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俺喜欢听的一些“烧片”(附 曲目在线试听) [复制链接]

查看: 75209|回复: 304
251#

bmbb 在 2006-6-3 19:19:48 发表的内容
关山月2 在 2006-6-3 11:02:48 发表的内容
上山砍柴 在 2006-6-3 10:39:52 发表的内容
是啊,什么时候喜欢谁,跟天性、阅历、心境等东西有关,很多因素我觉得是比较偶然的。
莫扎特是天才,贝多芬是奋斗出来的天才,简单去评比是欠妥的。一个逆境中长大的,可能到老也喜欢贝多芬,觉得莫扎特只是小情小调(当然是不对的),这是很多偶然因素决定的。
傅雷的话是个误导。但是也提醒很多人更注意莫扎特。所以也算是功德一桩。

  
  那是傅聪的原话,拿莫扎特和贝多芬,中国和西方文化做比较,说得偏颇,本人极不赞同傅得论点.

  


    傅聪先生的多次谈话都暗含贝多芬不如莫扎特,西方文化不如中国文化之意,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偏颇,艺术不同于赛跑、跳远等体育项目可以用仪器来测量,没有统一且公认的标准来衡量孰高孰低,正如上山砍柴前辈所说的“什么时候喜欢谁,跟天性、阅历、心境等东西有关”,喜欢谁完全是个人的事,但不能由此就认为谁比谁更高明,或者什么文化比什么文化更先进。正如有的人喜欢蓝色,有的人偏好红色,但不能说自己喜欢的那种便是更好的颜色。苹果有健胃功效,而香蕉则有清热之作用,两者各有其特点,显然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苹果就认为它是更好的水果。
    贝多芬、莫扎特以及巴赫等都是非常伟大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在体裁、风格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些爱乐者来说,能听到他们的作品是一种幸福,我们不必去分出谁更伟大(其实这也是不可能得出答案的),根据自己的感觉,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更对胃口些多听谁的作品就是了,不必去争个高低。我们完全可以同时喜爱他们的作品嘛!反正我本人是既喜欢莫扎特,又热爱贝多芬、又崇敬巴赫的,他们的音乐就如米饭和面条一样是自己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东西。


    那天看到一场傅聪弹的莫扎特第27钢协音乐会,真是感人肺腑.没有哪些协奏曲比莫扎特的更适合这老人了.
     然而听大师弹琴是一种享受,听大师论人文历史就是另一种滋味了.他的<望七了>中大段拿莫扎特和贝多芬与李白和杜甫做行而上得比较,谬误连出.
    说莫扎特是绝对得天才,和李白一样天然的.贝多芬和杜甫一样,是后天勤奋型.看来傅聪的学问比起他父亲要拉下一大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些沉雄伟力的诗句无一不是傲岸不屈的伟大诗人李白人格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大家说说,这些诗句的风格与贝多芬和莫扎特哪个灵魂相近?
   "济苍生,安黎元"是李白一生的壮志,莫扎特是这样的吗?还是老贝是这样的?
      

    以上砸7砸8的说了一顿,有点跑了讨论的主题,实在是因为看了傅的书后才想多说几句,而这正好也以此谈到了.

   希望各位乐友别在争论下去,坛子的气氛有点变味.
   实在喜欢砍柴兄发的谈论马勒作品的贴.
   也请亚老师屏弃前嫌继续发表"烧片"的贴(该从巴洛克到古典时期勒吧,哈哈.)
TOP
252#

补充,最喜欢bmbb的这句:
“他们的音乐就如米饭和面条一样是自己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东西。”
TOP
253#


