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说愚昧的人是占人口绝对数量的,就如那位认为拉屎不会导致体重减低的那位流鼻涕大哥哥一样。
对音响器材的设计和制造得靠所谓的外行看指标,内行听感觉这类毫无根据的言论是经不起实际推敲的,在科学手段面前是一击即溃的,。
音响器材的设计和制造,和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的产品本质上没啥区别,就是为功能而服务的产品而已。如果硬要往艺术内涵方面靠,顶多就是外观设计这一块而已。
楼上有一位网友问得好:为什么许多指标优秀的音响器材,凑一块会声音不好听了呢?!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要讨论了几乎200贴,这么些老烧友还是完全不得要领,非要把这么简单的电子产品往艺术成分上靠。呜呼哀哉!
“1、音响行业不同于电子/仪器等领域,是少数不唯指标脸色行事的行业,有点类同于艺术行业。无法用绝对的量化数据来判断好和不好,你能用仪器数据测量伦勃朗和莫奈的画哪个更好?邓丽君和蔡琴?天鹅湖和葛佩丽亚?如果一定要量化,那是自寻烦恼。”
呵呵,你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也得到一般大众的普遍认同。但是,你错了,错的相当离谱。音响器材无法用指标来衡量好坏,基本上源于两个基本点:1.评价者素质的极度参差和制作者的参数的真实性而不是什么狗屁艺术。2.器材设计者们最后都有两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录音的品质和器材最终在用户使用环境里调试的最终结果无法预料。
前面我已经用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调试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调试好的一套系统的录音。里面的信息量相当大,包括调试好的房间混响,喇叭摆位后整个系统的频响参数的瀑布图等等等等。如果靠听感来调整测试,那么可以高保真还原唱片里面的信息的机会相当渺茫。
另外,我已经早已强调过了,你还是没能清楚地认识到产品和作品的具体区别:产品是可复制的,作品通常都是唯一的。
看过一本书,里面讲徐悲鸿常常给达官贵人约画,不胜其烦,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批十几张都画成几乎一模一样的那一匹骏马。虽然都神采飞扬,但不知各位觉得这十几张价值不菲的名画,是作品还是产品呢?
2.好的声音必须要指标过关的器材来产生,但指标高的器材不一定发出好声音,更不要说指标有时越高、钻了牛角尖,声音反而一塌糊涂。指标先行、“指标高必定声音好”是别有用心的论断:这个用心可能是推销(在商言商没有错),可能是误导(经验),可能是愤青式思维(偏执型)。
指标先行,“指标高必定声音好”是别有用心的论断,那么,是否听感先行“指标高必定声音未必好”同样也是别有用心的论断呢?你这个用心是不是也可能是推销(在商言商没有错),也可能是误导(经验),也可能是愤青式思维(偏执型)呢?!
3.楼主是个幽默的人,用这样一个人民日报头版式的标题来吓我们,不过怎么看,都对应不上那俩顶的大帽子。小声说一句:可一不可二,别再让我们发笑了,白白坠了您的名头。
能让明白人发笑不难,
让你们发笑就难了。
难道要用不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你们才会不发笑?那就真的笑死人了。
反正我没见过艺术成分高过米奇老湿的电路设计,要不您给大家讲讲4寸铍振膜的艺术成分有多高好不?
如果有“发烧友”觉得极端指标和更好听感确实是一对矛盾的话,那么这人的思辨能力绝对不会达到睿智的程度,顶多只是智力有待开发的程度。
既然老郭发声,那么就此回应。这个论坛,我没有半分利益纠葛。这里完全没有一个我的顾客,所以我以为可以畅所欲言。所以老郭这样问我,我就当个逐客令好了。
好了,你们睿智也罢,白痴也好,以后再无纠葛。
祝各位中秋节快乐,发烧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