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42243244245246247248249» / 3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老版、古典、流行。每日新增! [复制链接]

查看: 1348941|回复: 3370
2451#

2022.11.09
今日唱片
EMI 布鲁克纳-第3交响曲/切利比达克 CELIBIDACHE/UDEN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79704655/[/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13738390[/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446899[/url]
[url]https://m.tb.cn/h.U5mXza1?tk=J5pYdYOTW1l[/url]

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切利比达克&慕尼黑爱乐)。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通常被称为“瓦格纳”交响曲,最早的版本(1873年版)中对瓦格纳音乐的大量引用,有些至今仍保留在1890年发表的乐谱上。有两个独特的音乐构思出现在作品中,第一个是慢板的慢速舞曲主题,是布鲁克纳为母亲特别创作的挽歌。两个主题涉及布鲁克纳对于生命中对立因素的看法。
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20世纪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指挥大师之一,生前因个性桀骜不驯以及对于录音极其吝啬而饱受争议,身后却声名鹊起、自成一派并受到广大乐迷的追捧。切利年少成名,32岁即接替因政治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指挥台的指挥巨擘富特文格勒临时担任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一职,后辗转出任瑞典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65-1971)、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1-1977)等职务,1973到1987年还担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79年起,切利担任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直至去世。
切利的布鲁克纳似乎总是以充满形而上学意味的戏剧性升华为起始和依归,他对乐队声音的调控艺术,结合对作品本身的糅合重组,成为在他指挥下乐团自觉产生音乐的本体现象。他的每一场音乐会,都像是一场对艺术本身朝圣的仪式。也正因此,在布鲁克纳这类充满信仰气息的作品上,切利的演绎尤其能够远远超越同行,或有令人醍醐灌顶的启迪,或有令人逐渐开悟的禅味,或有虔诚至极的感动,音乐恰如其分地像始自原初一样的自然流淌,而听者亦能各有所得,现场音乐会能形成一个知觉的场域,实现切利比达克所说的声音现象学。 聆听切利在慕尼黑爱乐大厅的现场录音,观众席往往安静得让人难以置信,似乎冥冥之中正有一种异样的神光莅临,随着乐声弥漫在空气中。
切利比达奇的指挥艺术历一生磨炼,到了晚年俨然是出神入化了。他有一句名言:“音乐不是美,美只是通向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一个“真”字注定了切利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也是一个“真”字让切利晚年得以升华,达到了自己比较理想的境界。(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52#

2022.11.10
今日唱片
CBS 柴可夫斯基-第6交响曲/马泽尔 日3800元凸字内圈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82784121/[/url]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82806980/[/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19022138[/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18140033[/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467928[/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101027[/url]
[url]https://m.tb.cn/h.U6mb6MS?tk=TiladYF6Q6V[/url]

洛林·马泽尔(1930年3月6日-2014年7月13日),法裔美籍指挥家,人称“指挥神童”,也是现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指挥大师之一。曾任克利夫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2-1982),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1982-1984),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88-1996),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1993-2002)以及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02-2009)。从2012年起出任“百年老店”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总监。马泽尔为中国广大乐迷所知主要是由于其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14年7月14日,84岁的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在美国弗吉尼亚因肺炎并发症去世,享年84岁  。
马泽尔的指挥不仅激情四射,而且也具有深刻的哲理,因此他是世界乐坛上最为看好的一位指挥家。马泽尔认为:指挥棒的技巧必须来自于音乐而不是附加在音乐之上的东西。
在当代指挥家中,马泽尔堪称音乐鬼才,在过去30多年指挥生涯中,他指挥100多个乐团演出超过4000场次的歌剧及音乐会,所指挥录制的唱片获奖更是无数。据说他有对生谱一读就能熟记的能力,甚至能背谱指挥整部歌剧。他的指挥动作直接干脆,音乐处理上经常奇峰突起,有极为强烈的对比,曲目之广泛令人惊叹。除指挥之外,他还是位作曲家、小提琴家、电视总监、艺术家、音乐行政管理官员、作家,多才多艺,德高望重。