巴尔比罗利夫人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LADY BARBIROLLI


理查德·奥斯本(Richard Osborne)
英文文本原载巴尔比罗利协会
李培源编译
中文文本源自古典音乐资讯


  伦敦,1935年10月,声名显赫的小提琴演奏家阿道夫·布施(Adolf Busch)正率领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录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在第一协奏曲里面,有一段小提琴与双簧管合作的极其优美的柔板。令人惊讶的是,与布施合作的是一位年仅24岁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年轻姑娘,她就是伊夫琳·罗思韦尔(Evelyn Rothwell)。
  伦敦,1981年5月,为了纪念巴尔比罗利诞辰70周年,在原始人俱乐部——这个巴尔比罗利35年前经常宴请宾客的地方——举办了盛大的纪念宴会,此时的罗思韦尔作为巴尔比罗利夫人应邀出席。宴会上,她那机智诙谐的发言征服了所有来宾,大家都在窃窃私语:“上帝呀,她简直是天上的女神!”
  巴尔比罗利夫人现在定居于伦敦的汉普斯特德区(Hampstead),天天醉心于修饰她那美丽的花园。尽管目前她已经是英国最著名的双簧管演奏家了,但是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生活完全交给双簧管。现在,当我们提起伊芙琳·巴尔比罗利的时候,每一个熟悉她的人都会想起许多有关她的轶闻。但实际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她的婚姻。在音乐界,好象没有谁比她和巴尔比罗利的婚姻更幸福的——一个是来自牛津郡秀外慧中的才女,另一个是雅量高致的指挥兼大提琴演奏家,更何况他们还是不折不扣的老乡呢。
  伊芙琳·罗思韦尔于一战前夜出生于沃灵福德(Wallingford),父亲是当地的名流,比她母亲大26岁。在谈到当时日子时,她回忆道:“在当时,男性在确认自己能够支撑起一个家庭之前是不会成家的。我的父亲对音乐没有丝毫兴趣,但是我母亲却始终以一种英国式的方式深爱着音乐,例如在圣诞节唱颂歌等。那时,我被送到纽伯利附近的一所学校去上学,那所学校的女校长名叫奥利弗·维莉丝,她对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挚爱。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学习吹奏双簧管并深深地爱上了它。”
  巴尔比罗利的纪念宴会逐渐进入高潮,伊芙琳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岁月,她向我们讲起了她小时侯那段尽人皆知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当我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好象从来没有喝醉过酒。我的父亲在本地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品评红葡萄酒的行家,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是一位医生。这位医生坚信葡萄酒对小孩子大有裨益。因此我从4岁就开始喝酒了,当然酒是掺了水的。随着我一天天长大,酒里面掺的水越来越少。我现在想起了我们家客厅里那个放满了美酒的大酒柜,虽然我们可以随意痛饮,但我的确从来没有喝醉过。”
  伊芙琳接着告诉我们,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作出决定,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无比美妙的音乐。“那时姑妈告诉我,帕尔默(Palmer)家族每年都向皇家音乐学院提供奖学金,但对我来说这似乎有点可望而不可及,毕竟在当时我学习吹奏双簧管还只有6个月的时间。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休·艾伦爵士(Sir Hugh Allen)却授予了我这一荣誉,并且他还告诉我这仅仅是个开始,如果我能够继续努力并达到他的严格要求的话,我还有机会获得学院的奖励。”
