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音响的“贵气” [复制链接]

查看: 35836|回复: 202
141#

不忍好贴下沉!!还想陈伯再写一些什么,比如音响历史的故事、趣事、花絮、香港音响界的......音响发烧见闻之类
TOP
142#

置顶意思是此贴固定放在论坛的最上面,不用顶上去。
TOP
143#


呵呵, 有机会可当面受教.
TOP
144#

audio 在 2004-11-8 14:20:26 发表的内容

呵呵, 有机会可当面受教.

你要引见喔!
TOP
145#

对不起,应该是300B,打错为800B,抱歉!
TOP
146#

谢谢“打字员”喽!也真谢先生的最新上的这个旧耿言——可惜当年我还没有烧上,而仅仅用着“钻石”机。
TOP
147#

下列一篇文章是我在1988年發表在香港<音響世界>我的湯水篇專欄之一篇,請指教。我對文藝有興趣,曾出版過三冊科幻小說、四本武俠小說……

   育婴汤

——音响发烧是一种病,是一种对身心没有害处的病,是医生医不好的病……唉,最要命的是要不断地花钱去喝能「补」耳朵的汤水,而且还要换「汤」不换「乐」……
    
    我自小就不幸地染上这种病毒。只不过仅听到父亲和叔父,闲着的时侯经常情不自禁地引腔高哼,唱的是当年世界时髦的流行曲调,病毒就「过滤性」地深入了心肺,令我一生「受用」不尽。
    
过了几年,长辈出洋后,我对这些迷人的旋律开始缅怀。于是,病毒就是这样开始发作了,我忙于奔命地四处打听这些耳熟能详的曲调的名称?作曲家是谁?现在回想起来,假如当年我把那份热忱,花费在功课上,相信必定可以名列前茅。
    
这种病一发作,真是非同小可,混身不仅发烧,并且心痒难禁,一股劲胀满着,不泄不快。我当然不知道自己已染上了病,只知道自己有满腔求知欲望,促使我去逛书店、上图书馆,不断地翻音乐书籍,啃了不少「乐」理和「乐」曲。想不到久病真会成「医」,可是病情也就愈陷愈深,不自觉地急需要饮「补汤」。
    
「补汤」从那里来?没有 经济基础,又不敢奢望家里肯花一笔钱(当时家中仅有一位文盲的祖母),去买一部收音扩音机,只好自己动脑筋去想穷办法了。结果,我竟然想出了一个「电疗」的方法,热忱转了一个方向,翻了不少「内科」和「外科」的电子学基本书籍和杂志。还仅是一知半解,拿着每天该用作吃早餐省聚下来的些许零用钱,便开始往鸭寮街、广东道、电子零件店里走。水平不高,目的当然也不会高到那里去,何况口袋也不争气,大概仅够买一部矿石收音机的零件。认真发烧起来,就像「白粉道友」的「毒瘾发作」般,「矿石汤」也聊胜于无(其实,一名高小学生能玩的,充其量也是这种玩意吧了,何况1940年代,只不过还是留声机、长波和中波的世界?)。矿石收音机成为发烧病的启蒙引线,诱发了毕生的,如怨如慕,如痴如醉,如蚁附膻的生涯。
    
发烧病能令人生充满着憧憬,能激励人们的求知欲,能帮助人建立奋斗目标,能促使人辨别美与丑、是或非,能刺激人不甘后人、力求进步……想不到染这种病毒,竟会带来这幺多好处。因此,我的发烧病,也传染给了下一代。说它是有意的安排,假如他们大脑里没有这种细胞,也不会感染得上;事实上,不仅是我的下一代,而且是广泛世人的后一代都感染上了。所不同的,只是披上不同时代的外衣吧了。要不,为什幺米高积信、麦当娜、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竟能在短短几年间崛起,而且钞票赚到盘满钵满?人们发烧起来是狂热的、富感染性的、没办法压抑的;卖「汤水」的人「得福」了!他们利用了这种病毒不可药救的特点,供应了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迷汤」,在「烧」上加油,满足发烧病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却又、滋长了新的连锁病征出来,如虚荣、奢侈、浪费、时尚、崇拜……。
    大概经过悠久社会文化的陶冶,人类的XY性染色体的遗传基因,对这种病毒的兼容性方面的密码,已经作了某种程度的重编(其中当然 Y型染色体,重编得较为完整;要不,
为什幺多半助 HiFi发烧友多半是男性?)。但一定要说发烧这种病毒有遗传性、与生俱来,却有点说不过去。自古以来,也有不少音乐家、乐器演奏家、歌唱家、甚至是爱乐者的族谱裹,不一定能翻出有祖先是发烧病毒的带菌者。反之,亦然。事实说明,发烧病毒多半是后天感染而来,先天基因,就像很多元素接触到氧气一样,亲和能力特别强。
    
