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qu 在 2005-1-14 12:07:07 发表的内容 艺术和政治,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对每个在专×国家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恐怕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直面阴暗直至被迫害、工作甚至生命被中止还是绕开现实中的丑陋使得工作得以延续? 坛子上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朋友估计不少吧。虽然曾经流行一时,广受赞誉,但我怀疑,没有亲历过红色专政的西方人能体会到多少其中的沉重?而书中那些迫害、背叛,对于国人,多么似曾相识?当年此书在我国知识分子中的风靡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再看改编电影《布拉格之恋》,虽然刘易斯和比诺什都是我非常欣赏的演技派明星,而且在片中表现优异,但被淡化了政治色彩后,喜欢此书的朋友还能找到多少感觉? 其他需要有类似政治背景才能引起共鸣的片子像《地下》《毒太阳》之类,如果换成普通美国民众看,能体会它们的好吗? 可惜有红色专政经历的国家毕竟是少数。所以不可能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得到世界各地广泛的共鸣。 所以现在国内的导演,就算打算好被封禁,拍出有浓厚政治背景的好影片,也不见得就会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只有能够深度挖掘人性的片子才会得到认可。(《红高粱》的获奖,不是因为其暴露了落后,而是因为其中的那种勃张的生命力。)可惜离开社会背景,人性有些缥缈无依啊。
|
lequ 兄说得极是。
这里,我想应该说一下我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政治题材的影片在我们国家已经久违了,因为有着lequ兄提到的政治背景。也因为我们国家有着重视政治宣传的传统,所以,人们越来越对含有政治性因素的内容感到厌恶,电影人也越来越忽视电影宣传的重要性。
不过,我认为政治题材的影片和影片中的政治因素还不是一个概念。
在以往进口的现实题材的好莱坞大片中,我不记得哪个算得上是政治题材的影片。但是,我们稍作分析就可看出很多大片的政治宣传作用。
很多大片的创作就是运用老套的手法,虚拟出男英雄、女英雄、英雄的敌人和英雄的朋友,编出一个个漏洞百出的情节,使用各种科技手法,让片子紧张激烈,惊心动魄,最后好人打死坏蛋,让很多无知的观众感受到了美国国力的强大,国家机器的强大,到处都有孤胆英雄,是因为总有一些变态的,往往有国际背景的坏蛋在捣乱。好莱坞特别会拍这样的片子,而我们的很多观众又特别爱看这样的片子。像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数不胜数。我们的观众受到了震慑,在心底产生了隐隐的自卑。
阿龙说:“我爱看的电影有《春苗》《创业》《第二个春天》《青松岭》《艳阳天》《火红的年代》《海霞》
我觉得这些电影看起来特提气儿,现在的人拍不出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