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强悍制箱 于 2012-8-11 22:50:00 发表 1.追求好的东西,好听的歌曲,音乐。好的音响器材,也叫做人的占有欲吧 2.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3.展示自己的能力,财力 发烧友无非以上几种起因而发烧 |
刚刚应老婆要求,烤了一炉喷香的香草曲奇。呵呵
这样的观点的确代表很多人的心态,但是我不是,或者说曾经短暂是过,现在不是。这个三个观点很有特点,基本可以代表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的观点,可惜我信奉的是儒家的价值观。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百家争鸣,但是最后真正在政治领域进入到核心阶层的也只有少数几家。法家,儒家,道家,墨家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几家,后来一些所谓兵家,刑名家,纵横家等等虽然有所演化发展,大多不能脱离前几家的根本理论根本,而且其中一些人物也大多出自前几家的门下。道家尊崇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与修身养性是最为适宜,与经世致用来说未免太过于言之无物,非一般人物可以登堂入室的。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国家,前后70年,到第三代梁惠王时已经式微,所以庄子与梁惠王也只能谈谈庖丁解牛了。看过墨攻的朋友可能都了解墨家倒是信徒众多,组织严密,但是多少有点早期黑社会的性质,这个是任何一个合法政府都想利用又都不能容忍的组织,所以在进入到核心领域的竞争当中自然这两家都失败了,那么现在只剩下法家和儒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了。
首先看不管法、儒、道、墨等等这些人,在那个历史时期,他们都属于一个特殊的阶层---“士”,士既不是传统的贵族,也不等同于平民、奴隶。他们有自由,有知识,有见地,有追求,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是离他们的真正诉求的距离还是很大的。之所以我一定要拿这一段历史来谈,因为在我的心目当中一个真正的好发烧友与“士”是非常接近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艺术向来有“技”“艺”的高下之分。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痴迷于金石,每每有好石必倾囊相购,对于前辈名家的作品也爱不释手。经过几年的刻苦练习,觉得自己的技艺已经非同一般,精心临摹了两方邓石如的篆刻,找到当时江苏很有名气的书画金石前辈,请他指教。当时在我看来,几乎可与原作乱真。老先生给了我四个字的评语“匠气太重”。当时我非常不服气,但是这一句话我却深深的记在脑海里了,当年以后,虽然我已经好长时间不拿刀了,但是回过头来,拿出这两方篆刻再看的时候,已然能够领悟到老前辈的评语是何其准确、公正。
所以说,单纯为了音乐而发烧甚至是为了音响而发烧都是小乘,只能称为术。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怎么能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