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455565758596061» / 7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交有什么深刻的呀?! [复制链接]

查看: 75054|回复: 763
571#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9-23 17:40:00 发表
我感觉他是动真感情的,话说回来,拿马勒和莫杂特比,对他不公平,时代不一样,马勒之所以成为马勒,不是第二个莫扎特和世纪末的情绪有关,那是的文艺都这个德性,哈哈


嗯。是滴,文艺的范式在莫扎特和马勒所在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马勒时代,即便你喜欢莫扎特,退回去可能还是死路一条。音乐太抽象的话,可以看看美术啊,有人喜欢达芬奇,有人喜欢毕加索,因为美术的范式,认为什么才美的这个根本东东已经变了。
TOP
572#

回复 531# 亚河 的帖子

我不得不说,马勒在世也会极力反驳你关于他狭隘的观点,问题在于从马勒的音乐看,他几近没有想过要把人类感召到某一种力量之下,要树立起一种辉煌等等这样的东西,巴赫等人作为神圣使命的东东在马勒这里他可能都不曾认真过。马勒做出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我们却要用一把根本不适合他的标尺来度量他,毫不公正。

更深的来讲,所谓人生,生死观在哪里?马勒会不会觉得就在每一个个体里,而他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个体里“逼问”出人生的意义?什么是“逼问”不知道,就像审讯犯人,逼问犯人一样,难免反复,难免软硬兼施。而巴赫等人把这些问题交给哪里了?为亲爱的,从来不曾某面的上帝写了无数的音乐。。。我们的灵魂和身体都统一到了一个可能真是虚无的上帝形象上,在这个伟大的形象基础上,我们构建出了人神世界,构建出了人世间,但期间依然有痛苦,痛苦就落在每一个个题中间,生存的主语是什么?是人,是人的生存,为什么要在上帝身上去找人的生存,既然人存在,为什么存在就不在人身上,在人身上追问存在也不无道理,于是,马勒在音乐中先把自己绑起来进行了拷问。
TOP
573#

回复 570# bodyheat 的帖子

我今晚也在想了一下,意大利这个地方出产的指挥家怎么会把马勒琢磨透呐?呵呵。阿巴多的马勒很少能感动我。坦白讲,21号晚上的马勒,以及我自己听阿巴多指挥马勒的盘,能打动偶的地方不多。阿巴多的马勒有点不得劲听着。

此外,偶正在努力从马勒的作品中找到喜感,偶觉得马勒的音乐是快乐的,不是单纯要死要活的。
最后编辑马晓乐 最后编辑于 2009-09-24 01:40:10
TOP
574#

马交鱼丸最终要提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解决。
藕乃草根

TOP
575#

原帖由 马晓乐 于 2009-9-24 1:23:00 发表
我不得不说,马勒在世也会极力反驳你关于他狭隘的观点,问题在于从马勒的音乐看,他几近没有想过要把人类感召到某一种力量之下,要树立起一种辉煌等等这样的东西,巴赫等人作为神圣使命的东东在马勒这里他可能都不曾认真过。马勒做出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我们却要用一把根本不适合他的标尺来度量他,毫不公正。


说的好!!!
TOP
576#

原帖由 马晓乐 于 2009-9-24 1:07:00 发表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9-23 17:40:00 发表
我感觉他是动真感情的,话说回来,拿马勒和莫杂特比,对他不公平,时代不一样,马勒之所以成为马勒,不是第二个莫扎特和世纪末的情绪有关,那是的文艺都这个德性,哈哈


嗯。是滴,文艺的范式在莫扎特和马勒所在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马勒时代,即便你喜欢莫扎特,退回去可能还是死路一条。音

按你的说法,马勒过世100年了,听他的音乐也是退回去了,也是现在该听谁?中国人谭盾的纸乐、水乐、地图、秦始皇?
TOP
577#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9-24 8:54:00 发表
原帖由 马晓乐 于 2009-9-24 1:0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9-23 17:40:00 发表
我感觉他是动真感情的,话说回来,拿马勒和莫杂特比,对他不公平,时代不一样,马勒之所以成为马勒,不是第二个莫扎特和世纪末的情绪有关,那是的文艺都这个德性,哈哈


