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 [复制链接]

查看: 12019|回复: 71
61#

谢前辈指点,有一段时间,与《魔筝》、龚一先生的《广陵散》为伍,听多了,发现有时、在激越、密杂的乐音中,高中频段似乎有个“咯”的声音,既非弦音也非指音,跑去琴行找老师弹一曲,哦的一声——原来筝、古琴的弹奏技巧非常复杂.......
TOP
62#

这种声音经常在很多乐器中聆听到,尤其是近话筒录音时更明显,如钢琴脚踏的踏放声,结他的指踫琴腔声、捏弦声等等,都是将演出时难免附带着的声音录下来,就像演唱者的呼吸声、口水声一样,我认为是录音上的瑕疵,但有些发烧友却将这种附加上去的东西当作评价音响系统的还原能力,你能说他们走火入魔吗?
TOP
63#

上面一帖<扬声器不好推的原因>是覆问我怎样驯服Dynaudio和ATC音箱的朋友;下一帖是覆KENTRYFO提的相位失真。对了,KENTRYFO我退休后就回国居住,消费只是香港的!/5-1/4,积蓄相对地比较消耗慢了,希望能多生活几年!我有的是时间,闲暇时读了本纲站不少其它帖子,学到不少东西,见识广了…

读完了《何谓 空气感》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5401&ntypeid=10帖整个讨论,并耐心地加以推敲,连别人搬出来的刘汉盛《音响第十五要: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也仔细咀嚼过,脑子还是十分空泛,还是摸不清帖子究竟是不是已经澄清了《何谓 空气感》?

其实《空气air, airy》关涉及高音、超高音频段声音的轻薄、开扬、上段频域似乎可以毫无约束地延伸;回放系统的声音音质(sound quality) 很顺滑,高频响应充分伸展;整体声音中最高的八度(octave) 能量较中频频段、次高频频段稍多…
而《空气感ambiance》却是一种由环境氛围惹唤起来的情调、感觉。空气感是聆听室的背景声音,录音或非录音时回绕声音的处理因素。录音的空气感就是它能够提供一个空间的真实意识,是一种堂音(sound of the hall or studio) ,假如录音的地方自然残响不足的话,通常录音师多数利用合成器在录音中加上这种堂音。
空气感只是音场组成的一部份,这里已经牵涉到音场( Sound Field) 的领域了。音场是一个空间的整体声学特性,它包括空气感、奇数偶数谐波的比例、相关的反射水平、时间、声音的直接间接反射的比例、残响RT-60 (reverberation)时间…等等。对音响来说,它牵涉到演出者的直接声音、录音室声音氛围的感觉、残响、空气感、堂音,甚至这个录音回放时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仔细阅读了下列<好听与HI-FI>帖子后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2448&ntypeid=10
讨论的人只不断的提:好听、音乐味、真实的声音、HIFI都不是真实的、好听是美…最终是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
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这两句:「问题是HIFI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习惯美化了!」
「如果不好,为何要美化呢? 」发烧友彷佛在意识中没有一个确实的概念:怎样才算好听!
总之,他自己聆听起来觉得好听,那就是好听,管它甚么理由好听!

这边厢我刚感叹发烧友竟然这样不求甚解,那边厢却发现另一个帖子讨论的发烧友非常的科学性,热烈深入令人叹服: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4580&ntypeid=10

这里我摘下帖子里别人转登的刘汉盛一段话:「我听过很多人的音响系统,可惜,真正能够称得上好听的,能让人对音乐感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大部份出在使用者没有对音乐真正了解,他们所再生的声音多数是自己想象的,有时,想向与真正的音乐之间存有很大的距离。」

好的、语意深长的还有:

「在现场听到的声音,会跟录音相同吗?音乐厅中四面八方涌现的自然残响,你能够用两只摆在前方的喇叭重现出来吗?你在坐满观众的音乐厅中聆听的音色,会跟进行录音时空旷的音乐厅相同吗?我曾经采访时坐在夏汉前方两公尺处听他拉琴,那种音色的高贵、美丽、自然、活生,任何千万音响都无法接近,这是两声道录音与回放系统的原罪。就像将风景拍成照片一样,只能让你看到二度空间,再由这个二度空间的景象,去揣摩三度空间的相对位置。」

