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新春佳节,先给各位烧友们拜年了.
小弟是个发烧门外汉,颇喜欢收藏CD,对HIFI烧不起来.因为过年所以写点门外话,搏众位DX们一笑而已.稍后可能贴个自己的系统给大家见笑一下.
小弟是电子工程师专业,现在干的也不是本行.不过我的专业方向是微电脑处理,所以模拟电路功夫是很薄弱的,当初也最讨厌模拟电路的设计.其实,就音响工程来说,模拟电路里的理论是没有价值的.并非理论不对,而是一:至少不全面,二是理论是理想模型,现实总得妥协.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100K的电阻.也就是说考试拿满分,也许你做不出一个好听的音响电路来的.反之,没有很多所谓'知识'的技工,他可以摸索出一个很优秀的电路来.理论所以模拟电路我是能不谈就不谈,只能听听各位老师们的金玉良言的.
我想略微讨论一下的,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一块,也就是音响工程里的系统和信号方面的问题.说是讨论,其实是带着问题的,也就是说讨教.
系统和信息,是信息处理最基本的一点.但是也可以说就是全部.功力深浅,不过是对各个细节掌握得多少之分.那么整个学问里最核心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个系统方程.对于音响工业来说,简化地说(因为频响是最重要的,却非唯一),就是频响曲线.
系统方程,就是把整个系统看作一个黑盒子,给予一个进入信号,拿它同输出信号做比较,再经过有利的数学处理,那么就得到一个系统方程,也就是说系统的频响曲线.这个频响曲线是属于系统本身的,是系统的特征之一.
这个系统方程,有好几个特点,其一就是可以叠加的.也就是说输入信号经过好若干个系统,只要把它们的系统方程叠加(并非数学上的加法,但是数学处理不多讨论,这里只讲概念)就可以得到总系统方程.这个概念是最有用的.
那么我们来看从录音一直到重播这个过程里,一共有几个分系统存在:
一,是录音场所的声学结构和乐团位置及话筒摆位组合.(注意:所有空间声学的频响曲线,是指发音-也就是信号源-到收音-也就是输出端-之间的频响,不然的话毫无意义.对于空间声学来说,同一个声学空间,不同的发收组合可以得到无数不同的频响.电子系统则指器材本身的频响特征)
二,是录音师使用的话筒,线材和录音设备.
三,是混音师用的调音台(CONSOLE)和混音室里的整个重播系统.
四,母带制作工程师的所有设备,包括整个重播系统.(注:专业工作室里的声学处理和器材摆位,以及专业EQ的帮助,基本上使声学频响是平直的,也就是说可以忽略不计.唯一的频响扭曲来自电子设备本身)
五,音乐媒体制作过程中所有涉及的设备.
六,重播系统的电子设备.
七,重播环境的声学状况,也就是说喇叭和听音者耳朵和整个听音环境之间的互动.
八:各位自己的耳朵的频响.根据数据,三十岁以上的男性,高频敏感度已经降低到他18岁时候的一半.
从这里各位DX可以看到,其中不外乎两种频响源:一是声学,二是电子仪器.声学的总是必须考虑到发音收音的位置和空间的关系,复杂.而电子仪器的,则是本身的,相对简单.而且,这个八个环节里,各自还包括了很多分系统.比如重播系统里就可以包括很多东西.但是都是可以实际测量的.
说了这么多,只想在这里等着您:所有这些声音源到达您脑海里听音神经之前所有经历的路程,可以被归纳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频响就是所有分系统的频响之总和.所谓的'校音',只是改动某个环节里的系统方程,从而改变了整个系统方程而已.
