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对一些碟片的感受...... [复制链接]

查看: 104776|回复: 236
171#

原帖由 凡人哥 于 2011-1-21 23:03:00 发表
“提醒一句:如果你喜欢又甜又暖又骚的女声,那么,花姐的专辑可能不适合你。”
也是相反!我听来,“提醒一句:如果你喜欢又甜又暖又骚的女声,那么,花姐的专辑可能不适合你。”
也是相反!我听来,又暖又甜三分闷骚!

耳朵有问题,国产HIFI的劣势在于山寨能力强,创新能力弱,外在功夫强,制作者音乐文化涵养薄弱。耳朵有问题,不是称生理上的病态,在音乐圈里,称对声音不敏感,由其是对乐音不敏感,视

几百块的手机播MP3、单拿和雨后也播同一曲,没有一样会把曲子的调性、节奏改变的,可是你听到三者出来是一样的声音吗?
LZ谈唱片,不谈器材,别扯远啦!
TOP
172#

看得出两位都是喜欢听音乐的人,咱们聚在这里,就希望多探讨音乐,虽然很难排除会站在音响的角度来评说,但我们只要说出自己心里面最真实感受就可以了。欢迎两位多多指教!
这会在听《阿姐鼓》呢,呵呵,最近朱哲琴的录音在“极品人生”那边谈论得比较多,自己也拿出来重温一下。
最后编辑天神 最后编辑于 2011-01-22 12:59:14
TOP
173#

回复 172# 天神 的帖子

一直对《阿姐鼓》的录音是否相对正确感到疑惑,嘿嘿。
生命的精彩在于把握浪漫与现实间的契合
TOP
174#

对于朱哲琴的录音,转帖167DX的一段言论,很有意思:

听朱哲琴《七日谈》,想起小喇叭的尴尬往事......
刚才偶然翻到朱哲琴的《七日谈》,在地蝎星上听了一下,18瓦的EL156土炮胆机推动的,还有模有样,低频宽松,人声饱满,好听!
突起想起几年前的一件尴尬事。
那时有个好友刚从华纳唱片出来,准备单干,某天电话告诉我,约朱哲琴和几个朋友过来坐坐,有事商量。俺喜欢朱姐姐的歌好多年了,自然满心欢喜,还把她的碟都找出来准备签个字。

但是朱哲琴他们来到以后,我一看傻眼了,原来朱哲琴是带来一张DEMO碟,准备演示给唱片公司的老大听听,而我不知道当时朋友正在给朱哲琴运作这张碟。

糟糕,我心里暗暗觉得不妙——我知道朱姐姐的碟一般都有强悍的低频,而当时我只有一对ATC SCM20,一对ATC SCM50SL和两对某品牌的只有2只6.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落地箱。ATC 50低音最大口径9英寸,不过大家都知道ATC 50的低频不好,量感不多,也不往下延伸.......

脑海中激烈的斗争了一下,想到当时有套强大的前后级,,嗯,上价格贵的那对双6.5的小落地箱!
很快就觉得不妙,我的冷汗慢慢出来了:好像这张碟录得不妙啊......再看朱哲琴,也有点惊讶和疑惑;朋友呢?肯定和我一样暗暗叫苦。

每一首歌曲开始之前朱哲琴都介绍了一下创作动机和内涵,只是,这样的内涵好像没有在后来的播放中充分体现........低频,低频告急;人声,人声发紧,是朱姐嗓子不行了?........

好像唱片公司的老大们也不太满意,朱姐终于轻轻的问了一声:有其它音箱可以换换吗?
我憋了好久没敢提的,她说了我赶紧顺坡下驴。
只能换ATC 50了。

事后证明这也是一招烂棋:声音还是不太满意,依然不够自然宽松,特别是播放这种发烧碟(其实这张碟内涵蛮深的,和阿姐鼓、黄孩子等一样不是简单的发烧盘),低频下潜还不如那对双6.5寸的箱子——ATC啊ATC,低频是不需要延伸的吗?不延伸还叫低频吗.......

