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音响的“贵气” [复制链接]

查看: 35830|回复: 202
161#

-----在商业伎俩遮掩下,标榜着鱼翅的东西,往往也会有粉丝一般的品质,人们也往往被冠以「翅王」的噱头,令发燒友迷惑而甘心入彀。
    笔者饮汤素来着重汤味浓淡恰好。过淡时心里不禁要想: 「倒不如饮一杯白开水或清茶,因为饮汤的目的,并不纯是为了止渴!」过浓的话,却又觉得把汤里材料的天然风味盖过了,就像「酸辣汤」一样,除掉酸和辣的味道外,所有汤料仅是触觉上的感受,喝罢汗水倒流、全身火热。


「鱼翅羹」还是「粉丝窝」?

虽然鱼翅羹是九大簋中必备的,就像唱盘(LP或 CD)在音响系统中一样;在商业伎俩遮掩下,标榜着鱼翅的东西,往往也会有粉丝一般的品质,人们也往往被冠以「翅王」的噱头,令发燒友迷惑而甘心入彀。
    笔者饮汤素来着重汤味浓淡恰好。过淡时心里不禁要想: 「倒不如饮一杯白开水或清茶,因为饮汤的目的,并不纯是为了止渴!」过浓的话,却又觉得把汤里材料的天然风味盖过了,就像「酸辣汤」一样,除掉酸和辣的味道外,所有汤料仅是触觉上的感受,喝罢汗水倒流、全身火热。
    发烧友们对汤的浓淡各有所好,有人会毫不吝啬地一掷万金,只是豪情所至,意欲一尝「珍馐」的「百味」;亦有人仅是吃着「雪菜火鸭丝粉丝窝」,也会甘之如饴。人们有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鱼翅和粉丝一样,必须煨得好,否则其味不鲜,其肉不爽。笔者亦有同感,假如买回来的是零碎翅碎,像小食肄所兜售的「精心」炮制的 「碗仔翅」,不饮也罢。
音响之道大概也是这样,一头一尾好,就算中间略差,回放出来的声音,再差也差不太多。肯花一点时间和心机,换换线、进进补,高的和低的,会有所改善。因此,笔者建议一些受到经济预算抑制的同好,假如想投资一套较好的系统,重点应该首先着重在唱盘唱头(或 CD唱盘),和扬声器系统上,落锤重一点是不会错的。原因有两个:假如唱盘(包括模拟和数码),连唱片(CD)内的资料都拾取不齐,即使系统其余部分是百万元级,所回放出来的音域都是「有限公司」;再者,就算是讯号多丰富,扬声器力有不逮,或「中饱私囊」,交出来的东西七折八扣,剩下来还有多少?吾不欲听之矣!
首先谈谈唱头,「时尚」的是动圈、线接触的钻石针尖。笔者将「时尚」括上,因为它已经有点明日黄花感慨。白云苍狗,江山代有才人出,时下趋势,模拟唱盘日渐被数码盘取替了。玩模拟唱盘的人被冠上「死硬派」名衔,而实质上亦变为 Esoteric阶级——唯美派(按希腊字源,还含有神秘之意)。
事实上,目前买一枚较好的唱头的价钱,已经可以买一部质素不错的雷射唱机,买者不是「死硬派」还能说是甚么?按照目前唱片制造商发行 LP与 CD的比例分析,市面 LP唱片会愈来愈少(已经有不少唱片商店,转变或正在转变为只售CD了),LP不日的价格,会反过来高于 CD。这是可以预见的,君不见一些怀旧 LP唱片的售价,往往会比新出版唱片还要贵吗?
