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36.8℃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8-25 0:08:00 发表是柴小。更正一下,应为Gamba、Ansemet与Ricci大约同时期在DECCA录制的小提琴与乐队作品。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8-25 0:22:00 发表Lalo的《西班牙交响》啊~~~ SXL 2155比格鲁米欧与罗森塔尔那款著名的早期立体声还地道,演绎方面直追海大爷那个缺间奏乐章的版本,个人认为该曲目上迄今没有其它立体声版本可与之比肩。
linnsondek
markh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8-25 1:09:00 发表Decca SXL2029(蓝框),Argenta指挥伦敦交响乐团,Campoli小提琴《柴可夫斯基:小协》太贵了,只好曲就收了张大LONDON.
时光车间
开心果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8-23 20:55:00 发表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3 11:56:00 发表[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8-23 11:26:00 发表CD唱片上本来没有的东西,超采样升频处理的结果,与原始数据还是有差异的,有“美化”声音的嫌疑…… 这要分开两方面来理解。数字记录的方式是0和1,模拟是连续的。打个比方,要用阶梯来还原 ......据我了解,CD的音频波形还原并不是由想象中的阶梯组并出来的,理论上只要有两个采样点就可以完美还原了。用示波器观察CD输出的20KHz高频波形,你就能明白这不是蒙人的鬼话。低于20KHz的频率会多于两个以上采样点,但是,其实同样也是只要有两个采样点就“够”了。采样频率的高低,决定高频还原的极限可达到什么频率,仅此而已。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3 11:56:00 发表[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8-23 11:26:00 发表CD唱片上本来没有的东西,超采样升频处理的结果,与原始数据还是有差异的,有“美化”声音的嫌疑……
试试
wgvf81571
原帖由 ray_ji 于 2011-8-25 9:46:00 发表阶梯只是第一步,阶梯后的两点采样算法才是关键。开心果兄是否知道44.1Khz基础上的2点采样能否完美还原20KHz以下的高频波形?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22:25:00 发表明亮感集中在中高频的部分,穿透力其实是指高频的泛音,属于超高部分。你如果用过磁带,就知道最容易丢失的是什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