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63# shenming 的帖子
如来之圣教,基础是三法印,依据是十二因缘,核心是四圣谛,至于具体的经教,多是应机而施设,某一经只说一教一法,并不能尽括无量法门,从世俗的层面上看,单本单品的经在系统性上是有“欠缺”的,而各经之间“观点”上则似乎大有抵牾之处,不了义者必谓为自相矛盾。又我等后人读某经之时机与非当日释尊说法之时机,理解时未必能当机而起正见,夙具慧根者,即便有所证悟,于佛说未及之处,不免自我发挥,补充出一些不如法的想象,如此即使能博引圣言量,也必然会陷入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的谬误之中。故佛门圣典中有阿毗达磨一藏(即论藏),是对释尊言教的归纳和总结,脱离论藏而研习经藏,是极易误入歧途的,比如倭国的净土真宗所力主的他力成佛(以阿弥陀如来第十六愿唯一根本之愿,认为在末法时代的信众都是罪人,无力自度,故不须笃修戒定慧三学,只有无条件信仰阿弥陀如来,凭借佛力超拔,身坏命终之后,可升入西方净土,再下一世便可成佛),其祖师亲鸾上人的著作里,处处皆引圣言量为证,但这样的佛法,恐怕连天朝的净宗大德都不能认同,更勿论其他宗派了,倒是与基督教趣味相投,由此可知,圣言量也不是可以随意拉来充救命稻草的,引证时尤须谨慎。况且我针对的是神明前辈所说的由念佛至一心不乱而成佛的观点,可能是我的见闻有限,只知明代莲池大师实相念佛一说与之相似,未见有圣言量可供佐证,净土诸经只应许持诵佛名者死后可转生西方净土,但这转生西方净土者仍在凡夫位上,仍须在阿弥陀如来的教化之下才有望成佛,又有说西方净土乃“一生补处”,即西方净土的众生生命终结之后,下一世便会成佛。当然经中也没有反面的意见,故无从引证,而这无从引证,窃以为恰恰说明证据不足。又前文曾说,佛经是应机而说,因此此经与彼经字面上的疑似抵牾之处委实不少,如有人引长阿含之三明经来反对净土宗的他力之说(即使正统净土宗也是强调他力的,但不完全否定自力),三明经的“批判”对象是婆罗门,染著诸欲,系缚甚重,却妄图以诵经等方式或梵天之眷顾,得生天之善果,释尊将此喻为“有人在此岸身被重系。空唤彼岸言。来渡我去。”也就是说,纯属“无用功”。然后又作了种种解释——“不修沙门清净梵行。更修余道不清净行。欲求生梵天者。无有是处。婆悉咤。犹如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栰。又无桥梁。有行人来。欲渡彼岸。见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无船栰。又无桥梁。彼人自念。我今宁可多集草木。牢坚缚栰。自以身力渡彼岸耶。即寻缚栰。自以身力安隐得渡。婆悉咤。此亦如是。若比丘捨非沙门不清净行。行于沙门清净梵行。欲生梵天者。则有是处。”——最后强调的还是以“自力得渡”为本。至于释尊本怀一说,不是我个人杜撰的,而是佛教史的通用术语,一般指阿含经中所反映的释尊的思想,从历史角度看,诸大乘经都是后出,大乘之说是发扬了释尊本怀抑或是背叛了释尊的本怀,这一点佛教界和学界可谓是众说纷纭?我个人倾向继承和发扬一说,但有一点是不能回避的,继承和发扬的结果纵然殊胜渊妙,却已不能等同于本怀了。另外,我受印顺法师一派思想影响较大,倾向于必须在本怀的基础上认识继承与发扬的结果,绝不能脱离阿含而论大乘诸宗。这股思潮实际上也是近代以来对传统汉传佛教反思的结果,国内若干中青年的善知识如济群,圣地,刚晓等师皆深受影响,可以说是相当主流的佛学思想,晚生也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绝非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