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复制链接]

查看: 33330|回复: 100
51#

回复: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我猜,是尼基什,或魏恩加特纳
TOP
52#

回复: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是彪罗.
TOP
53#

回复: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今天中午又继续听弗里乔伊的贝9,把前2天没听完的第四乐章听完了。

这个版本的人声部分简直是激情四射,震撼天庭。领唱的声音洪亮至极,男声有力、有情,女声高亢,更加神奇的是,在男女领唱二重唱(不知道专业术语怎么说,反正就是他们2个人唱,其他人不唱)的时候,我竟然感觉到男声在中央,女声却象藤蔓一样绕着男声盘旋上升,精彩异常!

大合唱部分震撼人心,和细腻的乐队演出形成强烈对比。

录音温暖、清澈,弗里乔伊把他在那版三星带花魔笛里的录音特技故技重演,人声听起来就像歌剧独唱一样,丰满异常。这个“合唱”乐章堪称完美。

和富特文革勒相比,42年的录音太差,不予置评;51年的录音同意不怎么样,但我估计技术用同样的录音技术,富特文革勒的第四乐章也难以达到弗里乔伊的高度。但富特文革勒的前几个乐章平衡、大气,和弗里乔伊的精致风格相比更胜一筹。

目前我最心仪的立体声录音,就是这款弗里乔伊。下次要听的是索尔蒂和卡拉扬70年代,敬请期待。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54#

回复: 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原帖由 PFM 于 2007-6-27 10:49:00 发表
这个某人是who? 好奇中

[quote] 原帖由 桂猪 于 2007-6-24 21:41:00 发表
富特出道时,有些前辈还在台上,富特去世时,有些前辈还在台上,富特听过汉斯·李希特已觉难得,殊不知此翁在某人面前早无立足之地......

是马勒.传言他指挥什么就像什么,而无论是托还是富,指挥什么都永远像他们自己.
TOP
55#

回复: 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原帖由 桂猪 于 2007-6-29 11:54:00 发表
是马勒.传言他指挥什么就像什么,而无论是托还是富,指挥什么都永远像他们自己.


有两个问题

一、传言能信否?如果我听到兄说富特指挥永远只像富特自己,也看到书上说卡拉斯说富特就是贝多芬,那么我该相信谁?

二、马勒曾经被托斯卡尼尼逼得丢了在美国的工作,郁郁返回欧洲,不知托斯卡尼尼只配给马勒做副手一说从何而来?
TOP
56#

回复: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嘻嘻,距离产生美。
TOP
57#

回复: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关于当时的大师,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奇闻轶事,甚至是人生污点。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通过大师的演绎来感受作曲家本人的意志,或是产生共鸣,甚至仅仅领悟美妙的音乐,这就已经足够。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58#

回复: 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一,传言固不可全信,也不可完全不信.旁人的说法当然只能参考,不过不同人的评价于某处有比较类似的看法时,注意到它的价值我想是合理的.而且有些人活得长,经历过几代人,这种人的说法就更有价值,这么认为也应该比较合理.比如拉赫玛尼诺夫活到了40年代,他说他见过的指挥唯有马勒可与尼基相提并论,克莱姆佩勒也说托差马远了,这些都可被认为是高下之争而置之不理,事实上也没办法追究.我把富和马的贝拿到一起说,并没有说富的贝就不如马,因为马没录音.另外,卡拉斯生于20年代,太晚了.马勒同时代的音乐家不少活到了富的时代,比如瓦尔特,克莱姆佩勒,里查.施特劳斯,门格尔贝格,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马斯卡尼,布索尼,沃恩.威廉斯等等,他们的说法应该更有价值.另外,富特早年也跟过莫托和里希特,彪罗在马勒30岁(1891)的时候,说他已与这两位并列.