我个人认为场听到的声音肯定不会跟录音的声音相同,因为由于牵涉及器材的品质,现场的声音在录音过程肯定被劣化了,然后或者再被录音师有意识地「美化」。风景拍成照片的二度空间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和谐的乐器/人声泛音的准确还原和自然延伸」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就是增加高次谐波、泛音与适当的堂音的混合体……我偶然在BT网中下载到一个ImageCD版本”Song 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Barbara Thompson 演奏的高音色士峰直铜管,「那金黄色的高声压“音柱”」 响彻整个大堂,那种层次重迭的残响堂音,说它「绕梁三日」并不过度夸张。要能充分发挥这个优秀的录音效果,聆听室的声学处理要非常好,两周前江门音响爱好者协会的发烧朋友到访时曾聆听过,大家都认为以CDR刻录下载来的CD能有这样好的效果,真意想不到。很多人都站到计算机旁试学怎样下载、用什么软件刻录?

「我常强调,录音是否能够听起来像现场,那是录音师的修为;我们的音响系统调整则应该接近录音,那是我们身为音响迷的个人修为。如果让三个同场地演出的不同录音听起来都像同一个现场?那肯定是音响系统的分辨率与表达能力有问题。」

「所以,录音才是我评鉴音响的标准。无论是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民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只要是听起来可以测试出器材实力的唱片,都是我会选用的材料。至于接近现场与否?那当是评鉴录音的标准,不可跟评鉴器材混为一谈。」

「音响器材固然无法百分之一百回放现场演奏,百分之40、50、60、70或80总应该有吧!分数越高,表示越接近现场;分数越低,表示离现场越遥远。看音响论坛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知道那些音响器材分数高,那些音响器材分数低。评鉴音响器材如果没有一套标准,就好像度量衡检定所没有标准砝码一样,容易沦为瞎子摸象,各说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欢而散的下场。」

「音响器材固然无法百分之一百回放现场演奏,百分之40、50、60、70或80总应该有吧」这段话读起来令人有点泄气,但却是事实。我们就是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寻求解救方法,看自己的音响系统(包括聆听室)能够回放达百分之几!

「所以我认为当一个音响评论员,应该有一套接近现场演奏的音响器材,用那套器材来比较被评论的器材,如此写出来的文章比较有公信力。否则用一套声音不标准的音响器材评论其它音响器材,就好像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东西,东西的颜色当然不正确。」

「音响评论员应该有一套接近现场演奏的音响器材」这句话我十分同意!自己的音响系统(包括聆听室) 还未到家,怎能够有权批评别人的?

