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253545556575859 / 5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议玩黑胶的几个误区 [复制链接]

查看: 127331|回复: 587
541#

可众多厂家为什么偏偏要设置补偿角,从而加大侧滑力呢,这不是摆明坑爹吗?


这是为适应各种盘和唱头安装需要,消费者是否可选的情况下,选头臂盘全要匹配,令在针尖能处于臂管的中心线当其中一指标

单从超距侧滑这点出发,长臂就更有优势!直线臂就是无限长臂概念
最后编辑Real 最后编辑于 2012-10-19 08:28:11
TOP
542#

本以为蒋兄的视频就能说明问题,看来忽略了许多人对于平面几何力学的理解能力了。
既然看不明白光面与坑槽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还是要把话说清楚。
如果我们将唱片上的坑槽等化成同心圆,并先忽略补偿角、唱头的顺性方向、唱针的形状,就可以先简单地比较唱针落在光面与坑槽之间的差异了。
唱针落在转动的光面时,因为摩擦力的关系,光面带着针尖向切线方向运动,由于在超距时,唱臂的中轴线与切线形成夹角,产生了貌似向圆心的合力,这就是超距形成的测滑力。
由于唱臂轴心的反作用力,以及唱针侧向移动的阻力较小,这就使唱针跨过无数的同心圆直接向圆心滑去。
大家可能认为这种现象与唱针拾取唱片坑槽信息相差太远,无法把他们联系起来。
唱针落在转动的唱片时,同样因为摩擦力的关系,坑槽带着针尖向切线方向运动,从而也产生向心的超距侧滑力。
但由于受坑槽壁的阻挡,唱针不容易跨过这个同心圆,只能相对地停留在某个位置,这就是我们平常看到唱针拾取信息时的现象。
由于靠圆心侧的槽壁要低档唱针的侧滑力,这就形成了唱针对于槽壁两侧的压力不相同,影响了循迹能力以及信息拾取能力,必须为唱头施加反作用力,才能使他正常地工作。这个反作用力就是抗侧滑力。
这时候再把补偿角、唱头的顺性方向、唱针的形状等一切因素联系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只有将这些因素调至精准,才能使总的侧滑力无限接近超距侧滑力。
如果补偿角调整未能使唱针处于切点、唱头的顺性方向(针杆)未能处于切线、椭圆针(甚至鸭舌针)与坑槽两侧形成夹角.......
轻则会大幅增加侧滑力,严重干扰唱针拾取信息的能力,重则就像唱针落在光面那样,跨越无数的同心圆------跳线。
TOP
543#

回复 542# 阿杰 的帖子

近年最精采的LP论文!!!!!!!!!!!!!


再论说如何“精明”地的发烧.,几种常见的直、J、S臂的比较和优异就更精采了
TOP
544#

菜鸟问各位大师一个低级问题(注:针尖、光面测试与针尖侧面、沟槽实际播放的条件不同运行状态不同不拿来说事):
侧滑力哪来的?如何产生?为什么“侧滑”一定是向内的?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545#

无论是光面LD唱盘还是实际的唱片槽纹,无论是椭圆针尖还是线性针尖,从力学分析的角度来讲,唱纹可以近似看做一个一个的同心圆,那么针尖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就可以近似看做在改点上的切线方向,,,针尖还受到另一个力:臂杆的拉力,拉力沿切线方向与摩擦力相抵消,拉力垂直于切线方向就是针尖受到的向心力(此向心力并非以臂轴为圆心,而是以转盘轴心为圆心)。如果臂杆的拉力也完全沿切线方向,那么这个内侧力就不存在了。
其实上述言论就是对天藏兄的图的一个解释。
请看图;

我的电话,微信:13866782399
淘宝店铺:https://shop35642446.taobao.com
TOP
546#

无论是S型唱臂,还是J型臂,还是直线型臂,也无论有没有唱头补偿角,其受力分析图都是上图。因此唱头内侧力产生的原因就是臂杆对于针尖的拉力不在切线上,而是与摩擦力有一个夹角,,而这个夹角导致其指向唱盘圆心的向心力的产生,这个向心力就是内侧力!  至于某些国外文字所述是唱臂补偿角所致,只是T角度的补角与唱臂补偿角近似,是一种含混的讲法,不正确的讲法。
我的电话,微信:13866782399
淘宝店铺:https://shop35642446.taobao.com
TOP
547#

