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5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为什么要玩黑胶?》---与黑胶相关的交流话题 [复制链接]

281#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8-24 11:11:00 发表
To KC123

我这里帮你找了些

Clearaudio Concerto V2, $2700, 20-100khz
Dynavector 17D3 $1100, 20-100khz
Koetsu Black Goldline, $1980, 20-100khz
Koetsu Rosewood, $2800, 20-100khz
ZYX R-100 FS, $2500, 20-

你所列出的唱頭我全都認識和知道其超高頻可以直達70khZ以上, 但在為數眾多的唱頭中所佔的比率, 實屬少數, 所以我說"並不是很多的原因"。其實樂聲EPC系列中的MM頭在30年前已做到5Hz-100KHz(15-80KHz +/-3dB), 我更擁有其中二個
另外上述的Dynavector 17D3, 我差不多已買了三年, 但很少用, 因並不合我的口味
TOP
282#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4 15:40:00 发表
您好名琴兄。这套海菲芝套装是很后期发行的CD,品质就更差了;头版的CD已经很差,再、再版就不要说了。名琴兄您说的我也相信,除非那系统是加重味精,或可算为生产声音的系统。

这台CD去年代理也给我用了十多天(45岁后的烧友用这台CD会很头痛),声音不合适我,后来还给代理了。老兄用一套很平衡的系统,用DCS CD机做音源,再听这套CD;再听头版黑胶就能体会到我说什么了。  


可怜死了!六位数的CD机居然不平衡。胜利王和西湖肥妹作何感想?
问世间,平衡为何物?
逗你玩儿
TOP
283#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8-12 0:48:00 发表
先谢过楼上各位LP前辈!

有过一些经历后,我大部分认同以下的一些说法:

1;无论CD或是LP,HI-FI性都是需要银子才能感受到的,不过玩LP用很少的投资就能听到很高级CD上的声音。

2;其实从技术角度,CD/LP各有优势,从听感角度有不同的放映,LP的声音更讨好人耳是事实,CD的指标优胜无可否认...

3;LP相对于CD,弱项在于分离度,定位,音场,动态,物理因素导


非常认同!真是难得的好帖。
出自用的线材器材: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96863.aspx
TOP
284#

回复 284# ray_ji 的帖子

原帖由 ray_ji 于 2011-8-24 16:05: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4 15:40:00 发表
您好名琴兄。这套海菲芝套装是很后期发行的CD,品质就更差了;头版的CD已经很差,再、再版就不用说了。

名琴兄您说的我也相信!除非那套系统是加重味精,或可算为生产声音的系统。

这台1021 CD去年代理给我用了十多天(45岁后的烧友用这台CD会很头痛),声音不合适我,后来还给代理了。老兄可用一套很平衡的系统,用DCS CD机做音源,重新听这套CD;听完CD后,再听头版黑胶,您就能体会到我说什么了。


可怜死了!六位数的CD机居然不平衡。胜利王和西湖肥妹作何感想?
问世间,平衡为何物?


老兄的理解可能有些问题,还请认真看帖和理解意思吧!!我是说整套音响系统的声音总体平衡度,不是说1021 CD机不平衡呀!

问世间,平衡为何物?   老兄不是吧,您连什么叫“声音总体平衡度”都不知道呀??
呵呵............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18:41:27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85#

弦乐音色在LP上听起来通常要比数字载体温暖些,这是事实。


不过有一种论调听起来特别的可疑,即——

一谈到海大爷时,仿佛这个CD上“冷”和LP上的“暖”就格外能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强悍威力?事实上,貌似别的任何小提琴家的音色在不同介质载体上都没有得出过类似海大爷这般程度的“冷/暖”差异,何解?莫非惟独海大爷是为LP而生的吗?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86#

非也。
看过视频的朋友都知道,海飞兹运弓的位置非常靠近琴码(这是他独有的),琴弦在那个位置的张力非常高,要想拉出同样的响度,运弓的力量需要大很多,但琴声却是明亮而极具穿透力。
就运弓的技术来说,力量大了相对就不灵活了,所以只有海飞兹才具备这样的技术。
海飞兹的录音有许多是模拟录音的精品,明亮感和穿透力都能轻易地记录下来,头版LP也具备了相应的属性。
模拟母带经过数十年后,高频的信息量丢失了很多,琴声只剩下明亮感而欠缺了穿透力,
用体无完肤的母带来制作CD,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19:46:09
TOP
287#