    从美国近年的消费者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中,尽管雷射唱机有不少产品在争妍斗丽,但模拟唱盘新产品也不是没有,反之,愈来愈高级。唱头、唱臂和唱盘的订价也愈来愈高不可攀,有关的报道和测验报告,堆砌着梦幻般的形容词,神奇、泌奥,仿如仙女散花、落英缤纷,读者被引入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神仙境界而陶醉。巧妙的掩眼法如: Signature、Anniversary、Limited Edition,炼金术、护身符、圣杯、石华、石楠、紫金石……等等稀罕、神秘圣袍、架裟加身,不由不令人肃然起敬,臣服于这种独步秘功之下。有钱人虔诚地,像在神殿上恭请回来一座心目中的「四面佛」,供奉着把守音响系统的最前线,心中想着,从此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或许有人挪揄笔者,说「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其实笔者没有一点儿亵渎「神明」的意思,只是不大赞同纯粹主观的。暧昧词语,而激赏平实的、理性的、更具说服力的客观分析。相信有不少实事求是的发烧同好,宁可理智地选用后者,而不是盲从地去挑选前者(当然经济能力也是抉择因素)。动圈唱头的频率响应范围比较宽阔,瞬态响应灵敏,是有目共睹的,笔者不想再唠叨。这里重点一提的,是针尖的切割形状,它也是人所共知的问题——针尖形状愈接近刻划唱片的刻刀,理所当然地拾取唱片槽内的讯息愈多。笔者认为多花一点钱在针尖上是值得的,并且是非花不可的。因为升级的效果十分显着,是其它方式没法比拟的。聚乙烯、LP唱片槽的螺旋纹,只是记录音乐的时间,而V型槽内的横向波纹,才是记录音乐各种各样乐器和人声的振幅,针尖不好,便漏拾本来在那里的振幅(尤其是高次谐波的所谓泛音和空气感的余韵)。
其实,雷射唱盘的情况,也与模拟唱盘一样,拾音及处理系统也有误差。数码的录音方式与模拟不同的地方,是将时间和振幅两个变数,以双重资料地处理,并以数码形式储存。拾音方面,雷射光速的取样(Sampling)是周期性重复着,代表了测度录音的时间;而量子化(Quantization)则代表了音频波形的振幅,以数码——比特(二进制)形式存取。一个声音的模拟波形(一种正弦波),由一连串的比特流脉冲组成(一排方型波)。因此取样的比率愈高,则模拟波形的重现情况会愈近似。量子化是构成取样比率时间内的比特流的脉冲数目(如16 bit=2的16次方=65536;20bit=2的22次方=1048526),数目愈多,准确性愈高,模拟波形也就愈近似。造就是近年来极品级CD唱盘竞逐的目标,16 bit 32倍取样、 32 bit、45bit的量子化都要很快要面市了。此种情况说明 CD唱盘仍在不断改进中,何况 CD唱盘另一种新体制——1 bit DAC(数码/模拟转换器)面世了。究竟集齐了 CD唱片每个音讯16-bit,然后加以处理这种方式好,还是每接收到1 bit音讯,就立即加以处理好呢?还待历史去证的!
    一般来说,灌录 CD软件,和CD硬件的频率响应范围上限,定在2万赫;而聚乙烯 LP唱片,由于目前录音技术的进步,2万赫以上的高次谐波(泛音),都可以刻入唱片槽里,这就是为甚么一些高级唱头和音响组件,已经将频率响应的上限,扩展到4-5万赫。爱乐者的听觉心理,对谐波的丰满度,往往远比声音的准确度的要求高,这是他们的音色判断准绳。本来人耳的可闻上限不能超越2万赫,而高音乐器的谐波,往往超越 2万赫,人耳听不到,皮肤却能感觉到这种极高音频的存在(事实上在音乐厅里,除了荡漾着乐器的高次谐波之外,还存在一些相同音波相遇时所发出来的「和差」音波,最高的可达10万赫),这就是人们向往的音乐性、空气感和现场感,也是有些人坚持 LP胜于 CD的论据。
