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 [复制链接]

查看: 12018|回复: 71
51#

音箱与相位失真
在诸多音乐回放的问题里,任何基本的瑕疵都可以归咎于音箱的相位失真(Phase Distortion),有关音箱的毛病,相位失真是最主要的根源,而且难于解救,这方面一般发烧友很少知道的。
我试着用非技术语言、最简明来描述相位失真怎样对音箱的音乐回放主演着甚么角色。
要明白甚么是相位失真,首先要提醒各位先温习一下甚么是频率(Frequency)、周期(Cycles)和波长(wavelength)。波长长的声音长频率我们称它是低频,波长短的声音频率我们称它是高频。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通常由30-16000周/秒(Hz) 。当某种乐器发出一个单音时,这个单音时由一个基音和一连串的谐音(harmonics)组成。例如弹一下钢琴的最低音琴键,声音的基音频率是73.42周/秒(Hz) ,而陪伴的谐音一直延伸到7000周/秒(Hz) ,所有这些谐音都是由钢琴的最低音琴键受到敲击而在同一瞬间辐射出来的。
要看到这种单音源的传播情况,可以抛一块大石块入池塘里,同时又在同一地点,再抛一块小石块入池塘里。这种大小波形从同源的散播可以直接地牵连到声音音色。我们说这些波是同相(In phase) 的。
相反的,假如这两块石块不在同一地点抛入池塘里的话,相互交错的水波(交错发生于中心) ,仅类似上例子,但并不一样,我们说它们是反相(out of phase) 的。
从这个例子看起来,岂不是我们聆听音乐,必须要选购点音源的音箱,只有它们才能还原所有频段?同时在同一地点抛石块嘛!
通常音箱是由低音单元(woofers) 、中音单元(mid-range) 、和高音单元(tweeter) 组成。这种多单元的音箱系统,需要介入一个分音器(cross-over) ,引导相应的讯号到不同的单元输出。结果这种多单元的音箱系统,利用了多音源的传播,能够全音域地回放出声音来,这样可能令到回放出来的音乐反相,时间错位,结果乐器音色丧失。
不幸的是这种乐器音色丧失,仅是其中之一的不愉快的相位失真并发效应,其它又降低了如清晰度(clarity) 。发自音箱内心深处的声音似乎沉重、混浊、聆听者会觉得好像声音来自厚厚的毛毡后方。这种情况无可避免地令音像现场感模糊。
未完待续
TOP
52#

名级潜水艇——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牌子的音箱都有人喜欢,只能说明每个人对美的追求是不同的,试问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按技术指标去听音乐?

并不是所有牌子的音箱都有人喜欢,我就是仅对Dynaudio和ATC两个牌子情有独钟而已。的确每个人对美的追求是不同的,假如相同的话,大家就不用这么伤脑筋在选择自己喜爱的音箱了,别人用甚么音箱自己就那种,岂不轻松娱快?

人人都是按着技术指标去听音乐是一种HiFi发烧友的共识,都多人不是将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作为评价自己音响系统的准绳吗?因此人们都是按着这20个技术指标去听音乐了!但是怎样去寻找这二十要呢?我看最好还是系铃人刘汉盛先生去解铃了。
TOP
53#

harvey 在 2004-12-13 20:00:45 发表的内容
名级潜水艇——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牌子的音箱都有人喜欢,只能说明每个人对美的追求是不同的,试问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按技术指标去听音乐?

并不是所有牌子的音箱都有人喜欢,我就是仅对Dynaudio和ATC两个牌子情有独钟而已。的确每个人对美的追求是不同的,假如相同的话,大家就不用这么伤脑筋在选择自己喜爱的音箱了,别人用甚么音箱自己就那种,岂不轻松娱快?

人人都是按着技术指标去听音乐是一种HiFi发烧友的共识,都多人不是将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作为评价自己音响系统的准绳吗?因此人们都是按着这20个技术指标去听音乐了!但是怎样去寻找这二十要呢?我看最好还是系铃人刘汉盛先生去解铃了。



听音响主要对实物而不是技术。技术是拿来开发产品的,现场的音乐才永远是最动听的。
TOP
54#

最近心情不大好,昨天晚上有點喝醉了,留了言後覺得文句不妥所以自己刪了,真是抱歉。

harvey老大,我的意思不是說你是JS啦,恰恰相反......希望這類的文章,能讓音響製造廠家和店家們多點省思。Hi-End世界已經有過多浪費資源的設計不良品,誠心的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高級電腦和高級電冰箱出來擾亂視聽。

你喜歡的喇叭恰恰是音響界兩大難推的怪獸阿,哈哈,不過聲音取向差蠻多的,可否談談使用經驗?

