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7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交有什么深刻的呀?! [复制链接]

查看: 75196|回复: 763
581#

一个有爭议的马勒,必然有其可爭议的地方。

对马勒的爭议由来已久。集中在二点上,一是形式,二是所谓对人生及生死的探究。
  马勒作品的音乐元素是革新的,他的很多尝试不仅是成功的,也为其后的现代派所借用。我听马勒,特别喜欢他的音乐语言。那是一种清沏见底的,色彩感很强的马勒独有的音乐口语。在音乐史上,只有莫扎特有此种明澄的特质。马勒是举重若轻,莫扎特是举轻若重。
从巴哈的儿开始了主调音乐后,复调及赋格变为作曲家们的一种手段之一了。纵的织体“和声功能”成为主流。但我们看到,马勒的织体是横纵立交式的。可谓是横看成林,侧成行。
马勒对宠大乐队的掌控也是令人赞叹的。这或许与他是一流的指挥关联。我们在他的音乐中听到,所有的乐器都被恰如其分的巧妙的运用着,即使中国大锣在大地之歌未章中的那几下。也足让人心惊肉跳。而隨处可见的弦乐群的吟唱,象马五的柔板,九、十中的首未章。都是从灵瑰“而不止是心田”里涌现。即使是马一中的“二只老虎”,那大倍司的拉奏,也只有贝多芬九未章合唱主题出现时可比美。特别值一提的是马勒在使用弦乐时的音区设计,分句呼吸给人的特有的美感。
马勒用音乐表现人的恐惧、孤独、灵魂的痛苦、对美好的绝望地希盼,都为现代派做了引路人。
但马勒为人病诟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明摆着的。马勒试图用音乐艺术去探究哲学命题是根本的错误。人生存的意义,生与死,不是音乐艺术的任务。想弄弄这类问题十部交响乐都不及尼采、蕯特等人的几段关健论述。所以,违背艺术本身的规律。去试图解决音乐所力不能及的努力,使马勒只能挤身于后浪漫的几位大师之中,而无法于巴哈、莫扎特、贝多芬比肩。
本帖楼主的命题其实本身就有探究的意义。我们常说某某作品是深刻的浮浅的,用在文学上更合适,但音乐作品,是否以完美、完善与否更合适呢。当然,就会是个音乐美学的问题了。
在G弦上……
TOP
582#

找个爱的借口先,哈哈
TOP
583#

世纪末的颓废我们看一下克里姆特的画就一目了然了,我觉得他比马勒表现得更好——用克氏绘画作马勒封面的是深得马老师音乐的真旨。我的意思是,人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划出界限,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不能做,底线丧失后的人类社会我们见识过了——就在马老师逝世后的13年,《西方的没落》也不折不扣地实现了。我说他境界不够,即是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就作曲技巧上,他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个,但这亨利朗说了,不用进入创造领域也能获得。
(赞同!!!配器一流)
TOP
584#

原帖由 马晓乐 于 2009-9-24 1:23:00 发表
我不得不说,马勒在世也会极力反驳你关于他狭隘的观点,问题在于从马勒的音乐看,他几近没有想过要把人类感召到某一种力量之下,要树立起一种辉煌等等这样的东西,巴赫等人作为神圣使命的东东在马勒这里他可能都不曾认真过。马勒做出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我们却要用一把根本不适合他的标尺来度量他,毫不公正。

更深的来讲,所谓人生,生死观在哪里?马勒会不会觉得就在每一个个体里,而他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个体里“逼问”出人生的意义?什么是“逼问”不知道,就像审讯犯人,逼问犯人一样,难免反复,难免软硬兼施。而巴赫等人把这些问题交给哪里了?为亲爱的,从来不曾某面的上帝写了无数的音乐。。。我们的灵魂和身体都统一到了一个可能真是虚无的上帝形象上,在这个伟大的形象基础上,我们构建出了人神世界,构建出了人世间,但期间依然有痛苦,痛苦就落在每一个个题中间,生存的主语是什么?是人,是人的生存,为什么要在上帝身上去找人的生存,既然人存在,为什么存在就不在人身上,在人身上追问存在也不无道理,于是,马勒在音乐中先把自己绑起来进行了拷问。

俺就不信什么上帝、下帝的。小马直面人生,不错。
但是,一个人作为个体,离不开群体的人,即不能脱离社会。要想深刻地探讨人生,只囿于个人的小圈子,不与社会相关联,搞不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即便非常投入,也是不能避免局限性的。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585#

回复 579# jshakszx 的帖子

兄弟对佛教持这种观点,听马勒听得死去活来也就顺理成章了,——对佛教,要是没用心了解过的话,最好什么也不要说。对马勒却可以,即使不太了解,这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86#

[quote]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9-9-23 23:49:00 发表
有意思的是,当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乐被指责后,交响曲这种体裁的音乐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得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但是马勒之后呢?如果马老师确实无论在立意上、内容上、形式上将交响曲这一体裁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谁是他的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呢?这也100年过去了,古典音乐虽然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冲击,但绝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普及且蓬勃,也许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quote]
其实马勒的出现是交响曲发展的必然,历史走到这里必然会出现一个包容一切的集大成的人物。
我觉得把瓦格纳和马勒放在一起比较较为合适。
在贝多芬之后,都觉得交响曲难于再写。瓦格纳知难而退,另辟蹊径,走了另外一条路。
伯恩斯坦说的好:mahler实际上总在用陈腔旧调,mahler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处理这些老调后都会变得新鲜以及个人得不再象那些不属于mahler的音乐。在最好的时候,mahler将这些老调变成黄金。
马勒并非对后世没有影响,恰恰相反,这影响太大、太毒了!交响曲无非就是简约和繁复两条路,在马勒之后,繁复这条路后人还怎么走?交响曲体裁还怎么写?所以伯恩斯坦说马勒集大成的同时,也说他葬送了交响曲体裁。
倒是在苏俄,出现了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以及同时代的很多交响曲作家,他们的交响曲,很难说没有马勒的影响,尤其是老肖,马勒的烙印很深。
不要担心,交响曲还会发扬光大。
如果有人能写出3个小时长的交响曲,我欢迎!
TOP
587#

回复 586# wangfeng202 的帖子

3个小时的交响曲,那我们就得长出猪八戒那样的耳朵!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88#

回复 580# shenming 的帖子

“人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划出界限,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不能做,”

赞一下。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589#

回复 581# 万众 的帖子

“但马勒为人病诟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明摆着的。马勒试图用音乐艺术去探究哲学命题是根本的错误。人生存的意义,生与死,不是音乐艺术的任务。想弄弄这类问题十部交响乐都不及尼采、蕯特等人的几段关健论述。所以,违背艺术本身的规律。”

同意。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590#

回复 580# shenming 的帖子

为了过好地上的生活,我们的精神必须上天,说的很有力。但马勒音乐可能还让你有入地的可能,让你低头看看脚下的大地,人生于斯,长于斯,灭于斯,大地乃母。不单如此,人性所体现出来的某些品质,也是保证整个人类生活的幸福的准则。相信大地为母,相信人之善,人之本也可能在地上生活的幸福。可能吧,神明兄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很根本,也不好说,只有彼此启发思路。

但是你说的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后来他死了,西方的堕落,西方的没落,我更远相信这个一个世纪之交,新旧更替时的迷茫和惆怅。这恐怕并非是背叛上帝的惩罚,不过是未立新东西时候的必然。这么短的时间也不能证明尼老师错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