就是实际施工没有达到理论设计的要求,这虽然也与实践挂得上,但是仍然是没有达到理论设计要求的问题,例如前面说到的:穿孔板是要求安装在刚性支撑面的,如果支撑面松松垮垮,那么穿孔板吸收器的性能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情况不是理论设计有问题,而是“实践”出了问题。

通常情况下不要轻易怀疑理论,学会找出与理论产生偏差的原因,才是值得珍惜的经验。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9-10-29 23:00:07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74#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29 22:58:00 发表
如果按照理论设计做出来的东西发现偏差很大,绝大多数情况那就是实际施工没有达到理论设计的要求,这虽然也与实践挂得上,但是仍然是没有达到理论设计要求的问题,例如前面说到的:穿孔板是要求安装在刚性支撑面的,如果支撑面松松垮垮,那么穿孔板吸收器的性能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情况不是理论设计有问题,而是“实践”出了问题。

通常情况下不要轻易怀疑理论,学会找出与理论产生偏差的原因,才是值得珍

影响吸音的情况不仅仅是支撑的问题,比如说材质的密度,填入吸音棉后影响理论的计算,环境的某些限制,不知道松香大侠有多少次实地操作的经验,你用什么去验证你的理论是没有错的,我不是怀疑理论,而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计算的精确,对于吸音结构的把握更加复杂。所以才需要经验,所谓实践出真知。
在一个所谓穿孔吸音公式还是薄板共振的公式也都属于实践公式,它的成立还有许多未知因素,所以公式只能用来成了参考,具体什么效果,仍然是要做实验。
TOP
775#

我理解的所谓“做实验”,主要目的是在精密测量仪器支持下获得不同情形下的原始(科学)数据,以探索其不同情形下的数学模式及其规律,或者验证已有的数学模式规律从而加强理解。

虽然声学研究还很不完善,但是对吸声结构原理的具体应用,我的态度还是认真按照结构原理的要求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目的是尽可能获得理论设计的效果。

关于吸声结构的计算公式,也许有待完善,但是“它的成立还有许多未知因素”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如果说【施工过程存在许多的未知因素影响了结果】,我会双手赞成…………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76#

谢谢松兄回复,请问松兄,你说你做听音室时,刚完工也有峰谷,后来调整后就很平坦了,方便说说具体怎么调整吗?是多加吸音材料还是改变小孔大小,或者是增减小孔数量,我的房间就是很厉害的峰谷,一直没时间也没专业知识改造,谢谢了
TOP
777#

我的实验是这么理解的,通过实践去对比测量,最终经过几次的实践,而得出统一的结论,这个就是经验。
我上面表达有点错误,这两种公式只是“经验”公式,意思是这些当中都有假定因素,后人总结出为了全是方便计算,我指的这些实
用公式和传统的例如声压级公式不一样的,关于结构问题,凭我的微薄装修经验来看,我们的吊顶除了木龙骨就是轻钢龙骨,现实施
工不是想象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况且,结构要强到什么程度,这个概念很模糊的,所谓的龙骨避震也仅仅是为了减少声传导而作。

我本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所有的计算仅仅作为参考,对市场上“有卖”的声学材料特性熟悉了解才是真的具有实践意义,而我
们能买到材料,比如说穿孔板,根本没有精确的数据可依,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弊端
TOP
778#

看过很多关于听音环境的贴子,还是这两个贴子里这位MBL高人讲的最全面、图文并茂、实用可操作。
http://www.tubebbs.com/thread-121801-1-1.html
http://www.tubebbs.com/thread-119214-1-1.html
TOP
779#

原帖由 zui 于 2009-10-30 16:32:00 发表
我的实验是这么理解的,通过实践去对比测量,最终经过几次的实践,而得出统一的结论,这个就是经验。
我上面表达有点错误,这两种公式只是“经验”公式,意思是这些当中都有假定因素,后人总结出为了全是方便计算,我指的这些实
用公式和传统的例如声压级公式不一样的,关于结构问题,凭我的微薄装修经验来看,我们的吊顶除了木龙骨就是轻钢龙骨,现实施
工不是想象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况且,结构要强到什么程度,这个概

声吸收结构计算公式并非“经验”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精密实验数据严密推导,反复实践论证出来的。为了方便使用,有时候可以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简化处理,但是“简化处理”的前提是不能明显影响计算结论,否则就失去了理论计算的意义。“简化”就可能会有“假定”,也可以没有“假定”而是“忽略”,不管怎样,简化公式仍然具有相当精确的指导意义而不是“经验”公式。

老兄是搞听音室装修的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80#

原帖由 老常德 于 2009-10-30 15:25:00 发表
谢谢松兄回复,请问松兄,你说你做听音室时,刚完工也有峰谷,后来调整后就很平坦了,方便说说具体怎么调整吗?是多加吸音材料还是改变小孔大小,或者是增减小孔数量,我的房间就是很厉害的峰谷,一直没时间也没专业......

我不是做听音室装修的,发这个帖子只是从声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观点,觉得有用就无私奉献出去,觉得无用就当路过然后走人,绝对没有“拉生意”的意思,千万不要误会了。

我的听音室99年建成到现在整整十年了,从来没有“调整”过,基本上是一锤定音。如果确实需要调整,改变吸音材料种类或用量、改变孔径大小、数量,改变穿孔率,改变孔与孔之间的距离,尤其是改变小孔的声阻抗等等,都是调整的手段,但是调整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不是盲目“试验”。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