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930313233343536» / 6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4530|回复: 613
321#

请看看JWang对这段英文的如此理解:

[upload=jpg]Upload/20051125785053917.jpg[/upload]


JWang 在 2005-11-25 7:30:02 发表的内容
兄弟,你理解错了。

这里明明白白地是在讲lp轨迹间的距离。lp的轨迹是v型的。声音大,也就是说电平大,轨迹就要刻得深,它的宽度也就是大。为了更好地利用lp的表面积,CBS根据电平的高低,即轨迹宽窄来变化轨迹之间的距离。和速度豪无关系。lp必须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


我现在想找出,到底是谁最先把我所说的“刻针内移速度”理解为“LP转速”?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22#

dr kuang 在 2005-11-27 15:37:44 发表的内容
那么就不用JIOINT STEORO的方式来测试就有相同分离度了,这时的音场呢?


和什么比?和CD比?我mp3不玩的,抓轨也肯定是抓wav了.
TOP
323#

JWang 在 2005-11-28 4:15:30 发表的内容
再补充一点,你在上面讲针尖是90度的。这也是不正确的。音槽也不是90度的。那个动画误导了你们。


我不可能说针尖是90度的,你可以到前面仔细找找.
TOP
32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25#

开心果 在 2005-11-27 21:26:22 发表的内容
这个的确是一个问题,但这个力到底有多大呢?按我现在用的机器估算了一下,并假设这个变轨动作所用的时间是0.1秒(从一些唱片的纹路看,这个时间短了)。具体过程就不写出来了,结果是不到2毫克力(2毫克物体所受的重力),这么小的力不对吧,再算一次,没错,就是这个答案。这个力是2克针压的千分之一。

2毫克力的力作用在针杆上,到底能偏离多少角度呢?一般的唱头在2克的针压下,针杆偏离正常的位置的角度约5度左右,那么2毫克力可使针杆偏离正常的位置的角度约0.005度左右。从看这个数值,它对失真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小到相当于CD机中的抖晃率。


我是这样算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其中m是物体质量,a是物体加速度,那么只要我们知道针头质量,再知道针头的加速度,就可以算出作用在针头上的力了。

于是,我们要计算因为轨间距变化而造成的加速度。以CBS为例,平均每英寸可容纳224 - 365纹,换算成国际单位制,即为纹距从0.007cm - 0.011cm,按照33 1/3转来计算,平均内移速度为0.0039 cm/s - 0.0061cm/s,现在考虑电平由最小突然变为最大,那么在t时间内,内移速度由0.0039cm/s变为0.0061cm/s,于是加速度为:(0.0061- 0.0039)/t cm/s^2。于是,这个变动时间t就直接决定了加速度的大小。这个时间可以由多短呢?据我观察Ansermet指挥瑞士洛曼德乐团那个天方夜谭的录音,这个反应时间可以有1毫秒(1/60秒)。于是,算出来的加速度为0.0013 m/s^2(请注意这里单位是米/秒平方,和上面的厘米/秒平方不同)= 0.13 cm/s^2。

还有请注意的是,针头质量和针压无关,很轻的针头,我们可以调出任意的针压出来。我们考虑的是连在针杆上的那一小粒小针头的质量,因为唱片驱动的是那一小粒针头。那颗小针头有多少质量?那我们不妨看看市场上钻石行情,1克拉(0.2克)售价是多少,体积有多大?然后估算一下就知道唱针针头质量大概有多少了——我估计有0.02克就已算是“卖大包”了,呵呵。

我觉得看质量似乎不太直观,不如我们这样来看:在一般动态不起伏的平静乐段,唱针内移平均速度为0.0039 cm/s,假如动态一来,就会有一个大概0.13 cm/s^2的加速度作用在唱针上,这样来看这种影响的确不可忽视。

虽然实际中肯定没有这么夸张,但是我们仍要注意这种影响。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26#

30日再见。
TOP
327#

JWang 在 2005-11-28 3:30:51 发表的内容
我对这个讲法有反对吗?

