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 [复制链接]

查看: 12026|回复: 71
1#
偶然读到下列一篇报导,不尤对发烧友追求的「现场原音」产生滑稽的感觉……

原文摘录如下:
「蔡琴南京个唱一支话筒18万
据介绍,蔡琴演唱会无论在舞台规模还是灯光音响的等级上,都是最棒的。舞台的架子是英国原产的,60多支电子灯也是现在世界最高等级的,主音箱是莎拉•布莱曼演唱会用过的。而为了使蔡琴南京新年演唱会能成为蔡琴今年内地巡演的闪亮收尾,还会专门去中国香港增补一些器材,其中就有张学友巡回演唱会的指定音响。
「陈刚健和关清芬两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最顶级调音师,也加盟蔡琴南京演唱会,他们从德国专门订购了一只价值18万元人民币的话筒,蔡琴将是使用此款话筒的华人歌手第一人。「陈刚健拍着胸脯说:“如果你不听现场肯定会后悔!因为我们会把蔡琴的声音自然干净地还原给观众,那绝对超过在家听CD的感受。如果是别的歌手,我才不给她用呢。因为只有好的声音才能被好器材还原出来,如果声音不好,问题就全反映出来了。很多发烧友都将蔡琴的唱片作为测试音响水准的试音碟,香港红片《无间道》中多次出现蔡琴醇厚典雅的歌声便是极好的例证。我们要再现蔡琴那‘试音碟’般的美声。”
…………她演唱《恰似你的温柔》时,被观众要求返场达六次之多,蔡琴最后泣不成声,全场观众也为之动容。“我在蔡琴演唱会上总看到了大量‘妈妈爸爸级歌迷’,这些中年歌迷难得HIGH一回,而蔡琴更是难得来一次南京,我们在音响上一定不能让南京观众失望。
——薛莲」

这一篇报导揭露了所谓「现场原音」是用钱制造出来的,蔡琴小姐假如没有了一支价值18万元的话筒,不知道她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我这样说恐怕开罪了很多蔡琴小姐的歌迷,我首先声明,这里只是借助这篇报导去论说「现场原音」的真实性,丝毫没有影射蔡琴小姐的歌声的好或甚么的(我本人也是蔡琴小姐的歌迷,收集了不少她的黑胶唱片和CD)。因为发烧友口头上经常以「现场原音」去形容好听的声音,我认为「现场」并不一定是「原音」,「现场原音」仅是一个很空泛的对好听声音的形容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就听闻的XX、XX著名歌星有私人话筒的传说很多,录音师在介绍他们的录音时,经常也指出是采用XX牌子的话筒进行录音的。录音师所介绍的话筒有些是印刷在封套上,传说XX著名歌星有私人话筒的,当然找不到确实证据,这次却给我看到了这篇报导,正好藉以发挥己见——音响系统所回放出来的声音是经过「制造」出来的!

究竟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 象这个一个简单的问题,甚至得不到真实的完善的答案。不同的音响爱好者聆听到的好声音,往往意味着许多不相同的事情。有些人认为声音的重演是聆听者的感情反应的一些感觉,感觉的好或坏就是声音的最终的全部质量。这种说法确实有点那个。至于音乐,如果聆听音乐时你感觉舒畅,它一定是好的音乐。忠实地、精确地尽可能接近现场地将声音复制记录的方法,是唱片高度原音的质量保证,但施行起来现实有时往往会与愿望相违背。