香港的爱乐者欣赏音乐的心理,显得有点不平衡。家里有一套音响系统,都会尊称它是「Hi Fi」——能播出音乐的器材便是 HiFi!所以,很多代理「天碟」的商人,委实从中赚了一笔「小财」。人们不管自己的音响是否吃得消,差不多人手各有几张试音唱片——轰大炮的,目的要测试自己系统的循迹能力(即使针压加至两三克在所不计)和所回放的气势(冒着烧毁单元的危险);要听人声真实感,即使是没甚么娱乐性的圣诗,佛教徒也会听一下天主(基督)教的歌曲。在这种发烧热潮的形势下,笔者对着「珍藏」的历史性录音,和那套跟不上时代的音响系统,不能不感到自惭形秽,并且因老是抱着 LP唱盘、感到资源将歇而自危。笔者脑袋里藏着的频率响应感应自动平衡器,平时欣赏音乐时,尽管回放的频率响应不平直、高低音域的延伸不足(旧录资料往往是这样),往往都能起着自动补偿作用;自从参加了一些音响欣赏会,或友侪的邀听场合和音响店的监听室逛逛,自动平衡器工作起来渐渐觉得费力了,并且心理上产生了「内讧」;「为甚么自己要这样吃力不讨好?」,做人有时很矛盾,有多少人
能把心一横地就把旧包袱(旧 LP资料)卸下,全心全意地去面对新挑战?于是「死硬派」便变成「骑墙派」——LP、 CD并用,这种改变可以说已经难能可贵。笔者在 LP资料日益短缺的形势下,不想成为骑墙也不成,否则又会成为保皇党或者是消费惊人的古董收藏家了。
其实欣赏音乐的心理或习惯,在形势所迫,也会「马死落地行」的。管它是鱼翅或粉丝,肚子饿的时候,能充饥的便是好东西。君不见股票市场出现「大闸蟹」之前,以鱼翅漱口的暴发户多的是,「扮蟹」之后,吃起粉丝来不也是津津有味?
目前市场上的器材,除了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置于殿堂里的之外,那一些(包括LP、CD唱盘、唱片、唱臂唱头、扬声器等等)不含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性(瞬态失真、相位失真、互调失真、合并失真、匹配失当、调校不得宜、谐振……)?那一样能真正配得上是极品 Hi Fi(或 SOTA)的?说起来真今人懊恼——心里以为自己吃着的是鱼翅,其实只不过是粉丝吧了。
    模拟的线性录音已有百多年历史,竟会被将时间和振幅切成一片片的 O ,1数码所蚕蚀,时也命也?孰是孰非?笔者心感不值!猜不透较模拟的音讯失落高达十倍的(包括回放时的取样和量子化误差、唱片染尘、激光束镜面积垢等所引起的),泛音不会超过 2万赫的数码录音,时髦的人们把它们看作「鱼翅」,百年老字号的,随伴自己多年、天天享用的竟是「粉丝」。是人们贪图方便、好逸恶劳,还是被科学的新教义所迷惑了?笔者不否认数码是时代的新产物,其本身处理数据资料的迅速和数量是惊人的,本来该是一项达到SOTA音响的好工具,可惜受到诸多商业上协调和抑制,起始订下来的规格过于狭隘,限制了雷射唱盘,而只能「削足就履」地发展!
    遗憾的是笔者节衣缩食所积累下来,准备「进化」为骑墙派的老本,却「杞人忧天」地全部花在抢购趋向「湮没」的 LP唱片上了。看来「墙」相当高,而且迂回曲拆,不易攀上去「骑」。惟有自我解嘲地想:「管它用料是鱼翅还是粉丝,有汤,而且是真材实料的,便是老饕的情趣!」
      ——尤  悠  1989-09