在只剩下一两首的时候,我不得不红着脸要求再换一次,换ATC20,我知道它高频不好低频延伸有限,但是中低频的冲击力还是不错的。在尴尬中,终于播放完了这7首歌曲,以后发生的事情我都有点忘了,只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尴尬与懊悔齐飞!

后来《七日谈》出来以后,朋友特别给我一张签名版,诚恳地告诉我:以后别在小喇叭里折腾了,好不好?

晕,我何尝不喜欢大音箱大单元啊,可是,高素质的大箱子多贵啊!当年一对天蝎星,可以在北京的二环里面买一套房子啊!!!
TOP
175#

三年前,听《七日谈》!
泛泛浅谈,混专业饭的别叫真!也不谈器材发烧,但凡听音乐扯到音响器材,就太狭隘了。


藏乐禅音两生花(一)

朱哲琴《七日谈》


容颜也许模糊,未争时的双眼,期待最初总是新鲜的光亮。
琴瑟或许遗失,心中无形的双手,仍在弹奏永恒的曲调。
相遇,为着新生涌流碰撞时情不自禁的击掌相和。

“草莓熟了,提着竹篮采撷,鲜艳香甜,满目皆美。
野花飘香、彩蝶纷飞,便去追了。
林海松涛、风过鸟鸣,又去寻了。
草莓没采到么?
蝶躲远了、风声停歇了。
就如此一无所获么?
有即是无、无亦生有,万物生、又不翼而飞。
你真的一无所获么?
香甜已在口中、蝶舞已在眼中、风鸟和鸣已留在心中”
这是儿子问我歌里唱什么时,我给他的回答。

        《不翼而飞》,碟片首曲,突然迸出的急弓拉弦,心思一下便定住了,等待下一个音符的叩击。我会特意端平自己的耳朵,不是为了辨别音乐里的HI-FI原素,
        而是因为在DVD中,DADAWA(朱哲琴)是在湖中木船里与岸上树林边的孩童们嬉戏时,音乐于宁静无声处飘荡而来。
        我想仔细辨别和想象耳畔树林里的那道风景,思绪却总是被乐韵引走,体味于平常细微之处生长的丝丝淡然坚定的禅意。它们即刻飘浮在你眼前耳边,稍
作停留,转瞬间也许就不翼而飞……。
        听到《路过地球》时,车刚好堵在从高架下行的坡道中间,上、下都是等待的车流,我停在那里,好象浮在半空中。
        手鼓的节奏不紧不慢,八分之一音符的跳跃,仿佛对照着等待时刻的心律脉博。
        迸然出现的男声伴唱“你是否,猜得出……”,响度刚好,若明若暗缠绕在DADAWA飘渺婉转音色间,与随后出现的类似竹板敲击的声音唱和对应,氛
围奇妙。一种相遇即止、击掌相和的融洽。后来在DVD中看到时,才知道那“竹板”竟是一位白发乐者用双掌变换不同的手法和击打方式奏出来的。看着白发
乐手神态自若、旁无它物的表情,才体会到从心里迸击出来、以身体为乐器而歌的节奏,只一声出来,便将你定在乐手的面容、手掌间。
        车仍堵着不动,我继续浮在半空,笼在一段恰当的节奏里,难道我就是正在路过地球的那个人?
        感觉车在有节律的微许颤动,可旁边也没有大车经过啊?原来我的双脚正在踏着《路过地球》的节拍。