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生前演出过的音乐作品。在作者指挥首演9天后,作者过世。全曲共分为4个乐章。
本曲于1893年8月12日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标题Патетическая(Patetičeskaja)的俄语意思为“激情”、“情感”,而并非大家所认为的“激起怜悯”,这个词反映了一小点激发的痛苦。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将该作品命名为“标题”,然而,现时出版的乐谱,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语的翻译名字:Pathétique,翻译出来便成了“悲怆”。
本作品于1893年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首演,作者亲自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的轰动。然而自此9天之后,作者不幸与世长辞,本作品成为作者的绝笔之作。
作者向他深爱的外甥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妹妹亚历山德拉·萨莎的二儿子不是侄子是外甥)解释过该作品的标题。当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问作者这部交响曲是否有标题的时候,作者承认了自己隐藏标题的事实。
这个标题被Taruskin称为“绝命书交响曲”,这种说法在作者去世不久后该作品第二次演出时被人们所坚信。听众们努力地试图从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当然,他们实现了。例如在第一乐章中被引用自俄罗斯东正教安魂曲中的简短乐句,第四乐章非寻常性使用的柔版以及刚开始紧张的和弦和结束时的死亡之光。并且在1893年9月至10月期间,当大公爵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委托作者写作安魂曲的时候,作者以“不能写两首安魂曲”为由,拒绝了这项工作。安魂曲就是指本曲(第四乐章的缘故),他当时已经完成本曲。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这首交响曲献给了作者深爱的外甥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
“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全部交响曲创作了历史上,也是一部特点鲜明的杰作。(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53#

2022.11.11
今日唱片
DG 马勒–第一交响曲/伯恩斯坦 BERNSTEIN/MAHLER 法PMDC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85637947/[/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24027930[/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486658[/url]
[url]https://m.tb.cn/h.UgSK7U3?tk=C6Wpd1UShas[/url]

《D大调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1889年由马勒本人亲自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首演,不过在当时反响不佳,而现在已经成为马勒深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显然,作曲家本人的自信也并不是毫无依据,属于他的**早已到来,这是他的开山之作也是成熟之作。第一号交响曲,对于每一个作曲家而言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而彼时才20几岁的马勒就已经在第一部交响曲中拔得头筹,此曲无论在人文还是技法上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巴赫的对位逻辑、贝九的崇高精神、布鲁克纳连绵不绝的雾状的气氛音响、瓦格纳充满戏剧性和游移不定的动态感......隐喻其中,所有的技法都在为展现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音画般意象而服务。《D大调第一交响曲》作为马勒的早期作品,虽然它也显示出作曲家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死亡的思考,但它并没有展现出像其后期作品中的那种矛盾、挣扎和悲观厌世的情怀,主要还是以描写大自然风光为主,饱含了人同大自然交融一体的感情。

长久以来,伯恩斯坦指挥演绎的马勒交响曲作品长期备受推崇,他在上世纪80年代于DG灌录的马勒交响曲全集录音,影响极其深远,在日本唱片艺术名曲300首评选中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令一众如索尔蒂、阿巴多、库贝利克、瓦尔特、海汀克等马勒交响曲代言人都无法在整体上与之匹敌。
在伯恩斯坦麾下的“巨人”交响曲,是极具个性化的一次诠释,尽管有音乐评论家认为他没有很严谨地遵循马勒的管弦语法,但也同样被他在作品注入的热情与活力所感染,他展现出了作品应有的听感与情绪,又在此之上充分发挥出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担纲本辑演奏的是享誉世界的“百年老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该乐团以“天鹅绒之音”的弦乐、“金色之声”的铜管乐、“极具特色”的木管乐音质和享有盛誉的打击乐备受乐迷及评论家的称赞,成为荷兰古典乐领域的招牌。(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54#

