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 [复制链接]

查看: 12020|回复: 71
41#

这个问题很大,不是一句两能说清楚的。
个人认为最重要
一是高中低音的平衡(这是国产器材的最弱项)
二是接近真实的音色(要以现场声音为标准)
三是器材本身的个性(包括声音的明与暗 快与慢。。。。。。)
TOP
42#

名级潜水艇 在 2004-12-15 13:24:36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4-12-15 13:06:12 发表的内容
名级潜水艇 在 2004-12-15 12:30:52 发表的内容
你认为好听的声音就是最好听的声音

很多套音响的声音我都认为好听,但是,其中总只有一种声音是接近我认为的最好听的声音的。


那你就仔细听,听到有区别为止

这倒不必,面对事实,有空够心情就叠埋心水听音乐不就很好?
TOP
43#

我曾收藏了一篇文章,现转载给大家参考:

扬声器不好推的原因:

  经常听到发烧友说:很多音质极佳的扬声器,使用一般的扩大机,推出来的音质不好听。那就表示该扬声器很难驱动。扬声器的驱动难易程度与 1. 阻抗曲线的走势。 2. 灵敏度。3. 相位角的偏移情况。4. 反电动势的强弱。等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阻抗曲线:

  在叙述扬声器的书中,我们经常看到扬声器阻抗 8 奥姆或4奥姆的记载。其实这个8或4奥姆的数字,只是概略性的数字而已,因为没有任何扬声器的阻抗曲线,能够从音频的 20Hz 到 20KHz 频率范围内,都能维持在8奥姆的位置上,它会随着频率的变动而改变阻抗数值。有时会高到几十奥姆,有时会低到1奥姆。

  扬声器阻抗曲线的变化,与扩大机的后级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忘了,后级的功率输出要由扬声器的负载阻抗来决定,假若一部后级宣称在8奥姆时有 100 瓦输出,那么在16奥姆时可能只剩下 50 瓦输出,在 32 奥姆下更只有 25 瓦输出。反之 ,它在4奥姆时,输出可能会大到 200 瓦,2奥姆负载时,更可能大到 400 瓦。当扬声器阻抗变高时,后级输出只是变小而已。然而,当扬声器阻抗变低时,后级输出就不是变大那么简单了。当后级输出变大时,首先会遇上的问题就是,电源供应能够提供那么大的输出功率所需吗?如果不能,在4奥姆时就无法达到 200 瓦输出,更别提2奥姆时会有 400 瓦输出。若电源供应有那么大的余裕,可以充足供应 400 瓦的功率所需,那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功率晶体能够承受那么大的电压或电流吗?

  4奥姆扬声器的需求电压虽然比8奥姆低,但需求电流却比较高,以4W输出为例,8Ω 扬声器是 0.7A,而4Ω 扬声器则吃 1A电流,因此大家都说,低阻抗扬声器比较难推动。正由于低阻抗扬声器“吃”电流,故晶体后级逐渐形成大电流设计,只要负载电流够,晶体机的输出功率,会随着扬声器阻抗的降低而增加。

  扬声器的阻抗变化曲线,是决定该扬声器是否能推得好的重要因素之一。Dynaudio扬声器的难推众所皆知,最大的因素在于它的铝线圈导致单体本身的阻抗变化范围过大(从3~30 奥姆),所以扩大机本身若无具备高电压、高电流的输出( 这几乎就是要大功率的怪兽后级才有的东西)是很难推出全面的好声。Audience 系列虽然比较便宜,但对电流的索求无度,还是和 Dynaudio 有点像;若使用功率与输出电流不够的扩大机推它,最明显就是声音变瘦,低频的量感和延伸都变差,音场变窄,深度也出不来;若扩大机的推力足够,Audience 的低频和音场,在这个等级的价位中,都可算表现优异。

二、扬声器的灵敏度:

  表面上来看,90db 灵敏度的扬声器可能比 86db 灵敏度来得好推。问题是,灵敏度的测试,只对整支扬声器所能发出的音压做测试,而非对每支单体所能发出的音压做单独测试。所以,当 100 瓦的功率,同时输入到扬声器的高、中、低音单体时(假设扬声器为三音路),首先会遇上分音器,分音器在吃掉一些功率之后,再把剩下的功率输送到三个单体上面。此时,三个单体会因为本身效率的不同、阻抗曲线的不同,而对输入的功率产生不同的反应;换句话说,高、中、低音单体所发出的音量会不一样大。通常我们如果发现低频量感很少,就会说这对扬声器很难推,不管它在规格标示的效率有多高,它就是很难推得动。而这种难推的扬声器,往往又伴随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高音单体很好推,在低音单体方面难推、高音单体好推的情况之下,您能想象会发生什么现象吗?那就是很多人都曾经尝过的苦头:低频不够饱满、高频却刺耳。

  灵敏度过低,需要足够的推动功率才能发出好声,如著名的 LS3 / 5a 扬声器。LS3 / 5a的阻抗会高至 11 ~ 15Ω,而它的效率低到82db,此高阻抗再加上低效率, 就是造成LS3 / 5a很难伺候的一个主因。有人用大 power 推它,但 3/5a 又吃不下大power,功率太高就容易将它的低音推到触底, 导致 它的 KEF 低音单体没啥动态。

三、相位角的偏移:

  相位角的偏移,其实就是扬声器容抗、感抗、阻抗趋前或落后的复杂变化。由于扬声器不仅与电子反应相关(被动分音器),也与机械反应(单体结构)相关,更与空气容积相关,它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复杂的反应。这也就是说,后级无时无刻都在与复杂的扬声器容抗、阻抗、感抗搏斗,这也是扬声器难推的原因之 一。

四、反电动势:

  我们可以把扬声器单体的组成看成一个有线圈、有磁铁的发电机,当扩大机的电流输入,驱动振膜进行前后活塞运动时,扬声器单体会产生电流,这股电流会回输到后级扩大机里,我们称此现象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越大,扬声器就越难推。晶体后级由于直接与扬声器耦合,比较容易受反电动势影响。

五、分音电路复杂致使能量消耗大:

  有些扬声器为了使高、中、低音分得很详细,因此在分音电路上采用了很多大容量的电容、电阻及电感,虽然最后整体的高、中、低音分得很好,但是也把输入的能量消耗光了,所以您为了能驱动它,就必须输入更大的功率。
TOP
44#

名级潜水艇 在 2004-12-15 12:30:52 发表的内容
你认为好听的声音就是最好听的声音

很多套音响的声音我都认为好听,但是,其中总只有一种声音是接近我认为的最好听的声音的。
TOP
45#

嗯,嗯.....
能详细介绍一下相位失真相对于听感是如何表现的吗?
TOP
46#

KENTRYFO 在 2004-12-15 13:06:12 发表的内容
名级潜水艇 在 2004-12-15 12:30:52 发表的内容
你认为好听的声音就是最好听的声音

很多套音响的声音我都认为好听,但是,其中总只有一种声音是接近我认为的最好听的声音的。


那你就仔细听,听到有区别为止
TOP
47#

harvey 在 2004-12-15 11:21:55 发表的内容


「好听的声音」包含着很多内涵:

下面的这一段文章,其实可以将它当作为<甚么是音响贵气>的续篇。

凭空很难去评鉴Hi Fi的音色的,我们必需先认真了解一些音响常用的术语。在<三谈音响贵气>一文中,我很简单地略提一下,就教读者去参考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因此今天只好唠叨地补述了:
    