        一路声音的漫游,跟随DADAWA的吟唱和步履,透过她手中XPAN的取景框,从克什米尔到喜马拉雅,穿行印度大陆,追寻遗留路边,或仍在路上的旋律
与音符。
        《七日谈》――每天一个祈望、一次禅定,一个感悟、一次明澈……。
        十几年前,我带着《黄孩子》去试音响,那时朱哲琴(DADAWA)的声音好似一条新织的丝绸,顺滑绵长,从中音到高音自然延展,象一台高科技发动
机的扭矩曲线,上行到高音区后,依然充沛、持续撑展、延伸。
       一套音响若能把她的声音还原得自然透润,那便好听了。
       很长时间没有刻意端平自己的双耳听音响了,不论坐着、倚着、躺着、甚至倒立着,若音乐都听得丝丝悦耳,那也就是好听了。
        有空闲的下午,最好有阳光透过窗幔溜到茶几边问候时,放一曲《枯水季节》或《吹箫人》,或许半曲过后,歌声已转入梦境中,三、五分钟的凝定小
憩……;迷朦睁眼时,也刚好最后一句收声。
        音乐能给予的安定,于我莫过于此,而内心的想象与愉悦、萦绕回味却不可完全言表。经常会在穿行城市南北、东西的路上,把《卓玛的卓玛》、《羚羊
过山岗》的声音开大,盖过一切噪声,在60Km/h的速度中,旋律节奏正合心意。
       后来听《央金玛》,当听到门扇打开、风雪声刮过时,想象自己就是住在雪山之巅守候神灵的那人,出门跨步,眼前就是茫茫雪涯,而自己并不担心身落
涯,总会有朵朵祥云接我跨步飘来、托我飞去。那音乐里,多了朴素、从容。
        《黄孩子》是DADAWA原生音色的记录,如一条素洁绸带随风雪的舞动,本色率真;《阿姐鼓》犹在天空俯看藏地生灵,飘渺而生动,留给你足够的想
象空间;《央金玛》少了流行味道,真正把脚步从云端落到地面,走到万物生长中来,吟唱天、地、人的心神合鸣。
        今天的《七日谈》里,声韵依旧,音色、节奏、旋律无一不美,但不再刻意涂抹某一方面的特质。DADAWA走出藏域,带我们一起体验声音的漫游和禅
意的觉悟,她不再只是歌者,她自己也是追寻音乐的旅人,那些音乐在她演唱前可能根本不可描绘,它们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自顾花开花落,或许遗留在路边,
或许仍在路上飘泊,跟随DADAWA去寻找吧,寻找淡定的从容禅意。

          DADAWA带我们进入杰伊森梅尔,去寻找真正的吉普赛后人。在吉普赛博帕家族传人家中,博帕拿起拉贾斯坦古乐器,当他拉出第一声弦音时,我便定
了,时间不再流动、空间也无边界了,那弓弦仿佛就拉在心脏边的血管上,弦韵径直渗进心房,融在血液里,浸透全身。动静急缓之间,吉普赛人“永远在
上”的巅沛流离中的苦与乐,已经把你染得湿润了
        第一声弦起,DADAWA就凝住了,从她脸上,你看到的也就是自己的表情。她说:“博帕拉弦时,好象被一种莫名的神情牵引着”,何
止是博帕、也不止DADAWA,每个听到、看到的人,都将被牵引凝定





        在尼泊尔,当DADAWA听到当地乐手唱出民歌中“但愿这爱,象绳上的结,一旦系上,永不解开”时,她泪流满面。





        DADAWA与乐手们的两段即兴合奏里,我都在用泪花为他们伴唱喝彩,你也会么?
        这个尚Show的年代,歌手的哭泣有各种方式,都往往不是被音乐本源感动,当DADAWA伫立在瓦腊纳西印度庙宇檐下,在瓢泼大雨中回想所见所闻而凝
神自语:“…我泪流满面…”时,我们共同为一群未知的人、一种未知的声音而动容伤情,这流泪,非任何Show可比对。




      
        在一路声音的漫游中,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不曾了解的人们,在印度教庙宇中,人们唱祷歌时轻松、自然的击掌相伴,那类似海菜腔的音律祷歌给你一种
淡定的升腾、飘忽感,原来祈祷和信仰是可以这样纯朴、本真、随心而生的。
        儿子感叹:“这些人素质都那么好,个个都能说英语,热情而且礼貌,他们的生活看起来都很贫穷,为什么还那么爱音乐,弹奏得那么好听呢?”
我说:“你听到那个吉普赛乐手说的话吗?当我没有食物时,我就会弹奏音乐,这样我就不会感到饥饿……。他们喜爱、专注的投入,乐器就象与自己的身体
连在一起,所以那么好听了”。