2022.11.12
今日唱片
PHILIPS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约翰•威廉姆斯 西德银圈PDO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87884734/[/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28384228[/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501699[/url]
[url]https://m.tb.cn/h.UTkFXJg?tk=YmGkd1NbHhA[/url]

行星组曲《The Planets》由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谱写。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八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乐队编制也异常庞 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正是由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行星》组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霍尔斯特在1920年公演时曾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火星——战争之神》: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暗示出军队在行进,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第二乐章《金星——和平之神》: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乐章显得格外宁静安谧。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评论家认为,长笛和法国号的延音表达蝉鸣,竖琴表现溪水,种琴和钢片琴表现清泉,小提琴表现情歌。
  第三乐章《水星——飞行使者》:传说中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谐谑曲。第一主题轻捷而又俏皮,表现信使忙碌地走家串户,为人类带来福音;第二主题带民歌风格,表现人类欢迎信使的情景。
  第四乐章《木星——欢乐使者》: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气势浩荡,欢乐的情绪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这一乐章经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受人喜爱的通俗音乐作品。它又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主题为C大调,快板,2/4拍,喜悦的情绪十分明显;第二主题充满生机,热情洋溢,富有气势;第三主题转为3/4拍,象一首民间舞曲,气氛热烈。第二部分由原来的快板转为行板,为一首雄壮的“欢乐颂歌”,类似东方五音音阶的旋律,亲切感人,朴实生动,又不乏庄严与伟岸。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反复。
  第五乐章《土星——老年使者》:是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开始,象征老年人蹒跚、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它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更有着“理想的实现”的慰藉。这里,有葬礼的节奏,晚祷的钟声,对人生的思考,也有美好的回顾。
  第六乐章《天王星——魔术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起到了扑朔迷离的效果。
  第七乐章《海王星——神秘主义者》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的大量运用,渲染出迷茫的神奇景象。这一乐章使用用了合唱来增加效果。总谱上注明:“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一些评论者认为,《行星》组曲,反映了霍尔斯特在科学进步一发展的**,表达在众行星间的宇宙漫游,而不再拘泥于关于行星的古代传说,不再是宗教崇拜,认为这部作品是科幻音乐的开端,并影响了后来的《星球大战》、《异形》等电影配乐。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是美国历史上名气最大、获奖最多、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作曲家之一。提起他,就很容易让人想到约翰·菲利普·苏萨、阿伦·科波兰或是列昂纳多·伯恩斯坦,因为他再次诠释了美国作曲家**的内涵。迄今为止,约翰·威廉姆斯先后45次获奥斯卡提名,捧回5座奥斯卡奖杯,20余次黄金及白金唱片奖,2次艾美奖,4次金球奖,20次格莱美奖,6次土星奖,7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等,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受人尊重的作曲家之一。

威廉姆斯先后出任过无数国家及世界级管弦乐队的指挥,其中最着名的是1980到1993年期间,担任波士顿通俗交响乐团第19任指挥,率领乐团在美国和日本等地举办过3场大规模的通俗音乐巡演。目前,威廉姆斯担任该交响乐团的名誉指挥。他还为1984、1988和1996年的夏季奥运会、2002年的冬季奥运会谱写过主题曲。(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55#

2022.11.13
今日唱片
VOX 吉特里斯的小提琴艺术 /Ivry Gitlis 2CD 美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91383638/[/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32917575[/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523349[/url]
[url]https://m.tb.cn/h.UTIptLG?tk=oqEqd1GgNaZ[/url]

伊夫利·吉特里斯(Ivry Gitlis,1922年8月25日-2020年12月24日),以色列小提琴家。10岁去巴黎音乐学院从步彻列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困居英国,战后在英国各地演奏赢得声誉。1951年参加在巴黎举行的“蒂博国际小提琴竞赛会”荣获首奖,以后经常在巴黎演出,并先后将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贝尔格、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录了唱片。Gitlis一向以其幽默博得不少Fans,市面上他的录音不多,每张都被Fans视为珍宝。
2020年12月24日,伊夫利·吉特里斯去世,享年98岁。
CD专辑包括其经典录音-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西贝柳斯、布鲁赫、巴托克小提琴协奏曲,可领略大师的艺术风范。(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56#