「有人说:「原音已在录音工程中扭曲的差不多了,再经过放音过程的种种失真,原音回放怎有可能﹖」还有人说:「其实根本就无需介意现场音乐或罐头复制音乐,因为这本来就是两回事嘛!」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我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在家里组一套音响如果选择与处理得当的话,仿真现场音乐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也许不能百分之百,但是我认为如果能模仿现场的那种气势、微动感、没有压迫感与极佳的音色就可以满足了。当然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我的音响生涯已超过三十年,其中从事音响评论工作又已达二十年之久,接触过与玩过的音响实在比任何音响从业人员还要多的多,也曾花费过很多的时间在「声响」方面的研究,所以我一定要设法实现把现场音乐搬回家的梦想。什么是原音﹖什么是原音﹖其实现场音乐也不一定有标准的,不同音乐厅的设计、不同演奏的水准与坐在音乐厅不同的位置,声音都不一样,但是有些现场的音效却是不容易在家里呈现的,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想在家里呈现出如同现场似的音乐第一步就是先要分析现场音乐有那些是在家里不容易达到的,然后才能加以研究如何在家里能发出接近现场的声音。刚才提过现场音乐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有好也有坏,当然仿真就要仿真好的,我可以在我家里选我最喜欢的演奏者、最好的录音来听我最喜欢的音乐,这即使在现场音乐里也并不一定能办到的,所以我不但要把现场音乐搬回家,而且我还要把最好的音乐搬回家!其实录制的罐头音乐也并不一定就比现场差,录音工程师都是顶尖的人物,他们听现场音乐的经验比任何人都多,而在录音之后除了录音工程师之外,还要邀请指挥、乐师等人,做仔细的调整工作,可以做现场演奏不尽理想地方的调整工作,譬如交响乐的某一部份乐器音量太小或太大,在混音时做最平均的调整,调整后的整体表现比现场演奏更完美。当然现场音乐也有演出完美的,我就听过一场很完美的现场演奏,所以我就以我曾听过最好的一场演奏会做标准好了,我曾听过最好一次的现场演奏是在国家音乐厅里听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我曾写过一篇「音响与现场─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有感─仿真现场音乐有可能吗﹖」也提到过。该文中也提过:「台湾国家音乐厅的音效已达世界一流的标准已是众所皆知之事,每有好的乐团来台演奏时,我都尽量抽空去听,除了欣赏一流的演奏之外,我也特别注意现场的音效,做为我组音响与调音响的借镜。」像是那场音乐中的低音大提琴群,其低频的能量极为强劲,并有低频沿着地面滚身而来的感受,当低音大提琴群一起拨弦时的那种Q度感,那种弹性感,已非一般音响所能比拟的,这种弹性能让人混身都感觉到,能感到巨大无比的量感而又没有压迫感,弹得全身都舒舒服服;而当铜管乐齐奏时的那种密度感、质感、洪亮感、丰厚感、圆润感,也很少有音响组合能把这强劲的铜管乐有力度感与丰厚感,又能发出不尖、不噪、不混成一团的声音。乐器音色之美也不是音响容易达到的,虽然交响乐的小提琴群有30支之多,但一点也不会感觉到有过亮的现象,更不会粗,弓弦摩擦的松香味真是阵阵攻鼻而来!木管乐的音色更不会过亮,而是有光辉、有质感、有气柱的音色,其中双簧管的声音又娇,简直好听得不可名状。在现场里,听众时常都被会被那迷人的音色,强大的动态对比,伟大而又没有压迫感的磅薄气势,以及出神入化的精彩演奏弄得神魂颠倒,如醉如痴,直到一曲演奏完,大伙这才清醒过来,如雷的掌声一起爆发,直呼过瘾,那种激动,那种感动,以及那种极度满足感,也是音响无法达到的境界。当然并不是每场音乐会都是完美无缺的,像是我1994年听俄国列宁格勒(圣彼德堡)交响乐团演奏就很差,不但各乐器的音量比例不均匀,铜管乐冲到前面来,声音极为粗糙,而且拍子也不整齐,十支低音大提琴齐奏时的拍子都不一致,听起来乱七八糟的。那些是音响不易做到的呢﹖一、 强大的动态对比。二、 庞大的规模感。三、 宏伟的能量感。 四、 极大的音压之下也不会有压迫感。五、 小音量之下的微动感,也就是极小音量之下仍有极清楚的细节。六、 极佳的音色。」

读完这一段就像在写自传。

<靓声未必一定真实,二者你会作何选择?>这个帖子更精采: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3157&ntypeid=10
「音响是回放的艺术。很可惜,你还是没有意识到音响真的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当然我也不否定以客观为基础,只是你要学着去接受别人的主观意识,可能别人真的只希望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而已。在没有对他人利益产生侵害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呢?每个人就是能意识到"我"而存在于世上,这个地球才会多姿多彩。音响的世界更会百花齐放。」

我认为发烧友应该面对现实,现行音响系统是那种层次就该从那个层次中去寻求改进办法,脱离了现实,一切都是空谈。

「音响是不是很主观的东西,看看整个过程就知道了。您买来的音响系统是客观,唱片是客观,试听后(人就是主观)东搞搞,西搞搞,加点,减点,换点,整个过程就是主观+客观,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个过程就叫实践,那怕您换一根线,您有再好的听力,也只能根据客观的音响系统,客观的线的特性展现您的身手,所以我说戴着镣铐跳舞,戴着镣铐跳舞是要大本事,调音的过程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过程,调音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

「真实往往是残酷的,理性的人好接受。添加色彩当然更美,理性和感性的都会喜欢。目前看来楼主是一个感性的人,但又想追求真实。何必苦恼,在现金社会,理性已经太多了,难得还有感性,就顺其自然吧!」

注意了,下面一段话牵涉及本帖的主题:

「美有真实的美,还有虚幻的美。以科技加工出来的美完全可能比真实的美更美。想想唱卡拉ok的情景吧:当你对着话筒沾沾自喜时,请不要忘记,离开话筒才是你真实的声音。你会更喜欢加工出来声音,因为它大大美化了你的声音。但是,当我们欣赏高层次的音乐{演奏或演唱}时,当然希望听到的是真实的声音。帕瓦洛蒂不用扩音设备或用扩音设备演唱,你愿意听哪一种?真正有音乐欣赏力的人当然会喜欢前一种:高水平的美不需要外在修饰。所以,音乐欣赏不拒绝“虚假的美”:既然是美,何必拒绝?但更追求真实的美,它才使我们了解人类美的创造的真实水平。它已有足够的美的形态,如还唤不起你的美感,能说你懂音乐吗?」

很多发烧友经常以蔡琴的<机遇>来测试音响的声音好坏,我却认为这个录音十分假,蔡琴的真人声音没有听过,要提的是鲍比特的钢琴声音,加油添酱到极点,真的钢琴声音那会是这样的?