    
        若比作茶,朱哲琴永远不会是熟茶,必定是珍藏多年后依然生机盎然的绝版陈生,生于芬芳圣地、采于春光初绽、香若凌霄天籁。

  (部分图片为视频截图后编辑)







最后编辑时光车间 最后编辑于 2011-01-22 13:50:14
TOP
176#

The Perfect Jazz Collection: 25 Original Albums

刚在英国亚马逊上订了楼主的这套JAZZ套装,可能要在农历年后才能收到了。顺便也RAY CHARLES及歌剧魅影还有DG111周年第2套也一起订了。感谢楼主对碟片的分享。
还请楼主有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这套JAZZ,现在听不到先补补知识,多谢
TOP
177#

1 of: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Audio CD]
By: Original London Cast
Condition: New
Sold by: Amazon EU S.a.r.L.
    £6.66
- 1 item(s) Gift options: None Change gift options

1 of: Genius Loves Company [Audio CD]
By: Ray Charles, Various
Condition: New
Sold by: Amazon EU S.a.r.L.
    £4.60
- 1 item(s) Gift options: None Change gift options

1 of: 111 Years of Deutsche Grammophon - The Collectors' Edition 2 [Audio CD]
By: Various Artists
Condition: New
Sold by: Amazon EU S.a.r.L.
    £54.16
- 1 item(s) Gift options: None Change gift options

1 of: The Perfect Jazz Collection: 25 Original Albums [Audio CD]
By: Various Artists
Condition: New
Sold by: Amazon EU S.a.r.L.
    £32.46
- 1 item(s) Gift options: None Change gift options

1 of: Tchaikovsky: Ballet Suites [Audio CD]
By: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et al
Condition: New
Sold by: Amazon EU S.a.r.L.

订了两个套装三张CD带运费一共110英磅,将近90张CD,感觉还是比较划算的。
TOP
178#

原帖由 天神 于 2011-1-21 11:00:00 发表
......此碟的音质也非常值得一提,通透、大气、高速、强大的钢琴,再加上饱满、雄壮又不是细腻的弦乐,宏大、立体的音场(可撑开至两音箱之外的侧墙),无不一一证明它不但是一张音乐性绝佳的碟片,还是一块上乘的音响试金石!无论用来招待烧友还是自己细听,我都非常喜欢,此碟我几乎每个月都听一次,作为忙碌过后一种身心减压方式,也是万试万灵的!诚意推荐!
(注:此碟的音质明显在一般的RCA碟片之上,跟RCA60CD套装对比更是如此,不愧是BEST 100!)  


此“皇帝”是K.E. Wilkinson在伦敦Kingsway Hall精心炮制的,效果自是不同凡响。六、七十年代RCA与DECCA的技术部门经常会有这类互换式的交流。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79#

原帖由 品味之道 于 2011-1-22 12:10:00 发表
一直对《阿姐鼓》的录音是否相对正确感到疑惑,嘿嘿。
其实,里面大部分都是电子合成音乐吧,例如《转经》就需要二次合成,只不过是那时的电子音乐做得比较真诚和认真,而且歌者是用心去歌唱的,这点,就不是现在的口水歌能够比拟的了。
TOP
180#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1-1-22 13:43:00 发表
三年前,听《七日谈》!
泛泛浅谈,混专业饭的别叫真!也不谈器材发烧,但凡听音乐扯到音响器材,就太狭隘了。


很不错的乐评!
对于“但凡听音乐扯到音响器材”这点,我想,自己是很难脱俗的,只是以前器材烧得比较频繁,现在音乐听得比较多而已,两者是难以分离的,毕竟我是因为音乐而喜欢上音响,而音响又使我更喜欢音乐。来168论坛的朋友,情况也不过如此吧!至于是否“就太狭隘了”,就要看各自的价值观和出发点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