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星期五的晚上,由于爱人要参加家政学习,我带着2岁半的儿子到听音房玩,小子非要我玩一玩LP,^_^,他只是好奇为何我从来不用“这东西”而已,无意间我跟儿子一块听了一首周启生的“朵藏的眼睛”和一张不知谁唱的“落雨大、水浸街”——由于多时未听lp,而系统已经多方调试了,竟如发现新大陆般!!——
“朵藏的眼睛”让我找回了读书年代深夜听商业一台时“朵藏的眼睛”的感觉,直击心房啊!而口形、乐器、人生感情......竟然远比cd要好听!!
“落雨大、水浸街”?我儿竟然告诉我现在“外面在下雨,开门让小朋友进来”,“这个阿姨(的声音)好像妈妈”,哈哈.......此刻,我更奇怪地感觉到LP的声音竟然比CD更SHUP!而SHUP得来竟然自然得要命——也更HIFI!!——表现在:结象力、线条感、细腻度、空间感都全面胜出啊。
结合harvey老哥的文章,以及易有伍于星期六的播音节目中透露的lp_cd格式,我以为:除了频应更宽以外,很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数码音源在模拟拾信能力极强的情况下,数码化记录的信号,由于jitter的原因、由于光电干扰、光光干扰、数码分割的原因——在播出时竟然夸大、扭曲了许多“弱势信号”,从而在声音上突出了“突核”状态,形成所谓的“数码声”。——对于数码音源,“弱势信号”是他的死敌!!!而老易的lpcd是通过弱势信号的削减来“优化”播出效果??——仍然无法跟模拟信源相比的。
我一直对雨果的cd抱怨:中频密度、响度过大,形成炒耳!但我又对作为音乐人的老易充满信心——矛盾啊!!当我听到节目中老易说:“怎么出来的声音跟我录音时得到的声音不一致?”的时候,我放下了心头大石。是的,声音的密度是不会过的,而中频则是主要的,对此进行充分的重视是应该的,但数码重播时,信号会予以“自然的改编”——就形成炒耳。然后,lp-cd进行不自然的改编(主要针对易于产生光电、数码干扰的“弱势信号”)是有必要的。
拉拉喳喳写来,我的观点是:数码音源除了因为bit数、jitter以外,还存在光电、光光干扰.......的可能~,理论上,要她比美模拟音源?——路子长着呢!!有条件的还是应该做骑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