已经升华到哲学层面的探讨了,看来音响的学问大了,不但有艺术、科学,还包含经济、政治、哲学,甚至还有性。

还包括生理,心理,解剖,家庭伦理,道德,建筑,室内设计……。」

让我们继续把问题复杂化——已化好妆的美女是否需要继续化妆?音乐如果用美女来比如的话,一张唱片里的音乐可能已经被音乐家,监制,录音师们化过妆了? 」

试问有那一张唱片里的音乐没有被录音师们化过妆过的?现场实时的演唱会中歌星的声音也是被调音师们化过妆过的!

真实的标准是什么?
对HIFI而言,这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答案.
你只听过一把小提琴的声音,你能就此判定所有其它小提琴的声音都如此吗?

你只听过一场交响乐的声音,你能就此判定所有其它场同名不同指挥的声音都如此吗?


「克隆技术在音响上的运用还只仅限于某一参照物-钢琴,提琴,场合,设计师的喜好和理解~~~~等等,而其它类型的回放再现,都难免会打上这参照物的烙印.这该叫特色还是染色?!能完全全面客观的克隆的音响系统估计还得指望未来的机器人去设计生产,最好是能理解领悟人类思想感情而又能不受它们影响左右的机器人.不过真到那么一天的时候,也就是发烧终结的时候.所以,管它是特色还是染色,只要是自己喜欢满意的就万岁! 」

读完了这几个帖子,我好像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最好是能理解领悟人类思想感情而又能不受它们影响左右的机器人.不过真到那么一天的时候,也就是发烧终结的时候.所以,管它是特色还是染色,只要是自己喜欢满意的就万岁! 」把问题看通看化了!
TOP
64#


发烧论坛积累了三年有半的帖子,其中精华不少,前辈来的日子不长,竟已消化甚多,实在难得。
TOP
65#

老爺子怎麼不繼續了??這帖子看的夠味阿,呵呵!!

頂!!
TOP
66#

我开这帖子的目的就是想从大家的回帖中学习,我上网络的目的就是收集资料,不论中西有关音响的数据我都收集不少,有20G byte之多的数据随着被偷走的计算机消逝了,所以我心痛的不是计算机,而是内里的档案数据,现在存留下来的只是两年多前备份的二三十片CD光盘,这些备份的经过整理、翻译、编辑过的文件就是被无知的贪心人糟塌了。要从头再收集那些数据恐怕十分困难了,幸好前段时间Quanlong曾经带着portable hard disc来我处考贝不少档案数据,我要劳驾他将这portable hard disc带来让我考贝了。手头上数据不充分写起文章来有点缩手缩脚,总觉得好像灵感不足似的,不畅快。因此只好不怕麻烦地将二三十片CD光盘重新考贝,把我忙碌得连下载CD都搁置了几天,下载回来的CD Image积累了一大堆没有将它们刻录。
TOP
67#

一套系统好听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自己,自己认为好听就好听。
最后编辑kick
TOP
68#

下载CD都搁置了几天爆满了40G的partition,要暂时转移到另一partition储存。看来不开始刻录不行了,只好折衷地边刻录边上网,可是面对着一大迭刻录好的CD,由于封套数据随着被偷走的计算机消逝而没法包装,是一件十分恼人的事,要将这些封套数据找回来又是非常费时失事,真烦!

梧桐树兄说「这张贴会成为本坛名帖的」,真不敢当,希望大家捧场多多上帖啦,从中我会学习到好东西的。

中音的确很重要,我所喜欢的Dynaudio及ATC的中音单元都是出名世界上最好的,看来并不偶然!
TOP
69#

顶楼主的专注精神

这张贴会成为本坛名帖的,所以现在这里报道一下。:)
TOP
70#

感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