笔者對認為是鱼翅的LP,儘管巳經老耳退化了不少,但仍然情有獨鍾,每次回到香港,总会逛逛相熟的LP存貨店,見到自己還沒有的,雖說巳是心如止水,但還是忍不住要燒一些鈔票!這就是老发燒友的情趣?
TOP
162#

我認為好文章不存在時間性,現在將它貼出,就是覺得它仍有可讀價值.

----迷汤是不是女人才會灌?可是我看到許多男性音雜誌寫手都在文章裡不斷地向讀者灌迷汤,很少說真心話.


迷汤

这种汤水有两种饮用的方法:一种是主动的,出于自愿地饮的;另一种是被动,被人捏着鼻子灌着饮的。不管是主动或被动的,既然饮了进自己的胃脏里,眼睛逐渐便会迷糊、神智也慢慢浑噩……
    
起自原始社会,到今天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世界上各处地方,各个角落,都离不开音乐。收音机广播、电视广播、电影、话剧、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甚至家居生活、政治外交探访、庆祝典礼、红白礼仪……都缺少不了音乐。
    
音乐是经由作曲家的美学灵感,以不同的音阶和节奏,所组织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种感情,或反映实际生活的形态。演奏或演唱,则是音乐家利用乐器(或演唱家的嗓子)以对乐曲的领悟和技术修养,将作曲家的艺术形象,重现在欣赏者跟前。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就是音乐实践的三个环节。
    
像文学家写诗词、小说、散文一样,作曲家也有一套将自搜集到的素材和感想表达的方式,以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响度、音域、各种乐器或人声的音色、和声、调性……去充作音乐语言,写在五线谱上。
    
尽管作曲家在自己的乐谱里写下不少的演奏(唱)术语,但并不是每一位指挥家、乐器演奏家、或演唱家,都能把作曲家的构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由于他们的感情领悟,或表达的方式之间有差异,故演绎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分别。笔者于1955年,在中国东北的长春市,有机会聆听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先生的小提琴演奏(当然秤不离铊地由他的夫人钢琴伴奏),听罢他的《思乡曲》,他应听众的 Encore,竟然拉奏起萨拉沙蒂的《流浪者之歌》来。从此,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的观感,打上了问号。因为他演出的《流浪者之歌》,带着浓厚的《思乡曲》格调。我只能说他是一名演奏自己作品的出色小提琴家。
    
笔者欣赏音乐十分挑剔,听到好的(自己认为)就对它十分忠虔,这首乐曲(或歌)非他的演绎莫属,听其它人演奏(唱)同一乐曲(歌)会产生排斥作用,甚至反感。就拿《流浪者之歌》为例,要听严谨和精确的琴技弓法,当然首推海费兹(Heifetz),要有情调和浪漫色彩,那又要选以演奏伯格尼尼出名的黎茨(Ricci)。要听《My Way》我选法兰.仙纳杜拉,听《The Way We Were》则选巴巴拉.史翠珊……理由是他们能把乐曲的情调表达得恰到好处。我甚至花了不少功夫在寻找着一张由 Doris Day所唱的《Again》,她那种娇滴滴劲儿,在我脑海里系萦了三十年(那位同好能赐与机会,将他的珍藏转录赐让,真是功德无量.筆者按:真的有讀者遠自美国將這錄者寄至雜誌社給我了,万分感激.)。
    
欣赏音乐有时纯粹仅是官能上的享受。笔者看罢《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电影不久,偶然在唱片店 Sound Track拦翻到了一张电影原音唱片,买下来才知道作曲家是 VangeIis。自此,我便成为VangeIis迷,收集了他所有的唱片不下十张之多。由于 Vangelis专精于电子音乐合成乐器( Synthesizer)所以他的唱片能营造出很多的音场和音像,效果充满三维的立体感,令笔者官能上真正感体到立体音乐的真谛,没有环绕声处理,也能感到声音从前方远处及左右而来(当然不可能从后方)。自始對digital的抗拒也減低了.
    
手头上有关 Vangelis的资料很贫乏(奇怪所有他的唱片封底都非常简洁,文字不多),要将自己的感情与他产生共呜,仅能从他的乐章标题,去慢慢体会。要进入欣赏 Vangelis的感性领域,以笔者的经验,首先不要被他的音响效果所迷惑。他的《中国》( China)封套内,附带有一张红色的、比较「详细」的乐章说明,如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李白的诗《月下独酌》,读后再去聆听,便会逐渐进入 VangeIis的艺术境界(当然,以外国人的体会,去描写中国的意境,肤浅是免不了,也缺乏了民族特征,怎会能像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那般豪迈澎湃?)。不用读说明而能理解的,是他的《大地颂》( SoiI Festirities),不难体会雷电交加、风雨飘飘之下,大地的各种各样的生息动态。
    
