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yyy9
felixcat 在 2005-11-28 12:35:38 发表的内容 menn 在 2005-11-28 11:35:52 发表的内容 是吗?那您又是凭什么总爱让别人替您收拾残局?我在这个帖子里面回答了够多问题了,甚至有人想要证明,我都打出来。所以是否我向你提个问,你就说让你替我收拾残局?那是否以后我每次向你提问,你都同理可得地说“总爱让别人替您收拾残局”?不再为这个问题纠缠了,准备开始下一个讨论。
menn 在 2005-11-28 11:35:52 发表的内容 是吗?那您又是凭什么总爱让别人替您收拾残局?
JWang 在 2005-11-28 15:36:40 发表的内容 那这股力对音质有没有影响呢?这当然是有影响的,问题是能否听出来。——我尝试去比较过ELP激光LP唱机的播放声音,我听得出来用激光读取和用唱头读取的声音的确是明显地不同。但问题是这种不同是否是仅仅由于上述这股力所造成的,我不太肯定,因为唱头拾音里影响音质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激光唱机从理论上来讲,没有针的tracking error,没有各种机械力可能带来的失真,没有磨损。但是,按照TAS的讲法,由于激光唱机是根据音槽高低变化来读取信号,而且这样的话,每一张LP都是千篇一律的声音。故不提倡。这个讲法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针的tracking是坏事,也是好事。比如说,旋乐器在LP上表现的扣人心弦是和针的tracking肯定是有关的。尽管我不能提出一个理论上的证明。各种机械的力也是形成LP机不同特色的一个方面。从最终来讲,真实地表达现场是hifi的最高使命。但由于重播技术的不成熟,我们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取舍。不同的机械作用力使得这种取舍有可能。
那这股力对音质有没有影响呢?这当然是有影响的,问题是能否听出来。——我尝试去比较过ELP激光LP唱机的播放声音,我听得出来用激光读取和用唱头读取的声音的确是明显地不同。但问题是这种不同是否是仅仅由于上述这股力所造成的,我不太肯定,因为唱头拾音里影响音质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
松香味
yyy9 在 2005-11-28 14:33:34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1-28 12:35:38 发表的内容 menn 在 2005-11-28 11:35:52 发表的内容 是吗?那您又是凭什么总爱让别人替您收拾残局?我在这个帖子里面回答了够多问题了,甚至有人想要证明,我都打出来。所以是否我向你提个问,你就说让你替我收拾残局?那是否以后我每次向你提问,你都同理可得地说“总爱让别人替您收拾残局”?不再为这个问题纠缠了,准备开始下一个讨论。兄弟,这些没有意义的纠缠不必理会!从30页之后,就事论事的讨论看着比较舒心,希望有体会,且是以探讨问题的心态而发言的朋友各抒己见!其他类型的发言一概不与理睬!包括我的这贴...
Dr kuang 在 2005-11-28 23:43:58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8 0:10:00 发表的内容 就算按照针杆偏离正常的位置的角度约0.005度左右,按照LP臂的半径以20CM计算,唱针的位移有0。0174毫米左右,看来要比JITTER严重不少^_^假如一张LP的中心孔被打偏了1毫米,盲听你估计自己能靠耳朵听出来么:)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8 0:10:00 发表的内容 就算按照针杆偏离正常的位置的角度约0.005度左右,按照LP臂的半径以20CM计算,唱针的位移有0。0174毫米左右,看来要比JITTER严重不少^_^
cwk
felixcat 在 2005-11-29 2:35:14 发表的内容 侧滑力产生的原因并不单一。我认为主要来讲有两个方面:1. 来自于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一夹角。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循轨角度误差的时候,假如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夹角,侧滑力仍然会产生。比如说我们来看下图这个假想的“直切臂”(当然现实中的直切臂不会制造成唱头和臂之间会有夹角的),长方形代表的是唱头,A代表的是唱片作用在唱针上的摩擦力,B代表的是A在沿斜的那段唱臂那个方向上的分力,C代表的就是水平面内垂直于唱头的那个方向的分力,也就是内滑力。大家可见的确唱头时时刻刻都与LP音纹相切,但是力C却时时刻刻都存在。[upload=jpg]Upload/200511292253744000.jpg[/upload]所以可见,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有一夹角,会产生内滑力。所以所有的直切臂都是臂与唱头统一在同一条直线上的。2. 来源于唱针的循轨角度误差。请注意,就算唱头安装中轴线与唱臂没有夹角,只要循轨角度有误差,内滑力也会产生。非直切臂除了在特定的某两点之外,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循轨角误差。请看下图:[upload=jpg]Upload/20051129227910698.jpg[/upload]图中唱臂、唱头统一在同一条直线上,没有任何夹角。A为唱片作用在唱头上的摩擦力,它可以分解为沿唱臂那个方向的分力B(因为有循轨角度误差,所以A和B方向不重合),和垂直于B的方向的分力C,C就是内滑力。直切臂在准确调整好之后,做到时时刻刻与音纹相切,才会没有任何内滑力产生。否则的话,比如说固定唱臂那一端的导轨在水平面内的角度没调整好,也会导致唱头与音纹不能时时刻刻相切,这时候音质受损是必然的,内滑力也会由此产生。以上两个条件是互相独立的。最后,超距就是为了调整非直切臂在播放时候的循轨角度误差,每个唱臂都会有一个最佳的超距。因此超距不同,循轨角度误差的情况也会不同,当然导致的内滑力也会不同。
felixcat
cwk 在 2005-11-29 15:35:38 发表的内容 佩服、佩服。你对于侧滑力的见解,我更加佩服。不过给你一个提示:在唱盘上放一张光滑而没有坑纹的LD,是否还存在侧滑力呢?
科研级旗舰
JWang 在 2005-11-28 12:04:20 发表的内容 前面我讲过,音槽不是90度,现在看来当初是有点想当然了。
cwk 在 2005-11-29 16:16:21 发表的内容 哈哈,看漏了这一点。我敢保证:在这一刻之前你手上绝对没有TELARC的1812这张LP,也肯定你在此之前重来没有在LP唱盘上听过那16响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