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听音响与听音乐会现场 [复制链接]

查看: 20308|回复: 111
51#

再好的剧院现场和箱子......关键是需要要的演义!
为撒抄豆子FURT和老HANS也照样让我们感动?
瞧一瞧,看一看啊!61490600上海古典群,,想来的多发言++
TOP
52#

像在美国和欧洲音乐会非常多,
但他们生产发烧器材非常厉害。
虽然有部分出口,
其实欧洲与美国发烧友也很多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3#

到星海音乐厅听音乐会,通常感到弦乐的声音更舒服.但音乐会的皇帝位更难求,买到好位置的费用会高很多,而且是一次性的.无法重播.当然这就是票价贵的原因之一.通常坐得不舒服,受礼仪的约束,听到兴致勃勃之时"手脚不能乱动",因此投入的情感有受限制的感觉.有时侯还得拜托那场音乐会的听众中没有感冒人士带病坚持到会,关键时候几次咳嗽就彻底摧毁了我的欣赏心情。
在家听唱片,喜欢熄灯一个人听,容易进入状态,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手舞足蹈也无人干涉,思想的精灵可以随意游畅,自由飞翔,进入忘我境界,融入音乐的海洋.特别喜欢的曲目可以重播.暂时来说,一些经典的欧洲乐团的旧录音留给我的美好印象,听感刺激比到现场听国内乐队演奏同一曲目的印象更深刻,难忘.唱片有现场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不可能经常出国听柏林爱乐,维也纳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的演出,但买他们的录音唱片却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听唱片给我的快乐比听现场多.时间上更是不具有可比性。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09-09-09 09:54:27
TOP
54#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09-9-9 9:14:00 发表
到星海音乐厅听音乐会,通常感到弦乐的声音更舒服.但音乐会的皇帝位更难求,买到好位置的费用会高很多,而且是一次性的.无法重播.当然这就是票价贵的原因之一.通常坐得不舒服,受礼仪的约束,听到兴致勃勃之时"手脚不能乱动",因此投入的情感有受限制的感觉.有时侯还得拜托那场音乐会的听众中没有感冒人士带病坚持到会,关键时候几次咳嗽就彻底摧毁了我的欣赏心情。
在家听唱片,喜欢熄灯一个人听,容易进入状态,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手舞足蹈也无人干涉,思想的精灵可以随意游畅,自由飞翔,进入忘我境界,融入音乐的海洋.特别喜欢的曲目可以重播.暂时来说,一些经典的欧洲乐团的旧录音留给我的美好印象,听官刺激比到现场听国内乐队演奏同一曲目的印象更深刻,难忘.唱片有现场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不可能经常出国听柏林爱乐,维也纳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的演出,但买他们的录音唱片却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听唱片给我的快乐比听现场多.时间上更是不具有可比性。
兄台概括得很全面。而实际上我认为听器材和听现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也各有各的玩法。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5#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9-9 8:53:00 发表
都不太同意两位兄台对音响的认识。
音响和唱片其实是一种艺术。
这种艺术有他的与众不同,
与现场是两回事。
听音响其实是一种艺术活动,他其实与音乐会不同。
举个例子:音响的重播效果有时比真实更好听。


施兄,音响之所以和现场不同,不是有意为了做艺术,而是技术上无法做到完全还原现场。音乐是艺术,音响称为技术更合适,技术手段需要保证音乐真实还原,而艺术,交给录音的真实音乐本身吧。

常听现场的朋友都很清楚,甚至不用百万美圆的名琴,一把二流乐团首席手里很一般的小提琴,其音色就能很轻松让所有重播器材汗颜。音响存在的理由,在于一来很多逝去的大师,已不可能再出现在音乐会现场,二来高质量的现场,尤其在中国,也的确很少,不得不依赖于唱片,三来爱乐者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听很长时间的音乐,按照现代社会的环境,这个需求只能通过音响设备满足 。

当然,音响声音胜过现场的感觉很多人都会有,我也有过。在一个声学条件不太理想的现场,在一个相对远离乐池的位子,或者一个状态不好的乐团、指挥或者独奏家,你所听到的声音或者音乐,的确还比不上搭配合理的高级系统播放大师们的黄金录音。田忌赛马,这样比虽然不太公平,但的确也是音响存在的第四大理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
TOP
56#

记得有一次我曾对一个老外说,音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意义更大,因为我们的音乐厅少,好的乐队来得更少,好的曲目演出得也少,因此家里放一套音响,想听什么就买碟片是个很实在的方法。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57#

原帖由 scfan 于 2009-9-9 9:3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9-9 8:53:00 发表
施兄,音响之所以和现场不同,不是有意为了做艺术,而是技术上无法做到完全还原现场。音乐是艺术,音响称为技术更合适,技术手段需要保证音乐真实还原,而艺术,交给录音的真实音乐本身吧。

常听现场的朋友都很清楚,甚至不用百万美圆的名琴,一把二流乐团首席手里很一般的小提琴,其音色就能很轻松让所有重播器材汗颜。音响存在的理由,在于一来很多逝去的大师,已不可能再出现在音乐会现场,二来高质量的现场,尤其在中国,也的确很少,不得不依赖于唱片,三来爱乐者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听很长时间的音乐,按照现代社会的环境,这个需求只能通过音响设备满足 。

当然,音响声音胜过现场的感觉很多人都会有,我也有过。在一个声学条件不太理想的现场,在一个相对远离乐池的位子,或者一个状态不好的乐团、指挥或者独奏家,你所听到的声音或者音乐,的确还比不上搭配合理的高级系统播放大师们的黄金录音。田忌赛马,这样比虽然不太公平,但的确也是音响存在的第四大理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  
音响和唱片从发明以来,无疑是为了留住声音、聆听声音。但音响我认为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这与设计师的素质有关,尤其是音乐水平。到了今天,器材已经不仅仅是重播唱片。我认为音响已经单独成为一种“艺术”和“工业”,比如FM、柏林之声、MBL等HIEND器材声音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美。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真实,像我前面说的,音响的真实有很多种。音响和唱片已经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因此用器材欣赏唱片是一种单独的艺术活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8#

象美国和欧洲有那么多HIEND名厂,决不仅仅是为了出口,他们本国发烧友也不少的,尽管美国和欧洲音乐会现场很多。仍然有不少人很少去听现场而是在家听音响的。
其实就说我国的香港,尽管经常有大师名团光临,但香港却是音响业最发达的地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9#

香港什么都发达,名车、名表、名钻、名香水、名牌服饰……非独名音响。

香港是个怪胎,恕我直言。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60#

欧洲国家里,玩音响也是个小众的事情。知道个比利时朋友是个顶级Klipsch的号角用胆机推。英国的数量算比较多的,小电器连锁,卖中低价剑桥这样的功放音箱还是不少的,价格也便宜(以英镑计价,呵呵)
其实,玩音响最疯狂的恰恰是我国的香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