人们欣赏音乐,初期是受到美丽旋律的迷惑,爱听小品性、华丽优美、婉转幽郁、迥肠荡气的作品,由纯粹官能的享受,逐渐进入感情的意境;随着对感性要求的提高,逐渐觉得小品的格调过于单纯,理性地踏上更复杂的交响性境界,领悟多种乐器的音色混合一起的艺术乐趣。当欣赏音乐,能把官能、感情和理智等感觉做到水乳交融时,欣赏者对音乐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能够深入地、完美地去领略作曲家的艺术结晶了。
    
欣赏音乐还会对自己的音响回放系统要求愈来愈高。首先怀疑自己的唱头,是否能将唱片轨道内,所蕴藏的音乐讯号完完全全地拾取出来;继而感到前置放大器的解释能力不足,或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太小,峰值储备( Headroom)不够;再次又把一切问题埋怨在扬声器上,说它灵敏度低,瞬态频率响应不够迅速,声音频域不够宽阔,结像力不好……于是,烦恼来了:换唱头、接线、前级、后级、扬声器……不胜枚举。结果杯弓蛇影,自寻烦恼,水无宁日。
    
不错,较高品质的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当然会更完整,或者会更符合某些爱乐者的偏爱。但是,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完美的。所谓 State of the Art的极品级,也只不过是接近现实,仅能将记录下来的资料,比较完整地重现;而音讯的来源,何尝是绝对的真实呢?无论模拟或数码的录音,不也是经过电子器材的转化,同样受到录音系统、环境和录音技术的限制。
    
其实,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音响器材的回放效果,或是录音技术所记录资料的精确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因此,音响所引致的烦恼,多半牵涉及个人的偏好、聆听环境的局限、或是聆听者因自己的技术未到家,未能将音响器材的性能充分发挥等等因素罢了。笔者曾身历其境,在不少音响店聆听过不少高级、极品组合的回放,其售价令人咋舌,效果无可否认地较自己那套「老陈皮」组合「高级」(这里把它括上,代表价格方面)很多,但却未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或冲动。原因是理智判断「物非所值」,因为这「多听一点点」、「声音好上一点点」所付出的代价委实太高了。它们就像冶炼铜的导线提纯一样,将导线线芯的铜,提高脱氧的纯净度百分之零点几,身价竟然高上数十倍!
    
同时在同一环境里聆听音乐,因位置的差异,相同品味的聆听者所听到的声音亦迥异。他们所听到的不是在外耳的音场,也不是耳鼓感触到的震荡,而是声音讯息经大脑处理而成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内在的,因个人积累的经验不同,必然带着个人的主观成分。「听感」是玄妙的,别人没法了解,自己也没法用口舌笔墨去确切形容,因此聆听效果的品味追求,可以说是纯个人的事。选购JiFi系统最有效的办法,惟有根据自己的预算,去聆听选择一套最合自己口味的设备。但设备搬回「家里,回放起来的效果,是不是原来的味道,那就谁也不敢作任何保证了。
    
笔者个人的意见认为系统愈高级,聆听音乐的效果当然会愈好,但本末颠倒地追求重播音质或音场的效果,就有点违背欣赏音乐艺术的本意了。百数十元的代价,就能把整队维也纳交响乐团带回家里,喜欢他们甚幺时候为你演奏都可以,还能要求些甚幺呢?何况自己家里聆听室的回放环境,怎样容纳得下整队交响乐团?远远比现场的音乐演奏厅或录音室的实际情况,真的最少也差上十万八千里!
    
所以笔者「知足常乐」地经常主动地饮用迷汤,不容易被别人去灌迷场。要做到这一点的必要条件是理智,对唱片资料的选择要理智,对选购音响组件及辅件时亦要理智,一切事物必须以科学的分析,或借鉴着别人的经验去理解作前提,不要以意气和感情用事。那幺,笔者往往便可节省下不少钱,用作添购更多自己喜爱的音乐资料了。
    尤  悠
TOP
163#

^_^,哈哈,前辈!!您犯了个比较大的错误!!!!!


