2022.11.14
今日唱片
TELDEC 莫扎特 – 第十小夜曲“大帕蒂塔”KV361/哈农库特 3300元天龙虚字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93470962/[/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37535417[/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540993[/url]
[url]https://m.tb.cn/h.UTBegEG?tk=gjbJdca7ptW[/url]

在莫扎特所有专门为管乐器创作的小夜曲中,《降B大调第10号小夜曲》“大帕蒂塔”最为著名。这部作品由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巴塞特单簧管、两支低音管、四把圆号外加一把低音大提琴共十三件乐器演奏,因此也被称作 “为十三件管乐器而创作的小夜曲”。
1781年,莫扎特搬到维也纳时,当地正在流行一种叫做Harmoni的管弦乐合奏。这种音乐会根据场合增减乐器的编制,不过,一般都以双簧管、竖笛、法国号与低音管各两支的八重奏为主。
1782年,当时的皇帝约瑟夫二世在宫廷里设立了八重奏管乐团,带动贵族们纷纷开始效仿成立自己的乐团,让管乐合奏乐大为流行。这一时期,用来演奏的音乐除了创作作品,还有从歌剧或舞剧节选出来重新编曲的作品。当时,作曲家们几乎都写过这种类型的音乐,莫扎特也不例外,而他所写的管乐作品中,规模最大,也最被人熟知的就是《降B大调第10号小夜曲》。这首作品在基本编制的八重奏上,另外加入两支巴松管、两支法国号以及一把低音提琴,组成13人合奏。整首乐曲共7个乐章,中间还融入两个小步舞曲乐章。
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充满谐剧色彩,妙趣横生;
第二乐章的小步舞曲体现出作曲家无比高超的对比手法;
第三乐章的柔板被誉为莫扎特所有管乐作品中最优美的段落;
第四乐章的小步舞曲营造出朴实、自然、安详的乡村气氛;
第五乐章的浪漫曲充满深情而单纯的格调;
第六乐章来源于莫扎特之前创作的一首长笛四重奏,改写后用在这里可谓恰到好处;
第七乐章带有鲜明的军队进行曲意味,其中欢快的气息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
这首《降B大调第10号小夜曲》结构庞大,所幸,有了莫扎特快慢交替的乐曲安排,才不致于让听众感到疲惫。因此,这首乐曲也成为许多音乐会上的常备音乐,一直回荡在听众耳边,让人难以忘怀。(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57#

2022.11.15
今日唱片
稀绝珍藏 电影原声 迪士尼幻想曲 FANTASIA / 斯托科夫斯基 2CD 日凸字SMJ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97030604/[/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44115522[/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560634[/url]
[url]https://m.tb.cn/h.Uhz2b8r?tk=VJ4tdceKnuI[/url]

曲目:
Disk.1
1. 巴赫:《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
2.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
3. 保罗-杜卡:《魔法师的学徒》
4.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Disk.2
1.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2. 庞契埃利:《时辰之舞》
3.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
4. 舒伯特:《圣母颂》