近代科学证实,胎儿的大脑细胞成长最迅速的时期,是在怀孕二十余周之后,直至婴儿成长到五至七岁时为止,脑细胞已经增长至成人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了。用现代计算机语言来说:硬件已经装配妥当、接线齐全,并且初步有齐必备的 built-in软件(遗传的生理及心理本能、胎教及婴儿生长的环境影响),构成了兼容性的基础。孕妇或母亲,饮下了「育婴汤」还不晓得。
    
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纵横交错着二亿多条神经纤维和突触,彼此紧密交连,脑电波讯息的频密,比十个纽约或东京的交通灯电路网加起来,还要复杂错综。就以HiFi发烧友的「宝耳」为例,每只耳内有四千多条神经纤维,与大脑半球两侧的颞叶部(听觉中枢)联系着。颞叶部虽然很细小,但它与大脑的感觉、情操、记忆、判断、识辨、意愿、语言、思考……等神经中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们的「宝耳」,它只要听一小段乐章,就立即知道是小提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而且是海费兹演奏的;听到娇嘀嘀的声音时,会混身骚软、并且血服贲张;听到梵音或圣诗,会立即虔诚肃穆,不再意马心猿;听到叽哩呱啦声音,就知是萝卜话(日本话)而不是英文;听到带着沧桑的声音会伤感、悒郁,悲槭的会落泪,兴奋的会随乐曲起舞、高声欢笑…「宝耳」这种「瞬态响应」是任何音响系统所不能达到的,相信发烧友多半都是以自己的宝贝耳朵作准绳,因而选择音响系统时,才会这样吹毛求疵。话说回头,是金耳朵也好,宝耳也好,甚至是「填海级」耳也好,可以说是从小就锻练出来的,因为人耳朵的灵敏度,就像大脑细胞般,成长后就不会再增长,祗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日渐衰退。
    
我们家的孩子们所喝的「育婴汤」,不知配错了些什幺「乐」,他们竟然洋溢着的青春气息、充满着时代节奏,与古典曲目像堵砌着重迭的鸿沟!这是染色体发生畸变,还是又再重组了?
    
翻翻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风起云涌、后浪推前浪的。其中只有一点不同,就是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艺术气息渐被商业气氛所掩盖,呕心沥血变为粗制滥造;值得告慰的,是随着电子科技的高度发展,无论在录音技术上、制品上、回放效果上、甚至历史录音资料重整上,都有高度精密的突破。即使是音响有关的杂志,数量和质量上,现在都比较以前改进了。现代的发烧病患者幸福了,但眼前市场上的「汤水」琳琅满目,往往会令人无所适从,举棋不定,人们像变成瞎子般,需要一枝「盲公引导竹」——音响杂志的引介,可是很多「引介」带着浓厚的商业性,不少人被蒙骗了。很多发烧友就将这种损失当作缴交学费,下次学「乖」了。
    
香港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有很长的时,连教育也商业化,学店林立。时间就是金钱的前提下,上下午班应运而生,音乐、美术、劳作、文娱活动等「次要」科目,大刀阔斧地削减,学生对美学的感性培育,也就贫乏了!青少年有点皂白不分、是非模糊、丑美颠倒。我不相信会有劫匪,用打劫银行得来的钱,去买一套Jadis 400放大器加 Infinitive Beta音箱;或一名发烧病患者,为了想要买一张心爱的 CD唱片,而去拦途截劫。
    
幸运的是染色体的基因的生物钟,就像身体生长程序般,不是人力所能压抑的。从学校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一方面,可从社会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得到补偿。冰哥罗士比、小森美戴
维斯、法兰仙纳杜拉、皮礼士利、被头四、汤钟士、米高积信、麦当娜、邓丽君、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刘美君……成为一代一代青年的偶像和导师,接受到他们的美的、艺的、
灵的各个方面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只要能有机会接触美和善,人性善的特质,才能巩固和持续,才不会被邪恶所引诱。可是人也是动物,也有兽性的一面,内分泌很容易产生不平衡而兽性暴发,取代了善的主宰,做出事后感到懊恼的行为。「十年树人」很有道理。
    