反相当然是豪无疑问的。就象喇叭。正面的声音是正相,后面就是反相了。唱针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左右吧了。


45/45,两壁各保存了一个声道独立的信息,但唱针具体读取哪里的信息?是这两个壁相交的槽底.调节好的唱针,在完全理想状态下,是唱针在完全垂直的时候,针尖的那点正好槽底.对不对?但这个槽底的具体位置怎么形成的?是由左壁和右壁共同决定的.信号的确是独立存放的,但刻刀如果有误差,除非正好是斜45度角,否则对两个声道都有影响.
TOP
328#

45/45,两壁各保存了一个声道独立的信息,但唱针具体读取哪里的信息?是这两个壁相交的槽底.


JWang 在 2005-11-28 3:49:25 发表的内容
不对,槽底是没有信息的。
其他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争。


两壁相交的地方,就是90度角的那个角上.没有信息的吗?
TOP
329#

嘀咕 在 2005-11-26 19:31:27 发表的内容
    你放心,他们绝对会说“我从来没说过我不懂,都是你们在猜测”


        他们?至于我倒不会这样,最多会说“在前十页瞎顶、瞎跳的那几位”怎么现在不再理直气壮地拥护、支持帖主,或是帖主的创新说法了?那些什么肉麻至极的“学习中”、“佩服中”啊都去哪里了!早前“五体投地”状的支持只能代表这些同志的……
TOP
330#



很遗憾这么久还没有人回应关于“声道分离效果完美的耳机系统在播放分离度同样完美的CD没有音场”的问题。
关于LP和CD的分离度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1:我们在音箱中听到的分离度和现场都已经远低于LP唱头的分离度,所以,LP唱头的分离度问题在音箱系统的重播过程中被“很大程度地掩盖了”。
而且,楼主由声道分离度简单地考虑结果为“音场改变”并得出“CD音场接近母带”这一结论有待完善。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在更换系统线材时,是否影响了声道的分离度?会改变音场吗?我用一张正版CD,刻录了另一张CD或者压缩成MP3,音场是否改变了?声道分离度呢?我自己在录音室中明确听到WAV文件转制成音频CD后音场压缩了的效果,这时的分离度总不会改变吧?
反过来,我倒是想问楼主在什么环境和系统上听“激光LP”听到了和那款唱针LP“不一样的音场”?如何不同?在什么系统上对比“CD和LP有不同的音场”,如何不同?(因为在不久前的另一个贴子中,楼主还很肯定地说过CD和LP音场比较结果相反的现象。)
2:录音公司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我的唱片在用家中得到更好的效果,这样我的唱片才卖得好。注意,它卖给消费者的可不是母带。假设唱片公司没有考虑LP的分离度问题,那么为什么又要照顾LP唱片的动态范围呢?而在制作CD时,又不尽量用完CD90dB的动态范围?
再请大家帮我找出直接用制作LP唱片的两声道工作母带来制作CD而且效果得到较多发烧友认同的例子。
3:关于楼主的一个疑问——塞尔先生和威金森先生的对话,那么大家不如都努力地去找一些音乐家在录音过程中的文献和影像资料,我找到的影象资料是DG公司替霍洛维兹录音过程的DVD,按霍老和朱里尼“当时在监控室内的位置和所用的监控设备来看,他们两人都没有坐在近场监听系统的皇帝位上”,而所找到的图片资料,暂时也没有见到有那位音乐家在听母带回放时坐在监控室皇帝位上。当然,这个肯定不是直接证据,但我觉得音乐家更关心的是否是“整体音色和平衡度是否达到了要求。”?
回到塞尔先生和威金森先生的对话,如果足够熟悉DECCA的录音的话,威金森在DECCA的唱片给人的听感是“听众席录音”,而不是“指挥席录音”,塞尔先生在唱片中(无论是CD或者LP)都听不到自己在指挥位置的音场,是否在原始母带或着工作母带中听到了就不得而知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