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正的发烧友都是喜欢味精的(包括录音时:-),这才是真正的HIF... [复制链接]

查看: 6731|回复: 49
11#

我总是觉得有些人想象的真实的声音其实从来没有出现过,或者并不为欣赏家或者录音师所接受
我们所谓HIFI的最高标准其实是和录音师听到的声音完全一样,就是高保真的(其实是合乎录音师欣赏标准的音染程度)

但我觉得音乐和其他很多艺术一样,是很有个性的东西,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一样,所以不见得忠实于录音师的审美标准才是最好,最HIFI的

所以我觉得通过对重播器材和环境的调整,获取自己喜欢的声音,才是使用音响,欣赏音乐的乐趣所在

呵呵,我是菜鸟一个,随便说说,让大家见笑了;-)
TOP
12#

燕十三 在 2006-4-26 11:47:08 发表的内容
情愿声音难听,也要追求真实?

难听是因为声音还不够乃至远远不够真实。


有这方面原因,很多录音好的碟,器材重播素质不高的话,声音会比较难听
TOP
13#

歌剧心情 在 2006-4-26 23:32:29 发表的内容
中性也是一种味精,它的味道就是不淡不甜罢了.中性不等于"忠实"于现场"忠实"于音乐.


我的理解,中性就是忠实于录音
TOP
14#

扑通一声 在 2006-4-26 23:37:22 发表的内容
歌剧心情 在 2006-4-26 23:32:29 发表的内容
中性也是一种味精,它的味道就是不淡不甜罢了.中性不等于"忠实"于现场"忠实"于音乐.


我的理解,中性就是忠实于录音


是的,这样我们才可以品尝到不同录音师的“厨艺水平”。
喜欢什么样的“厨艺水平”,我们就可以选择了。
比如,DG还是RCA?
TOP
1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7#

我来给你点纯净水
TOP
1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9#

我信神话 在 2006-4-27 1:28:58 发表的内容
水掉锅头 在 2006-4-27 1:06:30 发表的内容
我信神话 在 2006-4-27 0:45:20 发表的内容
HIFI与味精无关。HIFI即高保真,保什么真?保音乐软件的真。
不好意思,总觉得题目不顺。

这样又引出一个问题:音乐软件的“真”原本应该是什么样的?

*************************************
只有“高保真”没有“绝对保真”,没人能晓得音乐软件真正的“真”。

既然没有参考标准,何来“高”又何来“低”?
TOP
20#

扑通一声 在 2006-4-27 0:02:50 发表的内容
所谓加味精,也是要有度的,如果从根本上改变录音是不可取,但稍微加以调整,从而适合自己的欣赏习惯,却并不为过

另外,关于现场,其实有两种,录音的现场和音乐会的现场,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

音乐会由于是商业活动,必定要满足一定的人数要求,但由于每一种乐器的音量是有限的,所以最佳聆听空间也各不相同,而我们听的位置也有很大区别,所以得到的效果也是差别很大的,特别是小作品,很难有理想的声音

相对来说,录音时可以调整的空间更大一些,但受录音师主观的影响也更多一点,所以这两种现场,都有其不利的一面

至于科研兄提及的英国声是早期技术水平的局限所做的妥协,我是理解的,但我理解的内容是比如BBC为了保证中音的完美重播,牺牲了高低频,那么是不是可以说那时候的中频是符合中性的标准的?

但按照现在的音箱中频和那时候也有很大不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那时候更温暖,现代声更注重控制力和速度感?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那时候主流的音乐欣赏标准是偏慢的,偏重韵味而忽视速度感和力度?

如果生在当代,有希望欣赏现代录音,但又有点主观意思,那么适当加以调整,不知道可不可行?

还有,我总觉得,音染不等于丢失细节,只是音色取向不同,有点类似于不同的小提琴发出的声音,虽然表面区别甚大,但本质还是相同的,如果小提琴出来是大提琴的声音就太离谱了,也就是过度了,想来大家都不能接受



一声兄的想法还真不少,好现象。比如“但按照现在的音箱中频和那时候也有很大不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那时候更温暖,现代声更注重控制力和速度感?”这些问题,能不能认为是那时候喇叭单元的缺陷造成呢?而且现在的音箱可以让我们正确的了解到当时录音存在的问题呢?

请继续进行,关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