您不应把文章发表的日期写出来!!!——当着现在才发的,我看人们还会更感激你呢??!!!^_^
TOP
164#

老哥,你的文章何止是可读??!问题是:1989年就发表了,而到今天,人们读起来还有如“新的研究成果”——之前并没有在玩家中形成普遍共识啊!!原因是什么?不仅是玩家的问题!——而今天,当你不嫌费时重新发话,我相信也你已察觉到:玩家正在耿醒、音响行业振兴的曙光既现了吧?
TOP
165#

----发烧友脑筋灵敏度其它人赶不上,诸多怪招层出无穷,吃些以形补形的食疗补品有助消耗了的脑汁,从前人说猪脑鱼云羹最补脑,现在科学观念更新,认为它含太高胆固醇而不且饮用了!----因此人头猪脑也多了!


猪脑鱼云羹

    中国人崇尚古传秘方,常常吃些以形补形的食疗补品。据云:猪脑鱼云羹最补脑,相信是发烧友的常饮汤水。
    音响科技发展得愈迅速,产品愈丰富,人们的选择机会就愈多,各种各样的引诱力也就愈大。熙来攘往的音响「发烧友」,毫不吝啬地,将宝贵的时间,忙碌在「选择」上:「这部前级竟然要七万多元!」,「那部后级是纯 A类的。」「这部 CD唱盘最好,是 20 bit× 48!」,「那部是1 bit的,据说更上一层楼!」「这对喇叭线标价唬人,买金来造的都可以了?」
「那张唱片是天书介绍的「天碟」……「选择」,逛 HiFi精品店,蜕变成为发烧友某种程度的自由象征,望梅止渴地得到内分泌的平衡,因而乐此不疲。
    「选择」应该说是相对的、主观的,并且受客观环境影响的。今天你认为对,明天的要求高了,或看到更好的,你就会改变初衷;同时,从你的角度认为是正确的选择,旁边的人不一定认为你选对了。各人品味不同,爱好不同,经济条件和聆听环境不同……抉择每每也不同。
    这里特别要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力,因为商业社会中,到处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招徕伎俩(当然也包括杂志的某些评论文章和测试报告),那些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每每令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在「发烧病」发得迷惘状态下,很易被灌迷汤,做出迷糊的抉择。
日本人在多年前,曾经盛传「味之素」由麸氨酸构成,是脑袋滋补必需品,于是每日必服。而在美国,数年前传出一种称作可以致癌的「中国药病」,原因是中国菜料理时,大量使用味精。谁是谁非?
其实,化学调味品的合成方法有二;古方是从增殖霉菌中提取麸氨酸苏打发酵而得;新方则从石油提炼废物折离出味道近似产品,成本轻、产量大,取代了古方。笔者举例这些事例,目的在说明「味之素」的吸引力,而且市面上可以喝得到的「汤水上,多数用料不足而需借助味之素,饮罢会觉得喉干和心胸烦躁,需要以水解渴喝。一而再地大量喝水,才能润泽身心的干涸,才能抑制脑下垂体的指令,恢复内分泌的平衡。
    从医学观点看,大脑高度「发烧」,重则脑筋被烧坏,人会变得痴呆;轻则神经错乱,构成环回路,整天沉迷在「发烧」状态,脑子里想的、行为中所做的,除了有关「发烧」的事,还是为了更「发烧」的事。这种情况令到 Hi、Mid、Low的发烧友们,按「发烧」中毒的程度(或神经环回路的短路简捷状态)不同,产生「崇物狂」、「海市区楼」、纯「科
学观点」及纯「音乐观点」……等诸如此类的流派。总括来说:可以归纳为听音响、听音乐和两者都听的三个派系,而且都说自己的头脑十分清醒、抉择十分精明,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物有所值,用在最恰当之处。
「崇物狂」派是少数派,不是普罗大众能高攀得上。因为他们「豪气」非凡,口袋里有的是铜钿,隔几天可以换一套组件,而面不改容,动辄开出支票是五六位数字,试问能有多少派众?笔者自问不敢攀龙附凤,也设法晓悟他们的心态,仅能投以仰慕的目光,向往去听听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当然,也会有一些「崇物二手狂」,经常注意着他们的偶像,把那些换掉的「宝贝」,位落何方?好去接手。他们虽然没有前者的那么「豪气」,但也是花得起钱的识货之人。他们的玩HiFi哲学是:「要识玩,而且还要玩得精!」他们认为别人花大本钱为自己Run-in好部机,自己花六七成的钱,便可以买来自己向往的组件,并且处于最佳状态之中,不亦乐乎?他们自谑为「食脑之人」。
    「海市蜃楼」派的派众相当广,可以说是唯美派,音响要回放得美,录音也要拾录得美。「发烧」起来时脑筋活像「万花筒」,挖空心思地对音响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即使最微细
的地方,都会抱着「大胆怀疑、实事求是」的态度,竭力不懈地去揪扭出音响系统的点滴音质改善。派众对电学、电子学、物理学,甚至机械学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为了自己心目中的仙境,披荆斩棘、废寝忘餐,乐而不疲。为此,「海市蜃楼」派每每屋创新招、怪招,招式往往不见经博、神奇莫测,只可说是信者得救,科学理论也没法做出合理解释。这种苦心钻研、毅力可嘉的精神,今笔者肃然起敬,自愧不如。更令笔者钦佩的,是他们都有一对非常敏锐的耳总。普通人体耳内的声音感应发细胞只得三千的「烦恼丝」,敏感度或者仅能听到10-120 dB的声音,他们却能听到由0-140 dB,并且能准确、保真、敏捷地将声音震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电