读hifi杂志或指南,或多或少能令一些没有见识的音响爱好者沉默。因为hifi杂志里采用了许多他们不理解的音响爱好者和hifi文章里常常用的「行话」——音响专用的技术名词,因为「行话」能更有效地描述出对声音音质质量的想法。例如:透明度是表示能够挖掘出唱片录音中所有细致声音的能力;一个透明的系统可以让你听见演出的小瞬间的极小的细节。假如把hifi作为一扇窗户,这透明的hifi窗户,能让你清楚地看见所有在外面的景象;不这样透明的系统就好像一扇关上的、脏兮兮的玻璃窗,脏痕沾污了那半透明的窗户,令外面的景象变得模糊。音像(Image)是在舞台上的表演者和乐器的摆放位置,音响系统能好好的蒂造音像的话,能够从聆听中独特地分辨出女性的歌手在舞台的中心演唱、铜乐器演奏者在右边演奏、鼓手在左边敲击(就好像他们在现场怎么排列一样)。确实好的系统,能将整个交响乐团精确地呈现在眼前,构成声音舞台(soundstage)的概念。声音舞台的宽度,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再创造;声音舞台的高度和深度,就比较复杂和困难了。

步调(Pace)是一个系统听起速度节奏快慢。另外的系统可以是快似闪电短暂,并且与原子钟精确性瞬息停止。有好步调的系统能精确地赶上音乐的速度。所以,象在生活的所有的事情一样,hifi回放出来的声音应该是平衡的,是一个声音平衡的重现。应该尽可能避免过分做任何东西。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还是那个老问题,好听的声音是以否以真为前提.如果是,当然有一个标准,比如说现场声,看来先生是这一派,但很多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好听的声音非关真而关乎美,那就没标准了,很主观.立足点不同,很难统一.
TOP
3#

名级潜水艇——「现场的音乐才永远是最动听的」

为了这句话,我他耐心地、仔细地读完了下面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3157&ntypeid=10
结论可以说是negative的。
——「听音响主要对实物而不是技术」对,音箱是实物,却是按照设计者的技术要求制造出来的,设计者的技术要求当然希望这产品能够好听,因此我们是依循着设计者的技术要求在聆听,但声音的好与坏、是不是合自己的心意,就要看自己去鉴别挑选了。
TOP
4#


「HiFi的频率响应范围(frequency spectrum)是20至20000 Hz」我认为这句老生常谈只有一半对,音响体系应该在可能范围里,回放出人耳听觉的可闻周率范围,回放条件是平衡度(balance)准确。20至20000 Hz,任何部份都不应比讯源有所强调或衰减,也就是所谓线性(Linearity)质素了。但考虑到谐波、泛音…,早在十多年前,在许多HiFi的组件上,频率响应范围已经廷展到35K Hz或以上了。

判断频应音域的比例及平衡,必需运用脑子里贮存了的、真实音色去跟实时所闻的比较。我个人觉得把音域分成高、中、低三段是不足够明确的,应该将频率响应微分成高、中高、中、中低、低等五个频段。把小提琴的高弦、铙钹、三角铁、短笛…等归入高音,而大提琴和鼓的就归入为低音。这样音频的宽度便大约被缩窄为200至6000 Hz,日常所指的高音其实应该是中高音,低音其实是中低音。真正的高音频段是6000 Hz以上的泛音。一般乐器的基本周率最高约为4000 Hz,只有电子乐器和管风琴的基本周率能扳高到8000 Hz。高音就是音响的泛音,余韵,或HiFi发烧友口中所说的“空气”。在音乐厅里,每件乐器在演奏时,我们都可以听到包围着这件乐器音色的“空气”。真正的低音是定音鼓、大鼓、低音提琴、管风琴等助最低部份,加上音乐台、音乐厅的谐振。它们类似马路上大货柜车、大巴土行走时所发生的物理振荡性低音。一般套装机在唱蔡琴<机遇>时所打出震耳欲聋的Bass声,相信不会低过120赫,是属于中低音。

音响系统之频率回放范围亦要讲究听觉心理上的平衡度。20至20000 Hz是个全音域范围,但一般扬声器甚少能够回放出准确的20-50 Hz的低音。在听觉心理学上说。这些扬声器在设计时,应该将高频部份响应由15000 Hz开始加以“滚降”(Roll off)。否则,听起来就会觉得音色太锐(sharp)。往往一套配合得宜的套装组合,经常能够提供相当自然的平衡状态;一套High End配搭,却会提供刺耳音色。20世纪40年代玩Hi-End的人,都注意频带的平衡度,70年代却拚命向超高频方向拓展。有时觉得它高音过多的体系,真正的原因却可能是低音过弱。100赫以下低频之回放,是HiFi中花钱最多的部份了。它已经超越了扬声器品质所能够控制内范围,要借重听音室音响效果去配合达成了。
TOP
5#

名级潜水艇 在 2004-12-14 10:20:37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4-12-13 20:00:45 发表的内容
名级潜水艇——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牌子的音箱都有人喜欢,只能说明每个人对美的追求是不同的,试问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按技术指标去听音乐?