层次与深度 形像与阔度  立体声之回放,在60年代只能做到由左至右的音场感觉,形象与定位,都是平面化的,左右声道不协调,就产生“中间空洞”的效果。前些时我在<三谈音响贵气>将一队管弦乐团习惯的排位图登了出来,给读者作参考。“定位”的正确解释,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每件乐器都必需按照正确的乐队排位回放出来。因为,管弦乐队乐器的排位根本没有固定形式。他写的是长笛在中间声道,第一、第二小提琴在左声道等一般排位;很多管弦乐曲的录音会把长笛排在中间偏左;部份录音又将第一、第二小提琴分别排在左前方及右前方;此外,敲击乐器的排位更是因不同指挥及不同环境而异;大提琴组也会有时给搬到音乐台最后排之中央的。故此,任何乐器所呈现出来的方位感由此至终稳定不变,形象鲜明,不漂不移,就是最佳的“定位”。
    
新进的体系,除了有”音墙”形象之外,还应该可以在听音室前面两声道之间建立一个 3D式的立体音响空间,这幻觉的“音响舞台”把两边音箱前后左右包围着,阔度超过了两边音箱的距离、最佳的体验甚至超越了听音室的阔度。在聆听这些 3D式有立体感的组合时,要是录音质素上乘,我们是可以用听觉触摸到那些分前后左右排列的有立体感的乐器。而且,那些乐器的体型大小均有所交待,这才是接近 State of the art的音乐回放。但是,发烧友若对各种乐器缺乏适当常识,就很难在脑海中泛起聆听室的前方有这样一个音乐台的幻觉了。

空气感残响及空气 (Ambience,Reverberation和Air),从前听HiFi只听残响,那是演奏现场的反射条件加诸在音响上的“尾巴”。余韵是入于更细腻的描写了,其实余韵和残响都是指音响的“尾巴”,但余韵却指更“亲切”的尾巴。残响会是长达1.8秒,接近“回音”的尾巴,余韵就是更“贴身”的反射效果。至于“空气”一词,就是美国 HiFi评论家发明出来的新名词了。它是指听 HiFi连包着乐器的空气(sound envelop)也听出了演奏场的空气特性来。这是颇有意境的描写。

高音低音拓展理论 录音素材里,本来是合有余韵、残响和空气的。要把它们原原本本回放出来,就可以再造出迫真生动的音乐。但由 HiFi的第一环唱头唱臂唱盆(还有接线)开始,余韵及空气的特性便有所改变及损失。质素越高的Hi Fi,回放余韵及空气的传真度越是高,音色自然生猛。缺乏余韵表现能力的组合,便是生硬呆滞。

HiFi是高音和低音拓展的理论,被看得太重要了。听说有人立志要搜索一个能回放 6 Hz的音箱,又听说高音的单元要功能回放40000 Hz。即使高音方面是可以做到100000的单元也吧,反正软件方面的供应有限度。事实上15K以上的频率,已经开始进入无线电波干扰范围内,发烧友又得花钱去添置甚么“电源清洁器”等。但,20赫以下的超闻限低频要来作什么用?唱针、唱臂、弯唱片、回授等谐振在20 Hz以下能带给你灾难性的噩梦。这就是那些保守主义者至目前为止,还是守着20至 2万的阵地的主要原因。

其实,中音线条的准确性才是最重要的,永远是中音的准确性,音乐音响永远是中音的世界,HiFi组合的黄金地带是中音的准确回放,整个音响画面的美感,是由中音线条勾划出来,听HiFi第一件事就要分析它中音的质素。人耳朵最敏感的聆听区域也是中音频段。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功力供应,分音器的交岔总脱节,各音箱单元之间的相位漂移等等,均足以严重影响中音线条的明朗性及统一性。中音质素不佳的体系,使回放缺乏音乐味,这些Hi Fi在播放大炮声、大鼓声时却往往有吓死人的效果。

清晰度、内容和透明度  质高的Hi Fi系统播放录音质素高的软件时,你可以追综一件乐器,由它的独奏乐段开始,一直追入大高潮里混入一百多件乐器合奏时,仍然可以清楚玲珑地听得出来,定位及深度感亦维持。内容方面,一件乐器有一件的清脆,一百件乐器有一百件的深厚,独奏与多奏的动态表现准确,乐器的音色不会混淆不清,音响画面是晶莹透明,一点也不会混浊。
    
