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pipe_organ 于 2008-12-17 12:15:00 发表 能够意识到并尽可能排除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从而更注重乐团本身的实力,那是好事。但影响是不可能尽除的,对每个人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至于乐团和音乐厅的关系,记得以前讨论过。基本上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在所有音乐厅全能的乐团,也没有一个对所有乐队全能的音乐厅。 曲目选择并不是简单的拿手而已,市场因素作用很大;而媒体评论也就参考看看罢了;要不然如何解释《谁谋杀了古典音乐》一书呢。 |
老兄,久违了!真没想到还有人记得以前的老唱片!借老兄这个帖子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Brendel 兄在上面回答你的观点,基本认同的。在极少数场所听多场音乐会,听不同乐团,怎么没有可比性?可比不可比,都只能是相对的。说可比,关键是比什么,就是听什么,怎么听?“坐在离bass不到5米的地方这种声音超级不平衡的位置”,好乐团也很可能感受不到很棒的声音。为何反对
scfan 他们一味往前坐,就是这个道理。
scfan老弟前面质疑我太武断?你大概也觉得我武断吧!武断不武断,要看怎么认识声音的特性。简单说,声音是依靠共振传递的,通俗说,声音是需要反射的。只有直达声没有反射声,就没有立体声,没有声音的形体感。古典音乐丰富的和声,需要丰富的泛音。“近场”聆听,声音虽然感到“清晰”,但是,缺少反射,缺乏泛音。缺乏泛音难易形成丰富的织体。所以,古典音乐的主观聆听,跟录音的拾音有类似,没有“近场”的概念。
很多发烧友认为,音乐厅只有一个好声音的位置,犹如音响的皇帝位。我曾经求证过这个问题,特意尝试过大乐队练习时站在指挥身后听听。那里的声音,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如果不习惯,还是很难受的。由此也就能明白,斯托科夫斯基自己听音乐会的时候,为何喜欢坐到楼上去。
大概你也把东艺的每个角落都坐过的吧?我没有坐过每个角落,但主要的区域尝试坐过,其中还有舞台后方,面对指挥。我们几个朋友的听感一致,有所不同,我们喜欢A区横走道贵宾席之后的声音。在东艺的浮云调整压低之前,喜欢更靠后一些的座位。
yilinliulin 兄的部分观点我赞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现状,绝对是超一流水平。他们这次在上海大剧院的二场演出,从我和几个朋友现场的感受来说,抛开杨松斯的诠释风格,水平是无可质疑。所以,特别想听一听说不好,究竟怎么个不好的。你们能否具体谈谈?小张告诉我说,北京很多人说不好。我看了张克新的帖子,他只能说明不欣赏的是杨松斯的诠释啊!即使萝卜青菜都好,怎么能否定土豆的价值呢?
Brendel 兄等可能奇怪,巴伐利亚广播为什么好?这个要说到杨松斯的风格了。这次到上海时候,感冒了,大剧院的钱总请中医给他开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