>>diala:想不到我竟然成为「伸张正义的坏人」,的确我曾经想成为JS,但J狠不起来,故只好被代理JS吃掉,关门算了
最后编辑diala
TOP
55#

diala站长,我是贵网络的一名忠实拥护者之一,拜读过不少大作。说起Dynaudio和ATC,无他,我的经验就是将他们「喂饱」了,自然就会服贴。不过当年为了要喂饱Dynaudio的Consequence,的确伤透了脑筋,因为当时(1991年)大功率输出的后级奇缺,最后还是经Dynaudio总裁推荐Restek到香港,我才能用上Restek的Exponent以每边900W Monoblock驱动,才驯服了Consequence!难推的音箱通常灵敏度较低(83-87dB左右) ,因为它们的分音器(cross-over) 消耗了大量功率,目的主要是令输出响应曲线变得十分平直、失真小。奇怪,多数灵敏度较低的音箱发出来的声音,我发觉都是较好听的!
TOP
56#

发烧论坛积累了三年有半的帖子,其中精华不少.......?........
TOP
57#

Kentryfo,我将您的聆听室介绍全部下载了,还没空仔细地看,总之much impressed!
TOP
58#

有一个想法好听的声音是一种听觉的聆听认知(Hearing perception) ,请大家分析一下这种认知过程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TOP
59#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是不统一的.比如,一般来说,女人比较感性,她说好听往往是凭感觉,而男人多半理性,往往会分析比较,然后得出结论.
TOP
60#

我怎会这样问?因为从我对听觉的聆听认知的过程中,当听到一个声音时,我立刻直觉地会感到、并且能判断这个声音好听!这可以说纯粹是一种感性的认知,丝毫没有经过理性的分析。因此可以说我的「聆听认知的过程」完全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

可是随着聆听声音的经验积累日益增加,这种我的「聆听认知的过程」也渐渐复杂化了,学会了分辨同一种类乐器发出的声音之间那一个乐器的声音比较好听,「聆听认知的过程」从纯粹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开始渗入了协助性的理性分析。就说这讴歌吧,最初是由Madonna在歌剧中唱的,因为旋律诱人令我百听不厌;后来聆听到Sarah Brightman的演绎这讴歌,听感不一样了,认为后者的声音才算好听。从此当想起要听这讴歌时,只会抽出Sarah Brightman的唱片,把Madonna完全置诸脑后了。像听一样,我只会挑Frank Sinatra,则是Barbara Streisand…。这种情况彷佛又「从渗入了协助性的理性分析」,走回到感性的顽固上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感想,例如听<小城故事>,首选必然是邓丽君!

事情继续发展,当学会了聆听交响乐之后,脑子里对复杂声音的鉴赏能力逐渐提高「聆听认知的过程」也水涨船高起来,理性分析也日渐增加,说这个交响乐团不行、那个指挥家的版本才是佳品、那个录音版本、这种录音制式、那种摆话筒方式…等等,开始挑剔起来。

所以,在品评音乐软件中,我经常不禁这样想:「我的评语究竟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其实「聆听认知的过程」人类在娘胎时期就开始建立了(君不见目前市面上有多种胎教的CD在销售吗?) ,婴孩这么依赖母亲就是她还未出世时,就熟悉母亲说话的声音。因此「聆听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聆听的经验积累而渐趋丰富,由感性「渗入了协助性的理性分析」,聆听的经验积累越多,「从渗入了协助性的理性分析」的比例就越大。

感性是非常主观的,人们有了协助性的理性,分析问题才会渐渐客观起来。聆听音响的情况也是一样,初期「聆听认知的过程」非常主观,聆听的经验积累多了后,才会渐渐客观起来,批评这里那里才慢慢变得有依有据,人们的「聆听认知」才会较为有共识。

奇怪的是音响发烧友多数是非常主观的,人们常太太是别人的美丽」或说:「邻居的饭比较香」,可是发烧友多数认为:「音响系统是自己这套才最好!」我从前也是这样想的,但自从偶然聆听到别人认真高级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之后,这种想法根本改变了,知道了甚么是一山还有一山高。我从此也不敢太主观的去评定声音的好坏了,我必需了解各种乐器的真实声音,虽然很难有办法直接聆听到,只好从软件里去鉴识,因此我拥有不少各种乐器的录音,退休回来后数据库又增加了各种国乐器的软件。我认为聆听认知的过程必需经过训练才能提高,只有不断的聆听才能将自己耳朵的分析能力提高。

可惜的是发烧友很多时只对音响器材发烧,假如他们像我一样同时都对音乐发烧的话,相信他们会变得较为理性和客观了!真希望能这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