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6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243|回复: 613
571#

felixcat 在 2005-12-9 15:58:11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2-9 15:55:45 发表的内容


问题是CD的声音为什么要接近LP?要接近也是现场的声音,母带的声音.这本来就是LP所不能获得,并且努力获得的目标.如果CD去刻意追求接近LP的声音,岂不是走弯路了.


我也觉得发展一种制式是应该以“现场的声音”作为标准和目标,而不是这种制式以另外某种制式为标准。



完全同意俩位的观点。有人就说过我的CD系统很接近模拟LP的声音,认为这是对我的CD系统最好的评价。我就不是这样认为。我也认为对系统最好的评价是;能否接近用于制作它的“母带的声音”。如果对母带的录音水平也包括进去,那就是能否接近现场的声音。
TOP
572#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6:08:26 发表的内容

又回到一个老话上了:母带的声音也不就是现场的声音,还是没多少可比性。这次和于大胡子聊天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点得不到协调和统一。诚然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努力找到点现场的感觉,但这显然不如通过调整早期录音声学环境和仔细调整录音器材来达到更直接和音质更好----手上有几张MARK LEVINSON以及几家小唱片公司的SAMPLE,注明了是NO MASTERED,但声音活生度和乐器声音的纯度正到让人激赏!只是对于大作品的录制来说,这样做太难了


呵呵,纯粹的原始多轨母带不是可以直接拿来欣赏的。所以说我们不好去直接比较手中唱片和母带有多像,因为普通CD和LP都是双声道的,而原始母带是多声道的,这没法比啊 :)

我猜测,对于大型作品的录音,我们不如这样来理解:唱片混音工程师是利用原始多轨母带作为“原料”和“素材”,经过调配、混合、均衡等等的这种“再创作”工序,由这些“原料”制作出他心目中所认为的“录音现场”的那种声音(双声道母带),因此我觉得混音工程师心目中的标准不应拘泥于“原始母带”,而应当是当时录音现场的情景。
TOP
573#

[upload=jpg]Upload/20051292142543687.jpg[/upload]
TOP
574#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7:14:12 发表的内容
呵呵,不仅对于混音工程师,对于BALANCE和MASTER  ENGINEER都是一样,努力往现场上靠。只是,似乎在前期处理的效果比后期添油加醋的效果更好:)


过分的去“找”(补偿)回麦克风丢失的信号,就等于添油加醋。这就要“考”水平了。
TOP
575#

开心果 在 2005-12-10 1:10:04 发表的内容
我的确是从第一幅想起的。从文字看我不能总结出那两个要点,也我的理解能力有限吧。

最后那幅图和倒数第二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出发点不同吧了。摩擦力的确是同过针杆传递的,但摩擦力的方向并没有该变啊。


第一幅图里针杆和摩擦力在同一直线上;第二幅图里针杆和摩擦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摩擦力可以沿针杆和垂直于针杆这两个方向分解,垂直于针杆的那个方向的分力,没有相对应的力来抵消它。
TOP
576#

felixcat 在 2005-12-9 16:21:41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6:08:26 发表的内容

又回到一个老话上了:母带的声音也不就是现场的声音,还是没多少可比性。这次和于大胡子聊天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点得不到协调和统一。诚然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努力找到点现场的感觉,但这显然不如通过调整早期录音声学环境和仔细调整录音器材来达到更直接和音质更好----手上有几张MARK LEVINSON以及几家小唱片公司的SAMPLE,注明了是NO MASTERED,但声音活生度和乐器声音的纯度正到让人激赏!只是对于大作品的录制来说,这样做太难了


呵呵,纯粹的原始多轨母带不是可以直接拿来欣赏的。所以说我们不好去直接比较手中唱片和母带有多像,因为普通CD和LP都是双声道的,而原始母带是多声道的,这没法比啊 :)

我猜测,对于大型作品的录音,我们不如这样来理解:唱片混音工程师是利用原始多轨母带作为“原料”和“素材”,经过调配、混合、均衡等等的这种“再创作”工序,由这些“原料”制作出他心目中所认为的“录音现场”的那种声音(双声道母带),因此我觉得混音工程师心目中的标准不应拘泥于“原始母带”,而应当是当时录音现场的情景。


由于任何设备都存在一定的“失真”。“原始母带”也一样,录音麦克风丢失的信号需要后期制作时把他“找”(补偿)回来。因此我更倾向felixcat兄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混音工程师心目中的标准不应拘泥于“原始母带”,而应当是当时录音现场的情景。”
TOP
577#

下面的这张图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说针尖即使在正确的轨道上,侧滑力依然存在,
[upload=jpg]Upload/20051292152164181.jpg[/upload]


下面的两张图,是说明产生侧滑力的另一个原因。
[upload=jpg]Upload/20051292152259628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2921525128706.jpg[/upload]
TOP
578#

我的确是从第一幅想起的。从文字看我不能总结出那两个要点,也我的理解能力有限吧。

最后那幅图和倒数第二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出发点不同吧了。摩擦力的确是同过针杆传递的,但摩擦力的方向并没有该变啊。
TOP
579#

我也来谈LP的中心孔被打偏了1毫米的问题。下面这张LP就是这样的唱片,这是1987年出的唱片,相信不少DX都有吧。

一般情况下单独听时的确不易听得出,但A面的第五段那最后三秒钟的确很容易听得出。

中心孔被打偏了,会引出许多问题,但那个是主要呢?从我听这张唱片的经历来看,主要是寄生调频,通俗的讲就是变调了。

事实上很多乐器在演奏时都有故意变调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小提琴里的揉弦。不过那是特别需要的,如果没有揉弦这个动作,那么小提琴曲将会是怎样?不敢想象。

但是被动变调就不是好事了,相反是大大的坏事。所以在音响设备里抖晃率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1毫米的偏差到底有多大影响呢?因为LP是恒定转速的,所以在不同的半径就有不同的线速度。假如整张唱片的声槽里只录有1khz的信号,正常情况下播放时,输出的也是1khz的信号。现在由于声槽偏心了,那么声槽所在的位置的半径会偏离正常值,线速度也跟着偏离正常值。从而引起输出的频率也偏离正常值。频偏值的计算公式如下。由公式可见,同样的偏差,内圈比外圈影响大,所以内圈更容易听得出。

这是从频率稳定的角度分析出的结果,如果信号本身的频率就不稳定(如揉弦),那么就不容易分出到底是揉弦还是偏差。A面的第五段那最后三秒是一段频率较稳定的信号,所以很容易听出来。

[upload=jpg]Upload/2005121004619724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2100462026838.jpg[/upload]
TOP
58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