《幻想曲》是迪斯尼最具艺术性的一部作品,也是迪斯尼到目前为止重映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动画片,它还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立体声电影,当年,沃特.迪斯尼对这部影片的宣传重点就是标榜它是一部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作品。
  从对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角度上来看,动画片《幻想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巨大的,但世界音乐界和欧洲电影评论界却站在维护古典音乐内涵的神圣与纯洁的立场上,批评《幻想曲》图解音乐、简化古典音乐的内涵,是“大逆不道”的。
  米老鼠被淹过膝盖的大水惊醒,他发现,扫帚人仍然永无休止地往早已灌满的水缸里倒着水,整个屋子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不知道解咒的咒语,情急之下,抓起斧头往扫把身上一阵猛砍。在一声和弦后,全曲顿失力量,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没多久,所有的小碎屑都渐渐苏醒过来,扫帚居然分身了,变成了一个个小扫帚,全都更奋力地打起水来。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水越积越多,米老鼠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乱极了。
  在米老鼠的出色表演下,《魔法师的弟子》成为《幻想曲》中最讨人喜爱的篇章,米老鼠那身穿红袍子的小魔法师的造型更是成为60多年来迪斯尼最着名的代表性标记之一。
  1940年,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和制片人迪斯尼由于他们在《幻想曲》音乐创意与制作方面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录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绩分别荣获了奥斯卡特别荣誉奖;1998年,《幻想曲》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0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00年,迪斯尼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幻想曲2000",用更加精彩的动画和音乐使人们快乐地跨入新千年,而延续并珍藏保留下来的,仍然是米老鼠扮演的这个滑稽可爱的小小魔法师。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与其他的众多魔法师相比,米老鼠这个小小魔法师的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单薄,米老鼠就象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小孩子,他的全部使命就是令人们开心,使观众发笑。然而,正是这个顽皮淘气、不自量力,粗心急躁、蹩脚惹祸、满脸稚气的小小魔法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自己那虽不完美却纯真可爱的独特性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给人们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快乐。
  《幻想曲》首映于1940年,不仅开创先河地将立体声效运用于电影之中,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同时也将动画和音乐的故事性完美结合。 全片共有八个章节,选用了八段古典音乐,其中包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由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的古典乐章和生动有趣的动画画面相得益彰。这部电影因杰出的音乐表现和和录音技术荣膺两项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Academy Honorary Award)。妙趣横生的故事、深刻隽永的寓意,跨越了时空和语言,这也使得片中身着红袍、头顶蓝色魔法帽的“魔法师学徒 ”成为米奇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之一。影片中某些部分还用了斯托科夫斯基和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奏实际画面。本套CD唱片为电影原声重制版,原汁原味,而非重录版。(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58#

2022.11.16
今日唱片
REPRISE 埃里克·克莱普顿-老友/ ERIC CLAPTON-REPTILE 德HDCD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399549731/[/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49442644[/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575582[/url]
[url]https://m.tb.cn/h.Uhdsfyz?tk=mUAZdc7lJ9O[/url]

曲目:  
  01 Reptile
  02 Got You On My Mind
  03 Travelin Light
  04 Believe In Life
  05 Come Back Baby
  06 Broken Down
  07 Find Myself
  08 I Aint Gonna Stand For It
  09 I Want A Little Girl
  10 Second Nature
  11 Dont Let Me Be Lonely Tonight
  12 Modern Girl
  13 Superman Inside
  14 Son&Sylvia
在西洋摇滚乐坛素有“吉他之神”美称的艾瑞克.克莱普顿虽然很轻易地让人联想到他拥有出神入化的吉他弹奏技巧,但相信广大的乐迷也都同意,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高度的评价与推崇,实与蕴藏在歌曲之中真挚丰富的情感有相当程度的关连。  
  这张2001年最新专辑《Reptile》,在精神上延续了Tears In Heaven那种与至亲天人永隔的悲痛与思念(对他人生有重大影响的舅舅于专辑录制中途病逝),音乐内容上则尝试在蓝调的创作基础上,延展出更多样的音乐体裁,完整地带领乐迷经历一场兼具喜怒哀乐的音乐旅程。  
  极富冲击力,如风如雨、如泣如诉。一经推出,首周便空降美国专辑榜Top5,欧洲榜亚军。(网摘,感谢原作者)

101 经典名盘 REPRISE ERIC CLAPTON - REPTILE2.jpg (, 下载次数:0)

(2022/11/16 9:22:03 上传)