二,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贬低托,当时托过美国,的确不是以第二指挥的身份,不过有点像马勒当年在莱比锡和去布拉格之前的那种状况,就是碰不到最重的曲目.托和大都会签约时,马正在欧洲演出,回来后得知托第一场要演自己的保留曲目之一"特里斯坦",因此表示反对,其实这个时候是托有意和马竞争,因为都知道马勒在演绎瓦格纳上是权威.于是托在大都会的首场就换成了"阿依达".从实力上说,马勒毕竟曾是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院长,是从基层做上来的,靠的就是实力(他的犹太人身份是个障碍,如果不是实力非凡,不可能得到那个显赫的位置),和托一交手就败下阵来,几乎不太可能,何况马既有才华又有经验,观念又不保守,无论是在舞台艺术还是指挥艺术上都有大大突破传统之处,加之本身又是作曲家,对作品理解有别人未到之处.顺便要说,当时他作为作曲家的名声已经散播开来,而非一般认为的默默无闻,汉斯立克这样偏于保守的人都注意到了,更何况魏因加特纳,里查.施特劳斯,尼基什,门格尔贝格还指挥过他的交响曲.从曲目上说,马主要是德奥,以瓦格纳,贝多芬,莫扎特为多,也热心推广布鲁克纳,而托的曲目里似乎不包含布鲁克纳,二人在其他剧目是否重叠我不太清楚,不过我想托来自己意大利,可能意大利的作品是他的重头戏.如果这样说没错,应该也不存在谁逼走谁的问题.从经验上说,马在维也纳指挥的场数也是惊人的(准确数字我不记得了,好象是10年间1000多场),所以应该不会比托经验少.从主观上说,马一直认为自己去美国只是做客座和访问的性质,所以他拒绝了大都会院长一职(总监?经理?我记不太准确了).从时间上说,马经常不在美国,可能托更为人熟知,这个时候的马勒已经没有早年的野心,他的健康状况也不允许,试想一个散步都要带脉搏计数器的人怎么可能还像以前那么拼命.从马指挥生涯的颠峰来说,应当是马八在慕尼黑的首演,阵容强大(不管是台上还台下),反响剧烈,极其成功,三千名观众欢呼了半小时,七百人在舞台上挥舞乐谱向马勒致敬,托马斯.曼当晚激动到失眠,还把自己的书献给了马勒.这是在1910年的事了.所以托逼得他丢了美国的工作,郁郁回到欧洲,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兄台查看年表,你会发现马勒到美国后直到生命结束这段时间,并没有超过一年呆在欧洲的情况发生,直到生命结束前四个月还在纽约指挥,去欧洲只是客座指挥,巡回演出以及创作交响曲,没有接受长期职务,而在美国,除了大都会,后来又接受了重组NYPO的职务.马勒被强劲对手逼走,稍微相似的事件可能是在莱比锡的时候,当时他26岁,在尼基什手下做第二指挥,后来被迫离开,原因是尼基什不让他碰重要曲目.有趣的是,后来尼基什却没有接他在维也纳的职位,那时马勒47岁.类似有趣的事还发生在和彪罗,勃拉姆斯以及汉斯立克之间.马在卡塞尔的时候(24岁),彪罗来这里指挥,他写信求他带他离开(语言比较肉麻,马勒早年就是这个德性,什么让我跟你学习,哪怕以我的鲜血支付学费都行云云),彪罗把信转给了他领导(据说不留情面是他的一贯作风,可能也对马的用语感到不悦),其实就相当于拒绝了,后来马受聘汉堡(31岁)和彪罗共事,彪罗却反而去讨好他,二人称兄道弟,在指挥台上视观众于不存在,边指挥边交谈,彪罗还送花环给马勒,把他捧得很高,言语肉麻,招致马的反感,比起数年前,就像来了个颠倒.不过二人关系总的来说很好,对艺术的态度都是一丝不苟.马与勃拉姆斯之间也差不多,勃不喜欢马的作品,直到勃谢世都没改变过,却和马讨论起交响艺术,勃还生出后继无人之感,可马勒却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再比如勃以前是不怎么听莫扎特的,因为他觉得没人能演好,马在布达佩斯的时候(28岁),勃无意间听到他的莫扎特,回维也纳就向人推荐要想听正宗的莫扎特就要去布达佩斯,后来也推荐马勒做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和汉斯立克也是一样,汉不喜欢马的作品,后来却承认马的确有些东西有大师的手笔,他在马勒入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时也说过有分量的话.马勒一生基本上是自动离职,被辞退鲜有耳闻,特别是在重要的职位上更是没有过被辞退的记录,在维也纳的职务,也是主动去职,宫廷再三挽留,只是马去意已决,并承诺不对外公布是自动去职才作罢.马走后大约半年间在欧洲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替,一是事出突然,二是有风险,比如尼基什和魏因加特纳都有顾虑而未接手.直到8月份,魏才接受了.马勒一生没有因为实力不济被谁挤走一说,一般都是和乐队成员之间以及领导的矛盾导致,症结就在马勒对艺术极端严肃认真而不容丝毫亵渎.其实和他有矛盾的乐队,如果是训练有素,实力雄厚的乐队,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不堪重负(包括演员),一方面又服膺马勒高超的艺术.而和领导的矛盾,则以商业和艺术的矛盾为最突出.拿VPO来说,作为独立的乐队来说,是他们选指挥,既然马勒不合他们的意(在宫廷剧院演出的也是VPO,马勒先是在这里指挥这支乐队,后来才接受VPO单独的指挥聘任,所以他们对马的作风非常熟悉),为什么作为乐队指挥(不是歌剧院那一块了,歌剧院那块他们没有什么决定权,只能听命)又不选里希特而选马勒呢?据说公开的反对只有一两次,起因是马勒用整个弦乐组去演奏贝多芬弦乐四重奏,还有改贝九的配器(其实改动并非不可理解,就是加重了木管和铜管以突出响度,因为弦乐组到马勒时代已经翻番,而木管和铜管却不变就会失去平衡,所以加了几支,但招致反对).要说被逼丢了工作,和马勒会有关的是里希特走英国,很多人说他是被马勒挤走的,一些传记上也这么写,其实真实原因是什么,复杂到什么程度我们怎么能知道呢.我前面那帖的语言有夸大其辞的意思,主要是为显得好玩,调大家的兴趣,不够严谨见笑了.

我提马勒,其实是想说谁指挥贝都是一种风格,贝自己指挥出来都不一定每次一样,巴赫弹同一支曲子,在不同乐器上,就非常不同,记谱对他只是象征性的举动,谱面音乐传达的东西并不饱满,所以一种风格就仅仅是一种风格,谁都无法说谁是最本质和接近的,佐别林去参加模仿佐别林的比赛,他自己还被淘汰了与此类似.

说得多了,难免也有失当讹误之处,还望多包涵.
最后编辑桂猪 最后编辑于 2007-06-30 08:54:44
TOP
59#

回复: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桂兄所谈的佚闻趣事虽然颇能说明问题,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恐怕还是只能以录音论英雄了。否则无从比较。
TOP
60#

回复:昨晚听碟心得。3版贝9,齐夫拉匈牙利狂想曲

CHOPIN兄所言极是,这一大段话倒是显出我于另一角度执着于高下之分,反倒和我一贯反对的走到一路上去了,惭愧,不做修改了,任别人说去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