但是唱片的同心度没有精度可言,唱纹也会带着唱针左右甩动,也就会造成抗侧滑锤的不断抖动,虽然循迹力是上去了,但也会因而会造成恶声。
我的电话,微信:13866782399
淘宝店铺:https://shop35642446.taobao.com
TOP
548#

zhe'ge

原帖由 蒋鹏 于 2012-10-21 8:47:00 发表
但是唱片的同心度没有精度可言,唱纹也会带着唱针左右甩动,也就会造成抗侧滑锤的不断抖动,虽然循迹力是上去了,但也会因而会造成恶声。
这个深有感触。


另外请教各位大大,除了自己DIY纸质唱片垫外,还有什么垫子既做到好声又没有静电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TOP
549#

原帖由 蒋鹏 于 2012-10-21 8:21:00 发表
无论是S型唱臂,还是J型臂,还是直线型臂,也无论有没有唱头补偿角,其受力分析图都是上图。因此唱头内侧力产生的原因就是臂杆对于针尖的拉力不在切线上,而是与摩擦力有一个夹角,,而这个夹角导致其指向唱盘圆心的向心力的产生,这个向心力就是内侧力!  至于某些国外文字所述是唱臂补偿角所致,只是T角度的补角与唱臂补偿角近似,是一种含混的讲法,不正确的讲法。


上面的是不带补偿角的假想图,和带补偿角的唱臂受力点和方向都不一样了,试试右移一下图中唱臂轴点,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外侧滑力都有可能了吧?所以上面的说法还要把内侧滑力修正为侧滑力。
摩擦力与唱臂力线形成夹角会产生偏移力这个没问题,试验时喜欢把唱头怎么装都可以,但实际使用中,立体声唱头首先要循迹角正确才能正确拾音,否则无论有无侧滑力,无论方向和大小,无论如何修正都会失真,所以其它设定下讨论侧压会得出正确而无实际意义的结论。正常设置唱头的前提下,在正确设置了补偿角,使唱针力线接近坑纹正切方向时,只会产生内侧滑力,而且就是由补偿角和针尖所受摩擦力决定。而且这时侧滑力变化最少,在工业设计上也最容易做抗侧滑力装置。


没有设定补偿角的唱臂实际是存在的,一是早期的单声道唱臂基本就是直身转轴唱臂,这些唱臂没有抗侧滑力装置,而且对循迹角要求也不是很严格。二是近代也有唱臂设计成直臂管而且不带补偿角的,前几年白天鹅音响展上就有实物参展过,这款唱臂针尖就在直臂的力线上,利用长臂管使针尖在碟面上划过的运动轨迹接近切线(当然唱臂转轴不会像例图这样设置在这么不合理的位置),这样的唱臂也不需要设定抗侧滑力装置。具体原理不作说明,请大家自己思考吧。


关于抗侧滑力使用与否,我的建议是轻针压设计唱头在高阻尼唱臂上可以考虑不使用之外,其它情况建议使用。准确的设置除了减少大动态失真之外,还能有效延长唱头和唱片的使用寿命,至于接受与否,也请各人自己决定。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2-10-21 15:18:39
TOP
550#

原帖由 蒋鹏 于 2012-10-21 8:21:00 发表
无论是S型唱臂,还是J型臂,还是直线型臂,也无论有没有唱头补偿角,其受力分析图都是上图。因此唱头内侧力产生的原因就是臂杆对于针尖的拉力不在切线上,而是与摩擦力有一个夹角,,而这个夹角导致其指向唱盘圆心的向心力的产生,这个向心力就是内侧力!  至于某些国外文字所述是唱臂补偿角所致,只是T角度的补角与唱臂补偿角近似,是一种含混的讲法,不正确的讲法。



看来蒋兄没有注意(理解)到啊杰(总的侧滑力无限接近超距侧滑力)这说法(较理想模式)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