  二战爆发以前,伦敦有许多小型的管弦乐团。伊芙琳回忆道:“我想我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商业事务的。那些著名的演奏家例如莱昂·古森斯(Léon Goossens)就不用亲自插手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只是偶尔出面做一下协调和管理,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有代理人替他们打点一切。当陶伯(Tauber)在伦敦举行音乐会时,我得到了一份担任第二双簧管手的合同,上面规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得担任乐队的首席双簧管手。就是在这次演出中我认识了约翰·巴尔比罗利。当时彼得·巴尔比罗利和我同台演出,我猜一定是他告诉了约翰有关我的一些事情。我记得当时收到了一张纸条,由于字迹特别潦草,我把落款读成了‘John Barkworth’,现在想想那一定应该是‘John Barbirolli’——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考文特花园管弦乐团中的一员了。”
  据说巴尔比罗利面对罗思韦尔曾经两次坠入情网,先是爱上了这位清丽绝俗的姑娘,然后又爱上了她那优美动听的音乐。巴尔比罗利在哥德堡向罗思韦尔求婚,当时她的演奏技法已经得到了著名指挥弗里茨·布施(Fritz Busch)的肯定。当时约翰·克里斯蒂(John Christie)突发奇想,请许多歌剧爱好者来感受一下维多利亚式的生活,晚上就邀请大家在他萨塞克斯郡(Sussex)的乡间别墅里欣赏莫扎特。
  伊芙琳回忆说:“那时我也在被邀请之列。实际上没什么人到场,除了几个约翰·克里斯蒂的朋友和一些批评家。那时大家可以仔细地品评一下从整个乐季里面挑选出来的一些精品。我记得约翰·克里斯蒂常穿着自己的皮短裤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他的夫人欧瑞忙着招待大家,而且她有时还亲自参加歌剧的演出。她算不上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歌唱家,布施在这一点上对她也毫不客气。但是欧瑞夫人对音乐的感情是那么的深,而且她也有勇气去面对任何挑战。只要一登上舞台,她就变得容光焕发,她扮演的《唐·璜》中的塞琳娜和《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简直棒极了。那时我们在演戏中间要留出很长一段时间吃晚餐,这个时候我们就一起开车跑到白鹿山庄去。我现在很难想象在饱餐了那么多美味的烧烤和布丁之后,我们是怎样演好下半场的,也许是因为我们在那个时候还都特别年轻吧!
  “那时我们都非常崇拜布施,他在工作的时候与舞台监督艾伯特(Ebert)配合得非常好。每次排练我们都要参加。如果说布施在艺术上有什么瑕疵的话,我认为他在合唱部分的处理总是有些偏快,我想这是因为他受托斯卡尼尼的影响太深了。因为太快,我们在发卷舌音的时候就象是一群抢着说话的小疯子。不过在他身上总有一种风趣诙谐的迷人气质,所以我们对这些事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巴尔比罗利和罗思韦尔于1939年7月喜结良缘。在谈到这件事时,伊芙琳说:“一开始我父亲对这桩婚事肯定不太满意,约翰不仅是个离过婚的天主教徒,而且他的名子听起来还象个外国人。但很快我父亲就打心眼儿里喜欢上了约翰。”
  1936年,纽约爱乐乐团突然宣布巴尔比罗利将接替托斯卡尼尼担任乐团的首席指挥。其实这件事情中间有很多耐人寻味之处,纽约爱乐乐团无疑是想找一位比托斯卡尼尼更容易相处的继任者,因此乐团经理亚瑟·贾德森(Arthur Judson)没有考虑那些声名显赫的指挥家,而是选择了巴尔比罗利。为这件事,当时大名鼎鼎的托玛斯·比彻姆爵士还给乐团的董事会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表达了自己对“选择巴尔比罗利担任首席指挥”的不可理解。但是,托斯卡尼尼也没有就此离开纽约,他应邀担任了刚刚成立的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的首席指挥。
  伊芙琳说:“约翰(巴尔比罗利)的父亲在国外旅行时,曾经凑巧和托斯卡尼尼住在同一个房间,他可是托斯卡尼尼的忠实乐迷。但我想托斯卡尼尼背地里一定想看到在自己走后纽约爱乐乐团一蹶不振。在1941年的一天,约翰突然接到他打来的电话:‘我过去真是个混蛋!你现在也已经结婚了,我们大家都是朋友,还是找个机会见见面吧。’我们找了个时间一起共进晚餐,当时托斯卡尼尼非常和善,而且魅力十足,但他总是让人感觉市井味儿稍浓了点。谁都承认在艺术上,托斯卡尼尼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但大家都感到奇怪,为什么在彩排的时候他总是要发上一通脾气,在指挥台上又叫又跳呢?最后,在某个星期六的早上约翰和托斯卡尼尼还是不欢而散。原因是如果和托斯卡尼尼在一起,你不仅要不停地赞扬他还要贬低他的竞争者。约翰本来已经忍耐了很长时间,但在那天早晨,当托斯卡尼尼开始贬损布鲁诺·瓦尔特的时候,约翰终于无法忍受,只得拂袖而去。
