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性似乎跟两端延伸没有什么关系 [复制链接]

查看: 25921|回复: 71
31#

原帖由 相位传真 于 2015-5-7 21:08:00 发表
原帖由 白了头一夜间 于 2015-5-7 18:38:00 发表
毕竟不是听收音机,高保真音响如果没有两端的延展性何来起伏感,没有起伏感又何来音乐性?

起伏感还真不是两端延伸好给你的,是高烧们常常......


频宽都不够,哪里来的微动态,呵呵!
东拉西扯没意思,老关那一套"小音量美学〃不是人人学的来的。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32#

原帖由 相位传真 于 2015-5-7 20:54:00 发表

新的观点很少人懂自然会被围攻,这个很正常。
有比如
音响线的频响失真是最小的,甚至可以说频响在线上是不失真的。
但是听感差异巨大,给人的听感有的高频暗,有的低频弱
这是人耳的遮掩效应,是难以测量的时间失真  


音响线材又扯上人耳掩蔽效应?
这个新观点我真的不懂,哈哈
那就让不懂的人来围攻去,似懂非懂的都来听博士后讲解了。
最后编辑缘份 最后编辑于 2015-05-07 21:25:54
TOP
33#

看来论坛不是人气不旺,而是缺少一些有争议的话题.
电子邮件:kevin_jfy@163.com  电话:13381702856
淘宝:http://shop62641602.taobao.com/
TOP
34#

起伏感还真不是两端延伸好给你的,只有微动态 好的放大器给你的
TOP
35#

原帖由 相位传真 于 2015-5-7 20:54:00 发表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5-5-7 19:52:00 发表
老刘!别刻意给自己创造一些借口……这个势头不太好!
实诚做产品,合理做生意,别搞偏了!

新的观点很少人懂自然会被围攻,这个很正常。
有比如
音响线的频响失真是最小的,甚至可以说频响在线上是不失真的。
但是听感差异巨大,给人的听感有的高频暗,有的低频弱
这是人耳的遮掩效应,是
看来你对线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
TOP
36#

楼上的,想对别人指手划脚,首先你得有资格.
最后编辑相位传真 最后编辑于 2015-05-08 07:52:51
电子邮件:kevin_jfy@163.com  电话:13381702856
淘宝:http://shop62641602.taobao.com/
TOP
37#

两端延伸,我理解就是锦上添花
TOP
38#

原帖由 matthew-ou 于 2015-5-8 9:36:00 发表
两端延伸,我理解就是锦上添花
对,两端延伸解决不了声音的基本问题,也仅仅是锦上添花作用。
再举个例子:
丹拿的高音有人研究过,在17Hz已开始下降,很多球顶高音,尖鼻子高音,带式高音延伸都比丹拿好,
但听感上,都不如丹拿高音,
个人认为只有一点原因:丹拿高音在其有效频段,时间失真极低!阻尼好,没有多余振动,背腔吸音设计巧,反射造成的叠加失真极大降低,这些都降低了时间失真。
最后编辑相位传真 最后编辑于 2015-05-08 10:07:43
电子邮件:kevin_jfy@163.com  电话:13381702856
淘宝:http://shop62641602.taobao.com/
TOP
39#

我个人认为,瞬态应该属于系统音乐表现力的范畴,音乐表现力类似于女性的气质,频宽类似于女性的三围和身高,有人喜欢气质型的,有人更看重三围和身高,有身材又气质好的当然是极品美女了。我等草根,没有能力消费极品,只能有所侧重,片面强调哪一方面甚至把两者对立都是有失偏颇的。在一定的预算下,两者就是翘翘板的两端,有同意这一观点的大侠吗?
TOP
40#

起伏感和频宽是两个概念我表示同意,音乐表现力好的器材成功的地方往往在于:有效的工作频段内尽可能的传达出演唱和演奏者的意图及情感。同时我认为音乐的跌宕起伏、婉转低回需要的是器材的细节表现力,更高的频宽当然有助于提高表现力,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