发烧病患者的家庭幸福了!但是他们每每生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不知自己所饮下的「汤水」所弥漫的芬芳气息,起着育化作用,令到他的家庭更融洽、更和谐、更富情调、更罗曼谛克、更充实……。
    
「汤水」不是用来充排场,不是用来装饰家居,不是闲置不用的摆设、或是「人有我有」的东西,而是需要每日浅尝细饮、修身养性、有益身心的补品。
    
香港的文化气氛,渗透着浓厚的铜臭腥味,只有发烧「扬水」的馨香,才能将它辟散。  

尤  悠  88 10
TOP
148#

音色的色 香 味

stero没有回答「置顶」是什么意思,几天来又没有看到什么新帖子,我以「置顶」大概即是大厦盖好封顶了!

在这贴子里曾提到还有第五谈,因此这里续谈有关软件及回放软件的设备,对音响贵气的影响。因为时间匆促,只好分段上帖子了。

不知道大家曾经有没有遇到过下迷的情况:当你走经某处偶然从某处传来一首你非常欣赏和熟悉的歌曲,如「北菲碟影」的As Time Goes By,你会不会立即联想起那位在酒吧里边弹边唱的黑人歌星,那种应和钢琴的、带着惜别意味的、落漠凄美的声音?我在这时就会产生这种联想,觉得这偶然从某处传来的声音很贵气!就像在电视的美食小厨节目里,看到主持人煎煎炸炸、煲煲焗焗的,当他弄好这味小菜时,你的嗅觉、味觉、味蕾、口感…都会同时产生联想一般,彷佛用眼睛和耳朵可以产生嗅觉、味觉、味蕾、口感…

其实我们用来形容声音时,经常会用到视、听、触、味…等等感觉的:如「整个交响乐团就呈现在眼前」是视、听两觉得结合;「牛肋松香味十足!」是味觉;「漫天飞舞的音符充满了整个音室,可以触摸得到」视、听、触觉都齐了……这是由于我们能用的形容词很贫乏,要说得形像化、令听者较容易懂,只好这样去描述。

事实上我们聆听音乐时,脑子里记忆下多不胜数的聆听过的经验,我聆听到就会立即想起Frank Sanatra;听到时想起「魂断蓝桥」的凄迷爱情故事;谈论到广东话「娇嗲」的腔调时,立即会想起邓丽君、杨小琳、Doris Day…

前一贴谈曾卖过Lowther音箱,当年的喜爱者差不多每隔几天,就带携新嵌好的真空管后级到来,都是采用大家推崇好声音的真空管,例如2A3,845,WE800B等等,我这里特别在800B前还强调是WE(西电),因为它是800B中声音最好;他们玩的讯源全部是LP,还指定用的一定要是Clear Audio的MM唱头,这样的声音才会更具磁性!?MC太理性了?

这些多不胜数的聆听过的经验,很多时候会左右我们对声音音色的鉴评标准。这是我们对声音的认知内在的主观意识。

音色鉴评牵涉到人的心理、生理和听音环境、听音经验、音响系统的技术标准等等许多方面,牵涉的问题十分复杂;加上人们的「音质评价标准」存在着不同的主观看法、听音设备、播放场所、音源节目的选定、聆听者的专业知识、对音乐的理解等各方面的差异、各人耳朵对声音的敏感性、对声音的生理反应程度(如喜欢那类型的声音)、听音时的个人情绪(心情舒畅,会对音质评价有夸大的可能,心情烦躁又可能抹杀好的音质)等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同时一齐聆听同一瞬间的声音,各个聆听的感受会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

每个人对音响贵气的定义或感想有差异一点也不奇怪,也没法彼此会有共识,我认为只要音响爱好者心里有音响贵气这个概念便够了,那样他就会以他自己的标准去欣赏音响的贵气了。但整体来说,对音响贵气的一个笼统概念相信是大同小异的。所以这个贴子早期的讨论中各舒己见时,整个过程七彩缤纷的现象,对音响贵气的认识各不相同是毫不奇怪的。反转过来意见口径统一的话,倒是令人诧异了。
TOP
149#

好文章,想打印但不会打。
TOP
150#

800B?——现在有被像300b般炒作吗?什么价位?经典电路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