回复 288# 阿杰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19:45:00 发表
非也。
看过视频的朋友都知道,海飞兹运弓的位置非常靠近琴码(这是他独有的),琴弦在那个位置的张力非常高,要想拉出同样的响度,运弓的力量需要大很多,但琴声却是明亮而极具穿透力。
就运弓的技术来说,力量大了相对就不灵活了,所以只有海飞兹才具备这样的技术。
海飞兹的录音有许多是模拟录音的精品,明亮感和穿透力都能轻易地记录下来,头版LP也具备了相应的属性。
模拟母带经过数十年后,高频的信息量丢失了很多,琴声只剩下明亮感而欠缺了穿透力,
用体无完肤的母带来制作CD,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还是杰兄懂事。所以我以前说:“海飞兹和鲁宾斯坦的大部份演、录是被CD害死的”。

有些人把海飞兹的"运弓"变成了广东话的"运功",拉到"满头大汗,面青口唇白"身边的同好差点想晕了,还说"好功";搞笑呢!!原因就是音源和唱片了。

哈哈~~~~

如果海飞兹还在世的话,他会以一巴掌来感谢CD的。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8-28 01:05:1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88#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19:45:00 发表
非也。
看过视频的朋友都知道,海飞兹运弓的位置非常靠近琴码(这是他独有的),琴弦在那个位置的张力非常高,要想拉出同样的响度,运弓的力量需要大很多,但琴声却是明亮而极具穿透力。
就运弓的技术来说,力量大了相对就不灵活了,所以只有海飞兹才具备这样的技术。
海飞兹的录音有许多是模拟录音的精品,明亮感和穿透力都能轻易地记录下来,头版LP也具备了相应的属性。
模拟母带经过数十年后,高频的信息量丢失了很多,琴声只剩下明亮感而欠缺了穿透力,
用体无完肤的母带来制作CD,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似是而非的解释。
您将马上面临另一个巨大的尴尬——
事实上,国际上对海飞茨的所谓“冷”的评价恰恰是来自LP时代,而非CD时代。只不过国内对这些文化信息开始普遍了解的时期刚好赶上了CD时代而已。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89#

估计是说海飞兹拉琴时那冷若冰霜的表情吧。
他的琴声特别明亮(因为运弓的位置),可能也被人说冷吧.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21:25:12
TOP
290#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21:23:00 发表
估计是说海飞兹拉琴时那冷若冰霜的表情吧。
他的琴声特别明亮(因为运弓的位置),可能也被人说冷吧.


噢......我看海飞兹拉琴的视频,表情的确是很冷,并且较呆板,很小笑的。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21:46:56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91#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8-24 19:18:00 发表

不过有一种论调听起来特别的可疑,即——

一谈到海大爷时,仿佛这个CD上“冷”和LP上的“暖”就格外能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强悍威力?事实上,貌似别的任何小提琴家的音色在不同介质载体上都没有得出过类似海大爷这般程度的“冷/暖”差异,何解?莫非惟独海大爷是为LP而生的吗?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8-24 21:01:00 发表
似是而非的解释。
您将马上面临另一个巨大的尴尬——
事实上,国际上对海飞茨的所谓“冷”的评价恰恰是来自LP时代,而非CD时代。只不过国内对这些文化信息开始普遍了解的时期刚好赶上了CD时代而已。

我从未说过海飞兹的“暖”,只是顺着你对于LP与CD的疑问来表明观点。
没想到你是在布陷阱,呵呵。
TOP
292#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21:23:00 发表
估计是说海飞兹拉琴时那冷若冰霜的表情吧。
他的琴声特别明亮(因为运弓的位置),可能也被人说冷吧.


