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 ℓ = 244mm, = 20°, d = 14mm, W = 2.5gr, 和 μ = 0.4, 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upload=gif]Upload/20059288225250580.gif[/upload]
唱针针尖的内作用力Fi
图:纵坐标是尖的内作用力;横坐标是唱针所在的坑纹半径。
因此,唱臂需要增加一个偏斜角,目的是减少循迹误差。
轴支承式唱臂会引起所谓侧滑的一个问题。如图 22:所示:
[upload=gif]Upload/20059288233660980.gif[/upload]
唱针针尖的摩擦力,总是与运动方向起反作用力,摩擦力拉着唱针在唱片坑纹的切线方向走。这一个力的矢量,不通过唱臂单点支承中心。这个矢量力可以被分解成为直角关系的二个分力来解决,由于其中之一分力是与单点支承的中心成-直线,第二分力则是成直角关系的分力(相对地较小的),引起唱臂向转轴中心内向的溜滑。见下图。
[upload=jpg]Upload/20059288241399454.jpg[/upload]
如果这一个侧向滑力不加以补偿地被留下,它会移置唱头针杆 , 会引致唱针对左右声道的两侧声纹的信息,产生拾音不平均的循迹情况。侧向滑力做成的后果是在大调幅坑纹处(例如大动态的管弦乐的乐段),增大唱片磨耗和回放声音的失真。
反侧滑方法是尝试将唱针在唱片坑纹两壁上的压力,维持均匀相等。事实上,尽管反侧滑时常被校正刻度,但是有没有人能够「正确」地调校好反侧滑力呢?因为滑力的精确调整,是与不同的唱臂设计之间,有显着地调校方法上的差异。唱针下的摩擦拉力,唱臂上的向轴中心的内部偏压力,取决于许多的变数——最特别要关注的是唱针轮廓和抛光的光洁度(降低唱针和唱片坑纹两壁之间的摩擦系数), 唱片乙烯的特性 , 和唱片坑纹调制的幅度,与唱针横过唱片的位置而改变。
结果,反侧滑的设定,充其量仅是一个妥协。使用测试唱片的某单一频率乐段,不太可能是最佳的、能修正循迹水平状态的方法(希望获得左右声道的循迹相同),也不是使用静音的唱片坑纹,或提高针杆中心可以解决得了。更不适当的是使用空白表面的唱片,因为唱针所处的状态,完全与唱片回放时针尖处于坑纹中的状态不相同。与其考虑循迹压力问题,宁可着重于偏压最好调整,特别地在循迹性能上,对左右声道之间的拾音情况,不允许有任何的差异。 如果左边的声道发生循迹错误,你应该减少偏压去补偿;如果右边的声道循迹发生错误,则增加偏压去补偿。这种情况全凭耳朵的聆听分析来决定。
事实上,很少的唱臂设计者会忽略,唱针横过唱片的表面时产生侧向滑力变化的影响,多数认为宁可信其有,而愿意考虑增加妥协处理的反侧滑设施。
平行的循迹(线性循迹)的唱臂,就没有这种枢轴式唱臂的偏压力,因此不需要偏压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