并不是所有牌子的音箱都有人喜欢,我就是仅对Dynaudio和ATC两个牌子情有独钟而已。的确每个人对美的追求是不同的,假如相同的话,大家就不用这么伤脑筋在选择自己喜爱的音箱了,别人用甚么音箱自己就那种,岂不轻松娱快?

人人都是按着技术指标去听音乐是一种HiFi发烧友的共识,都多人不是将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作为评价自己音响系统的准绳吗?因此人们都是按着这20个技术指标去听音乐了!但是怎样去寻找这二十要呢?我看最好还是系铃人刘汉盛先生去解铃了。



听音响主要对实物而不是技术。技术是拿来开发产品的,现场的音乐才永远是最动听的。


现场的音乐是最好的,但好的现场不是常常可以碰上的
TOP
6#


「蔡琴南京个唱…………她演唱《恰似你的温柔》时,被观众要求返场达六次之多,蔡琴最后泣不成声,全场观众也为之动容。」尽管她是用了价值18万一支话筒在唱,却弥补了一切缺憾,个唱十分成功。
TOP
7#

同意!,就如CD受到批评,出SACD、HDCD、XRCD、XRCD2、XRCD24、DVD Audio……等高价唱片;dcs、Mark Levinson、Krell、Wadia……等等高价D/A译码器;现在又重新发行黑胶唱片了,我花了HK$250买回来遗失了的蔡琴<老歌>,发现完全不是旧版的风范,声音数码化了,根本就像播放CD,所以我再没有兴趣买再版的LP了。借此奉告同好!
TOP
8#

作为商品的HIFI产品,在商品化社会中,只要好(去声)上了,随之而来的烦恼就是各种先进产品、各种制式、各种规格、各种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在此过程中迷失的不知凡几,甚至高人如楼主,也不得不规劝“产品的选择”,但事实竟然是:假如认真考虑、探索、努力实施本主题——“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您得到的乐趣会更多,而且更实在、声音更美!至今为止,对于音响,更高新的理论都为这个主题服务,都只是手段之一,没有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并进行尽心尽力的探索,设计人(发明人)不成其为真正的音响设计人——推介割裂的技术指标头头是道,实际音响效果缺难免“失衡”,玩家不成其为玩家,永远被市场玩家牵着鼻子走,对好声东西不能保持真正的敏感。对楼主的苦心表示衷心的钦佩!
TOP
9#

以上这一段话主要是读了下面的帖子后的感想: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2448&ntypeid=10

正因为「好的现场不是常常可以碰上的」,所以我们假如迷上了音乐后,要能随时都可以聆听,没有其它办法,唯有藉助音响系统去回放。像上一段话般,假如自己的音响系统回放出来声音的频域不够宽阔,声音怎会好听?

我在1954间有机会聆听到大师David Oistrach在上海的文化广场演奏,一连两个晚上,聆听了所有著名的协奏曲。当年上海的文化广场是将从前的跑狗场改建而成,桁架结构金字瓦楞铁屋顶及墙身,以现在眼光看声学环境十分恶劣,根本不适合作小提琴演奏盛会。可是演奏会却是十分成功,理由是现场气氛太好了,大师David Oistrach的盛名弥补了一切,我非常投入,聆听得如痴如醉!这一事例说明现场的声音尽管不好,但气氛、盛名…等等往往弥补了一切!
TOP
10#

眼都倦了,不过增长见识了“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