我个人的经验要判断Hi Fi回放内容的优劣,首先要对播放的音乐作较具体的认识。这一方面的常识,在应用于判断录音之优劣具重要性。有些Hi Fi,在回放太强音大合奏的乐段时,会遗漏了一些微细的乐器,通常是瞬变快速的音响,例如音量不强的铙钹、铃鼓、边鼓、三角铁等,又或者一些频率极低的大鼓和低音提琴。损失瞬变的原因,多半是唱头或音箱在剧烈活动时所产生的抵消作用。

回放音色,可能保持相当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但却有几件乐器失了踪。损失低频的理由,90%是音箱低频响应欠佳。可能40赫以下毫无反应 (大鼓不见了), 100赫以下出现快速滚降(连低音大提琴也失踪了)。从前的录音,在录大鼓及低音大提琴时,经常把基本周率削去,听者对音调之变化非仅不察,反觉得大鼓更劲,低音提琴更有牛筋味。今时的录音,技术上容许30赫之间振荡的录入,已经低过很多旧日名厂音箱的响应范围,新进音箱亦不是轻易做得到30赫的回放,前文已说过100 Hz以下的音波回放已非音箱单独可以控制,是听聆室环境的干扰。

流畅度及动态 Hi Fi音响要听得舒服,久听不倦,表示它工作流畅,由最弱音一下子升为最强音,像不费吹灰之力的,是为上品。有些Hi Fi可以开得响,但细声时音响画面缩窄。有些可以开得响,但大声时音色变很粗糙。这些不流畅不悦耳的毛病,可能与功力供应不充裕有关。或者是线路上选了有副作用的零件。有些电容本身又是电阻,有些电阻本是也是电容。有问题的零件对音色流畅的影响实在严重过不同线路设计的影响。
    
线路设计是主动性的(Active)操作程序,零件质素却是被动性的(Passive)操作性格。 Hi Fi厂家在宣传制品时把焦点集中在主动部份的突破上,令消费者觉得线路设计是决定Hi Fi音色的关键。冷静地想一想,纯A类结构是否一定好声?纯B类又是否一定不好声?专家们马上可以举例指证不好声的纯A机和好声的纯B机。两部同牌同型的出品,只要把其中一部换上质素高的接线和插座,也便能肯定的改善音质,何况是电阻和电容!一切被动性操作的配件;已被玩家们捻到走火入魔的阶段了。
    
动态一词,很多人以为是响的意思。其实,讲深一层,它应该早期HiFi能有多静的考究。静的艺术,要比响的艺术难度高出多倍。响的Hi Fi,是吵耳的。静的Hi Fi,在弱音的表现方面使人全神贯注,毫无杂念。在响时却不觉其嘈吵,因此Hi Fi愈是高级便愈是开大声而不觉。

临伤感与真实感 State of the art的最终目标,是临场感和真实感。也是判断Hi Fi好坏之最终理论。好的Hi Fi,是能够使听者产生身历其境的实质感觉。它令你浑忘了电子机械媒介的存在,令听觉与音乐之间的距离缩短,甚至消失。因此,State of the Hi Fi,是没有Hi Fi。

其实,我认为临场感和真实感是相对的,我这里说的临场感和真实感仅是音响系统营造出来的仿效程度已经达到的最高境界!