所以,我真心诚意地问个问题:为什么发烧友们不使用高质量的平衡器(EQ)? 为什么见平衡器如见大敌呢?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所有的专业录音室都必须装备EQ这是众所周知.目的就是要平衡掉就算是专业声学处理也没能够解决的最后一点频响不完善.通过上面的解释,我想DX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明白:使用平衡器,和换线材,摆音箱位,移动皇帝位,进行听音室内部声学处理,等等等等,在声学上是可以互换的,也就是说系统本身并不知道,是那个环节里进行了改动,但是出来的结果是同等的.(实际上是不能等同的.见后)
说句心里话,看到这个坛子里很多DX们为了改善音质,费尽心机地换,移,装,磨.我觉得精神可嘉,但是似乎还有更好的捷径没有走,至少没有试.我这篇东西,就是针对这个现象,提个问题.因为我知道过去发烧友们使用过EQ,而且比较普遍.但是后来不用了,大家都追求'原汁原味'了.我想原因可能是:
一,就是EQ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限制了其他一些玄学物品的市场.所以被排挤.而发烧这个活动更多是情绪上的,而不是理性的.AV之所以不能打进HIFI界是因为HIFI是一块精神良田.是发烧友们的精神寄托,这对他们来说是近乎神圣的.所以宁可相信玄妙的东西,宁可'有得玩',也不要一个直白的东西破坏了他们追求完美的梦.DVDA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多个DVD功能就可以更被接受,所以一直被排斥.完美这么容易达到,似乎也就不那么珍贵了吧.但是EQ和优质的线材等是不冲突的.见后.
二,可能是对系统方程这个简单易懂的科学技术概念没有了解.所以认为'多个环节少点保真'.其实这是不对的.上述可以看出,系统方程可以人为改变,事实上它一直被改变着.EQ是最简单有效的自主改变它的仪器,我们没有理由不利用它.
三,当年使用的EQ都是低质量的.本身就没有调试好.我说的,是高质量的专业录音室用的EQ,最好是带自动反馈系统的(就是自备已经过频响调整的话筒,可以直接在听音处拾音,反馈系统,然后把所有频响都调整好,LEXICON就有类似产品).在一个HIFI消费心理闸门很高的今天,专业录音室的EQ型号也完全可以被消费的.这些东西在网上一查就可以知道的.比如说我把EMIL BERLINER的DEP设备贴在这里:
Digital Effects Processors
Cedar DH De-Hisser
Cedar DC1 De-Clicker
Cedar CR1 De-Crackler
Daniel Weiss EQ1 Equalizer - LP/DYN Equalizer
EMT-248 Audio Processor
Jünger Accent 1 Compressor
Jünger D01 Dynamics
Jünger E07 Equalizer
Lexicon 480L with optional software expansion
Lexicon 960
SPL Loudness Maximizer
SPL Machine Head
SPL Spectralizer
TC Electronics Finalizer 96 kHz
TC Electronics M6000
Valley Audio 703 Compressor
Quantec Yardstick
Yamaha DEQ5 Equalizer
真正的高手可以看到:EQ不是万能的.确实.它不能取代任何已经存在的发烧物品.最主要的,就是动态的水准是EQ没办法解决的.这只能靠公房和喇叭提高质量去解决.尤其是各个器材的供电系统.其余的信号环节,信号的重新拾取也不能解决,是要靠好的CD机SERVE系统,而信号线确实也有EQ没有办法取代的地方,因为信号有物理损失和相位扭曲,但是EQ最强的地方在于它真正是你的音响系统可以做到个人化.也就是说应你的房间声学和你的器材摆位和你的座位的关系,来平衡出一个优化的声学方案来.同时,可以'调'出你最喜爱的音色来.
所以,我的意思是:先把房间平衡好,再来进行换线,磨机等等微调.房间声学是对听音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说实话看到很多烧友的听音环境相当不妥善,而一直只先调整别的环节,真是舍本求末.
这里再次说明一下:本文的动机,真的是为了那些辛苦的烧友们提出一个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所以大家各取所需吧.
另外,这篇东西,似乎也可以作为讨论'高保真,保真到那里?'的基础

但这里不说了,以后有机会再讨论吧.不过透露一下:我是反高保真的.因为根本不知道保真到那里去.所以就不保真了.而GOLDMUND的哲学是保真到音乐媒体,不考虑前面的事情.这可能是最现实的态度了.要'原音重现',
首先就要回答一个问题:音乐厅里悬空放话筒的地方,卖不卖票?
最后,祝各位新春快乐,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