  “约翰在纽约爱乐乐团一直干到1943年。我们交不起违约金,所以只能等到合约期满后才离开纽约回到英国。在1942年约翰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英国之旅。第二年,我们决心回英国定居。我们先乘坐中立国的邮轮抵达里斯本,然后再从里斯本飞往曼彻斯特。由于德军的威胁,约翰对回到英国几乎不再抱什么希望。但当时和我们在一起的著名影星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突然决定在里斯本留下来,因此我们得以提前登上了飞往曼彻斯特的航班。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本应乘坐的后面那趟航班被德军击落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怕,特别是那架飞机上有许多我们在去里斯本的船上认识的新朋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
  在1943年,巴尔比罗利夫妇和许多音乐界的朋友一起开始为重建哈勒乐团而奔忙。罗思韦尔似乎终于可以一展自己在双簧管方面的才华了。但哈勒乐团成立后却没有她的名字,原因既复杂又简单,巴尔比罗利出任了乐团的首席指挥。“在那个时候我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伊芙琳回忆道,“我天天就是忙着到处找吃的,还有一些必需的家具。我们刚回到英国,什么事情都不习惯,更别说去找这些当时只有黑市上才买得到的东西了。战争结束以后,这一切才渐渐好了起来,音乐界也渐渐恢复了生机。这时,我感到我和约翰之间的婚姻对我们两个音乐事业的影响太深了,所以我决定以后致力于双簧管的独奏。我们两个都不是很在乎名利的人。当1947年爱丁堡音乐节开幕的时候,还没有演奏苏格兰组曲的惯例,当时只是在展览厅旁边的大厅里上演经典的老式戏剧,到凌晨两点钟,大家还会得到各种小点心。”
  对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来说,巴尔比罗利就是荣耀的象征,对听众来说,只有巴尔比罗利手下的伦敦交响乐团才是最棒的。我能够亲耳聆听巴尔比罗利表演的机会不多,其中一次是在1970年他逝世前不久在林肯大教堂,上演的是埃尔加的第二交响曲。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演出表现出来的那种令人难忘的沉静。虽然最近巴伦勃伊姆在他的那本《音乐生涯》里称巴尔比罗利是埃尔加作品的最佳诠释者,但英国听众总是对这一点表示怀疑,因为埃尔加和与他同时代的奥地利作曲家马勒一样,作品中都包含着一种强烈的紧张情绪。
  当然了,巴尔比罗利性格中也有抑郁的一面,这一点只有伊芙琳知道得最清楚:“当他情绪低落或是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在约翰很年轻的时候他非常希望能够经常聆听埃尔加的教诲,但是他在面对这位大师的时候又总是手足无措,说真的,他那个时候实在是太害羞了。有一次在慕尼黑,我们说起了他的心脏病,你知道,他的心脏病不算很严重,但是约翰却神情黯然地说自己决不能死在舞台上。感谢上帝宽恕他说这样不吉利的话。  约翰最后一次登台指挥是在林恩王(King's Lynn)音乐节,上演的是埃尔加的第一交响曲。意大利的 Intaglio 公司本来已经出版了这张记录着约翰最后表演的CD,但由于一些法律上的原因又不得不把CD收回了,这真是太令人遗憾了。”
  在巴尔比罗利去世时,伊芙琳对以后怎样生活没有做任何心理准备。一开始,她为迈克尔·肯尼迪四处收集素材,准备为心爱的丈夫写一本书。后来,她曾经再次登台演出,也曾经笔耕不辍,直到晚年她才定居伦敦得以精心呵护她那美丽的花园。她的一生似乎都在不停的漂泊中度过。“也许我命中注定要四处漂泊,”伊芙琳说道,“而我也一直向往着这种生活。现在我又渐渐喜欢上了欧洲,我想我没什么机会再次游历近东和远东了。我最长的一次旅程就是那次途经香港、泰国,最后到新加坡。在新加坡我还有幸成为了一次庭审中陪审团中的一员。除了我,那五位陪审团成员都是男性,而且他们还都不说英语,而且还没有翻译。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最关心的不是那次裁决,而是他们自己的孩子能否拿到奖学金。我非常感谢他们最后请我发言,但我还是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在回英国的途中,我还在印度逗留了一段时间。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错过幸运女神带给我的每一次机会。”
TOP
254#