看来,陈伯在香港休息得挺好,心情也非常愉快。此文精简、凝聚,堪称经典,必须收藏,如果可以,应该烂熟于心的。
最后编辑KENTRYFO
TOP
48#


从5120 Hz以上,
另外在乐器音域表中,弦乐的最高音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人声及管乐的最高、最低音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会依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而有些许的改变。同时管弦乐团的排列也会因乐曲需要而作调整。  


我从前在香港曾经有家分销Dynaudio、JMlab、Focal、Restek、Wadia…等等产品的音响公司,有机会接触到本地的数字歌手及音乐家,发觉他们对HiFi很易满足。原来,懂音乐的人的音响心理,对接受不了HiFi的大有帮助。指挥家或作曲家最容易满足的理由,早已为人所知。音乐家们听HiFi的心理准备,是本能地排除聆听室环境里的一切障碍,他们可以「跨越」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的氛围,而进入音乐结构的内层。他们愿意宽恕器材的音色缺点,他们听HiFi时脑海里浮现的不会是音乐进行之现场,而是作品的总谱,他们的脑子里内藏了一部频率补助器,自动地将听到的声音高、中、低频之不足部份补上。他们更注意的是声带剪接等令音乐进行受到干扰的技术瑕疵,而非唱片噪音或嘶声哼声。由此类推,音乐修养稍为深刻的人听HiFi,就较没有音乐修养的人更易满足。这些人往往沉迷于音乐演奏的神髓里,对音响的组织看得比音响的质素重要。

影响我们对声音质素判断力的原因

听觉心理学并不计较聆听到的声音的线性绝对平直,但对谐波的重整准确度却看得远较想象的重要。音色的判断是有赖于谐波结构作准绳。音乐家、演奏家听HiFi时多数注重音响的组织,而不计较音色的倾向,当然会有一个限度。起码,识音乐的人对音色的判断力较不识音乐的、愿意做HiFi奴隶的人强得多。但亦有例外,专家们发现那些木管、铜乐手吹奏乐器时,耳骨受到压力,因而听到其它乐器的音色有很大差异,主要是这些乐手永远坐在弦乐组的后边,脑子里储存的音色平衡度资料跟「常人」有所不同。乐谱中出现愈是忙碌的管乐手,例如双簧管、单簧管,他们在音乐厅里大部份时间听到的都是不正常之音色。

听觉心理学包括群乐心理及个人心理的研究,当然有个准则,但肯定亦因人而异。HiFi想要达到State of the art的景界,难于上青天,相信吗?

听觉的主观性

一般人对音响器材音色好与丑的定论,多数是凭个人的口味,这就容易了,因为它纯粹是个人的见解。任何人想购买音响时,聆听到心目中Hi Fi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都会立即直觉地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这一种声音的音色。此外,Hi Fi的好丑又可凭听觉所分析出来的可闻失真而定高低。所谓可闻失真,是指互调失真(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和谐波失真(Harmonic Distortion)。至于线性失真、瞬态失真或相位失真等,对一股玩家而言,均可列入不可闻失真的范围内。

HiFi音色参考标准

大部份对着HiFi十年八年以上的玩家或行家,都会有信心地对你说一句:「用不着识听柴可夫或贝多芬,总之我认为好声就是好声!」的确,对这些人来说,在听到真正高级的HiFi时,他们九成会知道是好声。但对一些音色悦耳而缺点多多的组合,就不大了了矣。

标准HiFi音色,一定要有个参考标准,而这个标准却要先蕴藏在聆听者的脑海中。这个标准,绝不能自圆其说地作为个人的口味,它是一种以时间、知识及实践等因素培养出来的判断力,内中固然包括了个人的品味,而这品味的优劣却因判断力之强弱而定格。

个人对音响认识的知识有多少,对HiFi音色参考标准与判断HiFi质素之能力,主要是来自其人对音乐音响的结构认识有多深。认识得越深,内在预存的参考标准也更为可靠。摩登HiFi,通常情形下可能产生甚少互调失真和谐波失真。对玩Hi Fi玩到仅得分辨互调及谐波失真的专家来说,判决这些新进器材的优劣就得靠更深入的探讨。
12-13-04 6:00PM
TOP
49#

你认为好听的声音就是最好听的声音
TOP
50#

diala:想不到我竟然成为「伸张正义的坏人」,的确我曾经想成为JS,但J狠不起来,故只好被代理JS吃掉,关门算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