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级旗舰
「所谓的贵气也能在现场演奏里听到的,不过那对环境,乐器质量,演奏水平乃至温度气压都有关.模拟采样之声带给人的核心魅力,就在于那触手可及般的真实质感,反而数字录音中能给人贵气的不多.SACD的发展思路是对的,但显然处理算法和流程需改进,其中低通滤波器的衰减频率和衰减斜率的确定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这翻话很有深度!我常听别人说「现场一样!」的称为音响的贵气真是令我生气,试问北京天桥的现场演奏的声音效果,怎能够与录音现场的声音效果比较?所用的廉价乐器怎能够与科罗娜君所说的乐器去比?环境、乐器质量,演奏水平…等等因素影响很大,听现场音乐演奏,都未必能够聆听到贵气,假如演奏未经电子设备放大的话,仅可以说能够聆听到乐器或演唱者的真实声音吧了。我在1955年聆听到马思聪先生的夫妇檔小提琴演奏会,当时马思聪先生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他琴演他撰写的「思乡曲」时是无懈可击的,但Encore时他却来一首难度极高的Zigeunerweisen(流浪者之歌),节奏音符方面相信不会有错漏,但整个演奏充斥着的是思乡曲般的调调,怎能够是这样的?我认为这个演出十分失败!最近我下载回来一片余乐夫<双弦的感觉>,是以金属钢琴弦为外弦的高胡(粤胡——高音二胡,钢琴弦的音色较原来的丝弦二胡更清亮,并将音域提高了最少一个Octave) 演奏流浪者之歌。聆听后叹为观止,完全脱离了二胡的演奏框框,没有那种习惯了的拖弦尾音调调,音色也非常接近小提琴,仅缺少了那些琴腔的共鸣…这的确是难度极高的演奏,我认为余乐夫在高胡拉奏技术是非常成功的,至于感情掌握方面就很难与Ruggiero Ricci校量了,技术方面却与Hiefetz另竖一格(这个与一代琴圣去比较恐怕余乐夫自己听起来也会感到惶恐) 。
现实里声音的贵气是这样的罕有,试问有多少人有机会亲耳聆听到Stradivari或Guarneri小提琴真正的声音?这种机会确实是可遇而不可求。退而求之唯有从音响回放中寻了,而音响没有办法能够100%的HiFi,音响的贵气仅是一种稍存缺憾的声音的贵气。
SACD?我拥有一部外国很流行的SACD DVD共享的Sony 9000ES,我将SACD以它演释,回放出来的声音竟然还赶不上我的Wadia 2000 16/44.1K Hz!从此,我不再买第二张SACD这言过其实的高价货品,国外有许多与我的观点相同的论坛可作参考,甚至有人说其从来就未生存过,何来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