异常冷静的台风固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他处理很多作品时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方式,而与其音色并无太大关系。

他中后期琴音格外明亮与其运弓位置也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因为他的G弦改用了裹银丝的特殊材质,并且运用其非凡的技巧解决了由此必然引发的音色突兀的难题。穆大嫂特前几年也曾试图效法前辈大师尝试接受相同的挑战,但看来与她海大爷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据说她又不得不改回去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93#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21:45:00 发表
我从未说过海飞兹的“暖”,只是顺着你对于LP与CD的疑问来表明观点。
没想到你是在布陷阱,呵呵。


老大,拜托。俺上面回帖可曾特别针对您布什么陷阱吗?
如果俺打算针对您的观点的话,俺宁愿选择您的另一则高论下手:

“模拟母带经过数十年后,高频的信息量丢失了很多,琴声只剩下明亮感而欠缺了穿透力,
用体无完肤的母带来制作CD,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如是,那么请问:
*高频信息哪部分主管“明亮感”,哪部分又主司“穿透力”?
*而母带先生又是怎么做到在它“体无完肤”的漫长过程中忍痛将主司穿透力的那部分高频信息割爱,而却独独将“明亮感”给保留下来的?谁又告诉您母带先生年老色衰时还分高、中、低频段采取厚此薄彼的方式?
*此外,您如何能证明所谓“穿透力”是高频段信息所决定的呢?




~~~事实上,很多“陷阱”都是那些难以自圆其说的观点发表者自己给自己布下的。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22:24:46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94#

明亮感集中在中高频的部分,穿透力其实是指高频的泛音,属于超高部分。
你如果用过磁带,就知道最容易丢失的是什么信息。
TOP
295#

俺刚才听了两张黑胶。请问:有没有听过这两张CD的音质是怎样的?

1、EMI ASD429(白金狗),Kubelik指挥伦敦交响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Gioconda de Vito:小提琴,《巴赫:E major小协》和《莫扎特:第三小协》。

2、Decca SXL2029(蓝框),Argenta指挥伦敦交响乐团,Campoli小提琴《柴可夫斯基:小协》。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8-25 11:57:18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96#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4 22:25:00 发表
明亮感集中在中高频的部分,穿透力其实是指高频的泛音,属于超高部分。
你如果用过磁带,就知道最容易丢失的是什么信息。


可以明确告诉您一个更有科学实践依据的结论,您的任何听感描述都是各频段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效果,而不会是由某频段单独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即便当高低频单独进行人为衰减的时候,由于滚降效应对中频的实际影响往往更为显著(人耳对这部分频段的声音也最敏感),相信任何精通Mastering工艺的人都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对了,俺是否可以认为您根本无法回答前两个更为主要的疑问?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97#

好贴进来凑个热闹。好久没有好好玩黑娇们了。最近比较忙,听音乐主要在办公室,在家里也只能图方便,减张CD扔进去听就不同再管了。所以最近猛淘CD和SACD。

去年搬家后95%的黑娇还困在包装箱里,把地下室堆得满满的。上周开始逐一开苞,整理上位。

继续看高手们在黑娇前比武招亲。
TOP
298#

回复 298# bodyheat 的帖子

您好bodyheat先生!

小弟刚(在本帖297#)说的两张黑胶,先生有没有听过CD?请问:CD的音质怎么样?谢谢。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23:19:1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99#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4 23:17:00 发表
您好bodyheat先生!

小弟刚(在本帖297#)说的两张黑胶,先生有没有听过CD?请问:CD的音质怎么样?谢谢。


Gioconda de Vito/Kubelik,CD根本没听过,不敢胡说八道;

Argenta/Campoli,前两年终于出现在DECCA那个小包子的最后一张上,母带保存情况看来非常理想,CD上效果还是足可令人满意的(也没什么特别明显的母带后期加料),基本体现出早期立体声的魅力,但是似乎没有同时期Argenta与Ricci的类似合作印象深刻,也未与LP比较过。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8-24 23:49:23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00#

回复 301# bodyheat 的帖子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1-8-24 23:4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4 23:17:00 发表
您好bodyheat先生!

Gioconda deVito/Kubelik,CD根本没听过,不敢胡说八道;

Argenta/Campoli,前两年终于出现在DECCA那个小包子的最后一张上,母带保存情况看来非常理想,CD上效果还是足可令人满意的(也没什么特别明显的母带后期加料),基本体现出早期立体声的魅力,但是似乎没有同时期Argenta与Ricci的类似合作印象深刻,也未与LP比较过。


谢谢bodyheat先生的回帖。

请问先生:Argenta/Campoli,前两年终于出现在DECCA那个小包子的最后一张上。这曲是《老柴:小协》吗?

请问:Decca同时期Argenta与Ricci有什么曲目合作过呢?

谢谢。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8-25 00:04:35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