化能(生物电),传输至大脑中枢,做出十分中肯的监证。「金耳朵」的功能,较诸一部附设有幅度检定器、均衡网络换能器,带通滤波器的频谱分析仪等等,还要精确灵敏,难怪他们对音响器材、录音资料的要求道么严格,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科学观点」派的信徒比较理智和专业化,相信的只是科学理论、精密仪器的测试报告,倡议客观分析,凡事必须以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持……。「科学观点」派的先驱者,是
HiFi发烧界的中流砥柱,评论界的权威,信徒广众,甚至其它派系信徒,也要正襟危坐恭聆教益。笔者感到惋惜的,就是处身于商业社会里,尽管文章多好,假如不渲染上商业色
彩,很难刊登出来(纯学术性、艺术性刊物除外)。因此,他们的论调,有唆使教徒走向极端之嫌,到头来信徒都成为Hi- End阶级,将自己关在 SOTA象牙塔子里陶醉。
    纯「音乐观点」派看来比较单纯,他们醉心的是艺术,失真、噪音、瞬态、动态、频宽、相位偏移……对他们来说没多大意义,因为他们的音乐资料珍藏里,有很多陈年录音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更多。笔者认为这些派众的信念不会很坚定,一旦被灌「迷杨」,很容易便过渡成为「骑墙派」——既要听音乐,也要听音响。事实上,假如能有一套音响系统,可以将自己所珍藏的资料,拾取得更全面,播放得更精确、更纤细、透明、玲珑,更接近现场实况,试问谁会抗拒得了那种引诱?再者,这派信徒的宝耳,随着久经训练和音乐造诣的提高,聆听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他们对乐器音色和音域的识别能力很强,而乐器的泛音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欣赏品味。因此,产生要将自己系统升级的愿望和行动,是很自然的事情。
旧的不去,新的不会来,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笔者过去不折不扣地是纯音乐的欣赏者,后来变成既听音乐,也要音响系统回放得更符合自己口味;由于自己略懂电学常识,因而将自己系统升级时,也能具有科学观点;可是笔者常常爱读音响杂志,因而也受到感染,偶尔也依样画葫芦,学些招式去追求「海市蜃楼」的景象。笔者是一个标准的矛盾结合体,却自圆其说地想:「既然条件许可,自己又能办得到,为甚么要虐待自己,而不去领略个中真谛?」其实,玩音响和欣赏音乐是一回事。没有好的音响器材,怎能将好的音乐资料原汁原味地回放?没有好的回放,怎能深入地去领略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唱)家的艺术精髓所在?
唉!发烧的病征真不少,笔者身上显露的差不多都有了,所欠的仅是「崇物狂」(其实欠的只是行动,思想上早就存在了,脑子在想甚幺时候才会中「六合彩」,好让自己也可以搬一套 SOTA( State of the Art)级系统回家,去认真听听个中妙韵)。时代的演变,给发烧友带来不少烦恼;科技的日新月异,亦令到发烧友增加了不少的选择机会。这些都是绞脑汁、伤脑筋的事,每天烧毁不少脑细胞,而脑细胞死亡后,不像人体其它细胞般可以补充,必须加以保护和滋养。医学证实,人若集中精神专心于脑力劳动两小时,便会精疲力竭,必须作适当休息;而探呼吸、静坐、默静等能摒除杂念,输往大脑的氧气会增加,恢复疲惫。或许造就是发烧病患者养生之道,因为在高度 「发烧」、脑部大量缺氧的时候,同时会有悠扬的音乐可以聆听,神经得到适切的松弛,氧的燃烧因而也缓化。笔者这时还会饮上几口清茶,因为碱性饮料可以中和因肉食所形成的酸性血,功能平衡内分泌,使头脑保持清
醒。
    社会物质愈文明,竞争愈激烈,宣传的伎俩也就愈多样化,言过其实的报道屡见不鲜,怎样才算是适切的抉择,委实颇费思量。味之素的过滤,非要略具科学头脑,恐怕不易办得到。因此,做出抉择之前,略花脑筋去稍作分析,或多些汲取别人的经验,不失为少犯错误的方法。
    其实现实社会里,没有甚么是绝对的,应该一切都是相对的。今天说20 bit CD唱盘已经很接近模拟唱盘的效果,明天或会说 1 bit已经把它压倒。假如因此就踌躇不前,要等待
最好的,就会错过目前该可以享受到的。笔者所说的「适切抉择」,却是语重心长——「适切」就是适合和切实符合自己条件的意思,它包括了适合自己的要求和经济条件,那才切合实际。好高骛远每每是人之通病,但世事很难一蹴而就、平步青云。
    修心养性本来就是爱乐者该有的美德之一,假如被斤斤计较的 「要听多一点」、或「要听得更好一点」,而今到自己惶惶不可终日,那么就违反了爱乐的本意了。笔者并不反对要「多一点」和「好一点」,但「发烧」必须不要忘记适切的冷却,而且还要用适切的冷却剂,否则即使是多好的引擎(脑筋),也会过热而被卡死,烦恼会接踵而至,水无宁日。
    ——尤  悠  1989-06