嗯。是滴,文艺的范

马勒自己也说他的时代终将到来,并且马勒音乐奇妙的暗合了过了一百年音乐文艺领域里面的一些潮流。
倘若偶跟你抠算这个时间而论谁过不过时,没有意义。但有一点确定,马勒在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新探索和当下一些文艺范式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他还是处在他的时代,马勒也会过去,过去到将来有一天想退回来都难得境地,但现在肯定还不是时候。能想象现在有天才再些一堆海顿的东西么?不可能了,写的人变了,听的人也变了。文艺探索路上的急先锋至少已经把很少的注意力放在古典文艺范式的地方了。当然也可能出现某种回归,出现对古典的再诠释,不可否认我们很可能从古乐,从巴赫那时候的音乐再去创作,但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到巴赫音乐所关注的问题,从新在找到这些问题,依照这个问题来探索新的音乐,并非学习巴赫音乐本身。
TOP
578#

原帖由 马晓乐 于 2009-9-24 1:07:00 发表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9-23 17:40:00 发表
我感觉他是动真感情的,话说回来,拿马勒和莫杂特比,对他不公平,时代不一样,马勒之所以成为马勒,不是第二个莫扎特和世纪末的情绪有关,那是的文艺都这个德性,哈哈


嗯。是滴,文艺的范式在莫扎特和马勒所在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马勒时代,即便你喜欢莫扎特,退回去可能还是死路一条。音

兄台说的对,艺术的发展规律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美术,文艺复兴的画家和雕塑家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象文艺复兴三杰。但到了后来,艺术已经变迁了。能给人带来美和震撼的是毕加索和亨利.摩尔。不管是文艺复兴还是现代派,这两者都能给人带来美,尽管他们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和美学准则。其实莫扎特和马勒与此类似,他们同时带给我们不同的美,不同的时代,艺术有不同的理念和标准。就像现在美术是不可能回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同样,马勒时代已经到来,不可能倒退回到莫扎特时代。但艺术的美不是数据,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艺术的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79#

原帖由 马晓乐 于 2009-9-24 1:23:00 发表
我不得不说,马勒在世也会极力反驳你关于他狭隘的观点,问题在于从马勒的音乐看,他几近没有想过要把人类感召到某一种力量之下,要树立起一种辉煌等等这样的东西,巴赫等人作为神圣使命的东东在马勒这里他可能都不曾认真过。马勒做出了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我们却要用一把根本不适合他的标尺来度量他,毫不公正。

更深的来讲,所谓人生,生死观在哪里?马勒会不会觉得就在每一个个体里,而他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个体里“逼问”出

宗教(泛神论的)用谎言揭示真理(不是狭隘的宗教教条仪式,特别是佛教),巴赫表面上为上帝服务,其实谱的都是平凡的人乐,是人面对大自然或宇宙的敬畏心里。马勒喜欢大喊大叫,总是找不到归家的感觉,表面上无所畏惧,打破一切(这点不如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来的彻底)他结构上第一模仿贝多芬,第八模仿巴赫,配器想超过瓦格纳,艺术歌曲承接舒伯特(他的艺术歌曲听来不错),他太爱古典、和早期浪漫主义,想极力超越前人,但明显没有,他把人想的太大了,其实人不过是宇宙的尘埃而已(想开点就不会有马勒的大伤感了)。他的第二交响曲最后乐章充满着对世界末日来临的恐惧,他找不到心灵可以寄托的方式。我在想为何有许多大家都爱佛学、禅宗,这些人不知道佛教教条的荒谬吗?为啥呢?托斯托也夫斯基好像也走向了宗教
TOP
580#

回复 572# 马晓乐 的帖子

晓乐兄弟谈马勒有自己的感受,说出了一点东西,希望能继续。但我要问一下的是,马勒不懂的地方在于——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懂的地方——人的问题能否从人本身的角度来解决?逼问人本身是永远也得不到会令他满意的答案的,这在他的交响曲里已经是明显的了,所以他带着他死不瞑目的眼睛去了他不愿去的地方。我不同意孔老夫子的观点——不知生,焉知死——这正是中国没有哲学的真正原因,为着了解生,我们必须深刻地研究死,从这一点上我知道马老师的立意,他的思考却是歪的,所以他永远也找不着答案。为了过好地上的生活,我们的精神必须上天——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得出的最有价值的答案,这也是西方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可惜,否定这种价值的时代大势已俨然成为主流,——当尼彩喊出“上帝死了”后出现马勒这种音乐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只是时间错后了多少年。尼大人喊出这话后不久就死于疯人病院,用佛教的话,这叫“谤佛”,世纪末的颓废我们看一下克里姆特的画就一目了然了,我觉得他比马勒表现得更好——用克氏绘画作马勒封面的是深得马老师音乐的真旨。我的意思是,人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划出界限,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不能做,底线丧失后的人类社会我们见识过了——就在马老师逝世后的13年,《西方的没落》也不折不扣地实现了。我说他境界不够,即是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就作曲技巧上,他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个,但这亨利朗说了,不用进入创造领域也能获得。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24 09:24:2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