101 经典名盘 REPRISE ERIC CLAPTON - REPTILE2.jpg

101 经典名盘 REPRISE ERIC CLAPTON - REPTILE3.jpg (, 下载次数:0)

(2022/11/16 9:22:03 上传)

101 经典名盘 REPRISE ERIC CLAPTON - REPTILE3.jpg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59#

2022.11.17
今日唱片
经典名演 LONDON 瓦格纳名演集/克纳佩兹布什/ Wagenr 日版大伦敦三洋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402817350/[/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53954013[/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594354[/url]
[url]https://m.tb.cn/h.UhSBmoM?tk=DdA1dcnThQS[/url]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1845年,《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1849年,瓦格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因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决定为其偿还债务,瓦格纳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1868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该剧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1882年,《帕西法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  。
理查德·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仅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

汉斯·克纳佩兹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生于德国的艾尔伯非尔德,中学期间便指挥学校管弦乐团,至波恩大学後学习哲学,後转科隆音乐学院,师从史坦巴哈及洛舍(1909-12)。1911年于曼海姆首次上台指挥,翌年参加荷兰瓦格纳音乐节指挥演出。他先在博赫姆市正式担任指挥,然后即调任故乡艾尔伯非尔德(1913-18)、莱比锡(1918)、德骚(1919-22)等地。1922年他接替瓦尔特擢升为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终身指挥,在这里他开始以指挥瓦格纳、斯特劳斯和莫札特而崭露才华。他对纳粹恨之入骨,坚决不加入纳粹党,导致他因希特勒的口授旨意而告退休。侨居维也纳後,他常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及维也纳爱乐的音乐会上指挥。但是纳粹吞并奥地利後,他再次被迫放弃演出,在欧洲的几个非法西斯国家作客席指挥。此前於1936年比彻姆曾邀请他赴高文花园指挥。德国当局迟迟不给他出国护照,後来他终於到了伦敦并指挥演出了《莎乐美》。战後他重返德国,不久便建立了自己在贝多芬、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和斯特劳斯作品表现上的稳固地位。1951年他於拜鲁依特演出的《帕西法尔》有口皆碑,成为传奇轶闻。虽然他对战後的许多演出很不满意,但仍继续在拜鲁依特指挥。1954年他重新被任命为慕尼黑歌剧院指挥,但是整整一年他都缺席以抗议市政当局拖延重修国家剧院。米兰及巴黎上演瓦格纳时,都曾请他客席指挥。

克纳佩兹布什是一名指挥大师,其真正才华在歌剧院上能充分发挥。只要他在乐池里一出现,剧院的气氛马上象触了电一般激动起来。梅塔在维也纳求学时也曾多次欣赏他的指挥,一次评论到这位大师的音乐张力时,他说,“就算他以原来速度的一半来指挥布拉姆斯第三号交响曲,听点也不厌倦乏味,因为充满音乐感。他是位巨匠,也是位瓦格纳歌剧不可多得的指挥。”克纳佩兹布什不喜欢排练,也水远不会因录音而特别讲求准确性。Decca公司的录音师库尔绍在《铃声回响》一书中讲了个故事 ,说克纳佩兹布许有次正在录制斯特劳斯的一首圆舞曲时,跟平常一样没经过排练。一个乐句多次反复之后,有一半人照谱子继续接了下去,另外一半人居然忘了谱子继续反复,结果有四个小节乱了。录好后,他大声问库尔绍:“这个带子行了吧?我们不必重来一遍了,是不是?”库尔绍告诉他实况,他说:“嘘…,小声点!你以为别人知道?”。说来也怪,他在录音室里做的唱片几乎都是成功之作,但最佳唱片还是1951年在拜鲁依特演出的《帕西法尔》,由Decca录音师录下排练及现场演出实况。按罗森塔尔的权威说法,大众普遍认为这次演出是本世纪最优美的,唱片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它捕捉住这次饱富魔力的演出,且一直成为瓦格纳歌剧的最佳唱片之一。克纳佩兹布什于1962年和1963年仍在拜鲁依特演出《帕西法尔》,由Philips分别录制。虽然音效较佳,但仍无法与第一张媲美。他因为不能适应录音环境,终於被索尔提1961年为Decca录制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所超越。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曾指挥柏林爱乐为Polydor、HMV和其他公司录制过许多七十八转唱片,包括贝多芬第三、七号交响曲。战后他大多为Decca录制,第一批天皇巨作为全本《名歌手》(维也纳爱乐等),早先是分幕灌录发行,第二幕是Decca发行的第一批LP唱片。其他LP唱片还有布鲁克纳第三、四、五及七号交响曲(维也纳爱乐,Decca)以及八号(慕尼黑爱乐, Westminster)。但是这些唱片仍然无法再现他在录音室里的那种魔力。(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60#