23
双簧管协奏曲集
Rothwell双簧管 barbirolli指挥 Pro Arte Orchestra & Halle Orchestra
DUTTON CDSJB 1009

[upload=jpg]Upload/20066510285520856.jpg[/upload] 

此碟为巴比罗利夫妇合作,7首协奏曲中夫妻各改编了2首,夫指妻奏,其乐融融。

MP3试听:
科莱里(巴比罗利改编):双簧管与弦乐协奏曲
http://cnc.jdyes.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35494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35494
TOP
255#


24
约翰·斯塔米茨: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卡尔·斯塔米茨:3首单簧管协奏曲
梅耶尔单簧管 布朗指挥圣马丁乐团
EMI CDC 7 54842 2

[upload=jpg]Upload/200664830154958.jpg[/upload]

约翰·斯塔米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曼海姆乐派的代表。受教于其父。1745年任宫廷小提琴师和音乐指导。作有交响曲50部,小提琴协奏曲12首,单簧管协奏曲和小提琴奏鸣曲等。
在海顿的《第1交响曲》之前,斯塔米茨已经写了近50部同类作品,可惜其功绩几乎为后世所遗忘。他第一次将小步舞曲引入交响曲,把交响曲扩大成为四个乐章,形成了交响曲四个乐章套曲的雏形。他还致力于交响曲创作手法的创新,充分发挥交响乐队的演奏性能,提高音乐的戏剧性表现力。以约·斯塔米茨为首的曼海姆乐派,对欧洲器乐创作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先驱。

这张是斯塔米茨爷俩的单簧管协奏曲合集,EMI公司愿意为不太热门的他们录制2张CD,善举也。

MP3试听:
约翰·斯塔米茨: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http://cnc.jdyes.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40254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40254
TOP
256#

严重要求亚老师介绍以下几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
1巴赫
2莫扎特
3贝多芬
4勃拉姆斯
5萧邦
6布鲁克纳
7马勒
8萧斯塔克威奇


                             我搬好沙发啦:)
TOP
257#

对我而言,有些作曲家一听名字就不怎么喜欢,真是毫无道理。例如布鲁克纳,基本没有听过,也没有听的欲望。也曾买过两张试图尝试,可至今还在柜子里睡觉呢,真是奇了怪了。
TOP
258#

aimo6666 在 2006-6-9 13:47:53 发表的内容
对我而言,有些作曲家一听名字就不怎么喜欢,真是毫无道理。例如布鲁克纳,基本没有听过,也没有听的欲望。也曾买过两张试图尝试,可至今还在柜子里睡觉呢,真是奇了怪了。


恩,我以前也是。

如果你喜欢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是可以听听的。
TOP
259#

亚河 在 2006-6-3 22:40:38 发表的内容

meng-yan 在 2006-6-2 11:19:18 发表的内容
一个好帖子,最后竟然演变成一场口水战,悲哀呀。这坛子里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SB、臭虫,总想搞坏别人的心情,借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些SB应该滚蛋,LZ对这些SB不应该客气。支持LZ继续发贴,再有狗冲进来就用脚把它踢出去。


乐小楼 在 2006-6-2 18:46:11 发表的内容
虽然好的争辩能促进共同进步,但我们还是看得出来某人心里酸酸的味道,已经偏向极端的一面.
支持meng-yan的感受


关山月2 在 2006-6-2 20:17:24 发表的内容
支持一下!


aimo6666 在 2006-6-2 21:15:18 发表的内容
个人感觉部分内容已有人身攻击之嫌,绝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任凭下去,很不利用168的和谐氛围和论坛发展!


davidljw 在 2006-6-2 23:24:39 发表的内容
无论亚河是否抄袭,这报料者言语刻薄,估计也不是个有胸襟的人。


davidljw 在 2006-6-2 23:31:40 发表的内容
我怎么觉得lzyyj有点吃醋的感觉?其实只要把你认为的事实说一遍就行了,公道自在人心,大家有足够的辨识力,向泼妇骂街的你一言我一语并不会增加旁观者对你的认同,徒增笑尔。



事由俺起,打扰了以上各位兄弟姐妹以及前几页各位老少爷们的清净,十分抱歉!又一起回复,再歉!


网络是意淫爱好者的天堂,这是现实。如果lzyyj仅仅针对俺个人,根本不予理睬。可他一开始就捎带着很多网友,不但侮辱,甚至谩骂,俺不出手,谁出手?

关于引用历史资料是否抄袭的问题,俺前面已有解释。出于权威、可信,有兴趣者可以看一下法律定论:“由于这些内容均来自公有资料,且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是唯一的或者是有限的,故应当认定该文不具有独创性,不应受著作权法保护。”(详见:http://ipr.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_sfws.php?id=76)

此事,恕俺不再回复。


还是谈音乐\看唱片吧
TOP
260#

关山月2 在 2006-6-9 13:20:53 发表的内容
严重要求亚老师介绍以下几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
1巴赫
2莫扎特
3贝多芬
4勃拉姆斯
5萧邦
6布鲁克纳
7马勒
8萧斯塔克威奇


                             我搬好沙发啦:)

在基点就没有看到他提过678,真还有些好奇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