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77# 书架箱 的帖子
同意。
印象深的喻乐妙句有: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钢琴“一个有仙子之妙,另个有幽灵之美”(可能是辛丰年先生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勉强打比,像一对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在专心致志的玩耍,看得人心花怒放,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辛丰年),莫扎特的某钢协某乐章“猫扑线球般伶俐”(前阵子168一个帖子的妙喻),莫钢协慢乐章象“中学生跑累了片刻的发呆”(陈丹青)。这些比喻我觉得好(也许别人认为不择么样),为啥好?其实,这些比喻都很主观,都是一己之见,我们搞不清他们怎么想出来的,但是我们能肯定是,言者肯定认真倾听文本,深入其境,最重要的,是在表述上相当程度的抓住了音乐某些特质。另外,他们很聪明,点到为止,没有多说,多了可能就坏了。主观感受当然没有一个标准,但是肯定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也许就是规定情境),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成了郑亚洪先生的文章《爱乐》上的《奏鸣曲的32种写法》,如他写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时如此道“这个城市的人有一副永远不满与现实的头脑,等等,春天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是变奏的力量,他给春天以宽广的想象力,給河流以冥想的气质”,似乎就让人很不能忍受,怀疑他根本既没有听过这部作品,因为这段文字起码能用在一千种以上的音乐聆听感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