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374757677787980» / 8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查看: 578215|回复: 819
761#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10 14:09:00 发表
我们说听音环境重要,并不是需要房间的“反射、扩散”来“制造音乐厅的效果”;恰恰相反,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尽可能减少房间的“声反射、声扩散”产生的干扰或者说“音染”,以便获得尽可能“准确的”、“没有改变的”音乐还原。

顶这句!
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在扩、扩、散、散。。。。。误入歧途
除却西电不是线!http://shop34851791.taobao.com/
TOP
762#

原帖由 老常德 于 2009-10-13 11:44:00 发表
收藏多时,终于用2天时间拜读了,一个让人感动的帖子,松兄的专业知识让人感动,松兄的严谨态度让人感动,帖子没谩骂和攻击让人感到,能为发烧友做点实事让人感动。
现在的商品房都很难满足hi-fi的要求,松兄能否成立个咨询公司或组织个施工单位,好让国内的朋友少走弯路,另外能否对
http://www.mh-audio.nl/Helmholtzabsorber.asp#top

常德兄实在太过奖了,令我无地自容啊!!其实我是地地道道半路出家的半桶水,只是由于“热爱与好奇”一直支持着我去不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而已,当然《声学》与我的工作也有一些联系,也是工作的需要把我引进了《声学》的门槛,但仅仅为了工作是不需要“专研”就完全可以胜任的,能坚持长期不断自学完全是个人兴趣爱好使然。

网站上的算法是做了优化(简化)的,计算结果基本正确,放心使用。其实做声学处理工程,施工质量差别的影响十分明显,计算再准确都不如“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重要。

例如:前面提到“穿孔板安装在刚性支撑面上”,但是如果你的“支撑面”松松垮垮,呵呵!结果怎样呢?测量一下就知道了O(∩_∩)O~。所以,前面提到的构造原理要吃透,细节要求不能马虎,做出来的声学处理工程其效果才能接近理论设计的要求。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9-10-14 00:15:0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63#

呵呵,收藏了很多前辈的帖子,不时的温习一下,钦佩前辈对HI-FI如同做人,务实不浮夸,才能够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啊。
TOP
764#

谢谢楼上所有弟兄们的支持和鼓励!凡是人都有过失,网上帖子仅供参考,过滤吸收是防止偏听偏信的重要原则,谢谢大家!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65#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14 13:10:00 发表
谢谢楼上所有弟兄们的支持和鼓励!凡是人都有过失,网上帖子仅供参考,过滤吸收是防止偏听偏信的重要原则,谢谢大家!

松香兄小环境是用这个2次余数吊顶好呢,还是用矿棉吸音板吊顶好呢
getdata-db1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0/28 13:11:21 上传)

getdata-db11.jpg

TOP
766#

原帖由 帮忙退烧 于 2009-10-28 13:11: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14 13:10:00 发表
谢谢楼上所有弟兄们的支持和鼓励!凡是人都有过失,网上帖子仅供参考,过滤吸收是防止偏听偏信的重要原则,谢谢大家!

松香兄小环境是用这个2次余数吊顶好呢,还是用矿棉吸音板吊顶好呢

小环境通常指8~12平方米的环境,例如3.3mX3.3m的房间很容易产生52Hz的共振等等,所以小环境更要加强低频的吸收处理。

简单有效吸收低频的方法是霍勒姆滋共振吸收法,穿孔板吊顶是常用的低频吸收器,因此你说的两种方法都不可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67#

另外,正方形的房间通常可以在四个墙面中选择两个相对的墙面做强吸收处理,就可以改变原来的“声学空间尺寸”因此也可改变原来的简振频率特性,使“声学空间尺寸”趋向接近“优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68#

呵呵,无意冒犯松香大侠,但是我查过很多资料,也包揽过很多实战意义的帖子,当然不是在本坛,穿孔吸声目前多用于处理中高频及中低频,穿孔板在穿孔率20%的时候,吸音频率才会比较宽。而低穿孔率吸低频的做法,它的频率吸收也是很窄的。而0.x%的穿孔板,要么定做,要么自己开孔,市场是没有这种产品的。
我现在唯一感兴趣的是查雪琴教授的复合共振吸声器,这是一种薄板共振的改良版,展宽吸声带63Hz-4k吸声系数曲线真可谓是一条死人心电图。
而传统的吸音结构,没有一个能对应全频的。所以在这里就没必要争论薄板共振还是穿孔吸声哪个更好的问题
TOP
769#

原帖由 zui 于 2009-10-29 10:06:00 发表
呵呵,无意冒犯松香大侠,但是我查过很多资料,也包揽过很多实战意义的帖子,当然不是在本坛,穿孔吸声目前多用于处理中高频及中低频,穿孔板在穿孔率20%的时候,吸音频率才会比较宽。而低穿孔率吸低频的做法,它的频率吸收也是很窄的。而0.x%的穿孔板,要么定做,要么自己开孔,市场是没有这种产品的。
我现在唯一感兴趣的是查雪琴教授的复合共振吸声器,这是一种薄板共振的改良版,展宽吸声带63Hz-4k吸声系数曲

穿孔板在穿孔率20%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接近失去“共振吸收”的作用,吸收效率大幅度降低,所以“吸音频率才会比较宽”。如果填充了吸音棉提高吸收效率,吸收效率就依赖于吸音棉,但是吸音棉也有吸收峰。zui兄不必客气,交流讨论谈不上冒犯谁。

查雪琴教授的吸音板是什么结构?我没有看过,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不敢下断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70#

其实吸声效率一点都不低的,在20%左右的时候,这种结构才可以应用于侧墙吸音,但是对空腔有很大要求。
这是AV199的一个帖子,详见第一例http://bbs.avtime.cn/viewthread.php?tid=198274&highlight=
但是现在侧墙我更倾向于无结构的吸声方式,这样做比较容易计算,而且效率也不低。只是频带没有这么宽,对总体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我们发烧友。

查雪琴教授写过的一篇文章,时曾相识的感觉,结构大致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泡沫的弹性。详见12楼:http://www.av199.com/thread-255796-1-1.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