笔者按:现在逛HiFi net 很方便快捷,更可以与同好讨论, 因此人头猪脑就会少了!
TOP
166#

"现在逛HiFi net 很方便快捷,更可以与同好讨论, 因此人头猪脑就会少了!"——我想象:以前玩hifi曾经显得很高深、曾经显得很矜贵、曾经也很流行,“曲高”就自然“和寡”、“矜贵”就自然“物希”、“流行”也就“随俗”,由于net的大众化,作为循同道者的手段,的确为发烧友提供了一个客观、冷静、观摩、交流、学习乃至满足好奇心的环境的了。
TOP
167#

这个问题在很多论坛看到过了,也回答过N次了,呵呵, 在这里也发一次
所谓音响的贵气,即使好的音响很贵,气死我们这些穷人!~简称贵气!
TOP
168#

------这个问题在很多论坛看到过了,也回答过N次了,呵呵, 在这里也发一次
所谓音响的贵气,即使好的音响很贵,气死我们这些穷人!~简称贵气!

我也回答过N次了,请注意这里谈的是便宜的方法,令你现行的系统能回放出贵气.
TOP
169#

好奇的看一次这帖子的统计数字,观帖总人数达八千多人,说明发烧友多半在寻觅贵气,可惜不求甚解地在寻觅,见到鹿也不晓得脱角!
TOP
170#


所以能站到金字塔尖的只是少数人,共勉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