2022.11.18
今日唱片
PHILIPS 维瓦尔第-12首协奏曲[和谐的灵感]Op.3 Vivaldi /I Musici 音乐家合奏团 2CD 三洋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405957380/[/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859008757[/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0613141[/url]
[url]https://m.tb.cn/h.UTB35Zx?tk=vx2Ddctz3Sx[/url]

在音乐史上,可能没有任何一次“考古”发现可以与1926年数百部维瓦尔第的手稿重见天日更令人激动的了,它犹如音乐考古史上的兵马俑出土,维瓦尔第顷刻之间由最多与科莱里不相上下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完全可以与巴赫并驾齐驱的人物,人们不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地谈论维瓦尔第对于巴赫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是津津乐道起巴赫改编维瓦尔第的优劣得失来。而维瓦尔第的Op3 L'estro Armonico(和谐的灵感)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因为它的12首协奏曲中有6首被巴赫相中改编过。其实就算巴赫从来没有对和谐的灵感心仪过,它依然是一部划**的杰作,因为它乃是现代协奏曲的基石,在1711那样的年代可以算是一部从未有过的充满了创新的发聋振聩之作。

和谐的灵感由12首协奏曲构成,为1把、2把、4把小提琴而写的协奏曲各4首:

1把:No.3,No.6,No.9,No.12

2把:No.2,No.5,No.8,No.11

4把:No.1,No.4,No.7,No.10

挺有规律的排列吧?看上去就有数学上的美感,更别说听了。

尽管No.2,No.4和No.7有四个乐章,但它们的首乐章只是一个慢的引子,所以总体来说可以认为所有12首都是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我们这里顺带总结一下巴赫所改编的6首:首先是No.10,它被改编成巴赫的BWV1065---一首4架大键琴协奏曲;其次是No.8和No.11,它们成为BWV593和BWV596---两首管风琴协奏曲;最后是No.3、No.9和No.12,它们分别改编成BWV978、BWV972和BWV976,都是大键琴作品。

和谐的灵感到底好在哪里?首先是曲式上:维瓦尔第使用了一种创新的曲式:Ritornello,意为“反复曲”,简单而言就是乐队与独奏乐器交替地轮换、反复,最后使乐章终止在开头素材的乐句上,且调性相同,即让乐章成为自封闭的、而不是如过去一样是开放的。这样的曲式加上二段式结构构成了三乐章协奏曲的主要乐章形式,为以后的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成为协奏曲主要乐章形式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Op3解放了独奏乐器,使之拥有了光彩照人的发展空间。当然,与巴赫相比,维瓦尔第常被人诟病为单旋律音乐,没有高超的复调技巧。而Op3里有一首NO.11,其首乐章别具一格的漂亮赋格是维瓦尔第迷们反驳这种论点的强有力武器。客观地说,维瓦尔第使用赋格远不是人们指责的那样少,他同样是复调音乐的高手,只是没有巴赫那样使用频繁罢了。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巴赫的改编曲丰富了音乐的和声织体,形式上更厚实,但不如维瓦尔第的原创那样“锋利”,那样明艳,那样具有不可抵挡的令人一见钟情的“外表美”。(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