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里查.斯特劳思《最后四首歌》歌词(偶翻译的,献丑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684|回复: 43
11#

3. 入睡 (词:赫尔曼.黑塞)

时日让我生厌
如今我许下心愿
有如星空下困倦的孩童
盼它早日实现

双手 远离一切劳作
头脑 忘却所有思绪
我所要盼望的
只是沉沉地睡去

惟有我无拘无束的灵魂
还能展翅高飞
在夜的最迷人的角落
如此多采 如此深邃
[upload=jpg]Upload/2004122016342292721.jpg[/upload]
TOP
12#

具备诗人潜质
有感觉
TOP
13#

2. 九月 (词:赫尔曼.黑塞)

冰雨淋湿了花瓣
花园都黯然神伤
夏日就这样颤抖着
在它离开的路上

从高高的合欢树上
金黄的树叶凋落成行
夏日的微笑诡异而又衰微
这消逝着的花园的梦想

而那些玫瑰花儿
久久地徘徊着 渴望着
合上她们忧郁的眼睛
慢慢地 慢慢地


[upload=jpg]Upload/200412201642370294.jpg[/upload]
最后编辑mahler2004a
TOP
14#

我还有套卡拉扬1964年萨尔斯堡音乐节现场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41220171796907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22017174511716.jpg[/upload]
最后编辑干股
TOP
15#

ludwig2000 在 2004-12-20 18:14:55 发表的内容
mahler兄翻译的不错!
不知道您更喜欢这几个版本中的哪一个?我手里有8个版本,最喜欢的还是norman 和janowitz的版本.以前在万科爱阅在线上写过一篇6个版本的《最后四首歌曲》的版本比较,地址是:
http://www.vankeweekly.com/asp/bbs2/showAnnounce.asp?id=743283
希望与MAHLER兄交流并请指正。


LUDWIG兄援引的评论很好。
我个人听过3个版本。最早听的是EMI的舒瓦兹科普夫版,可能先入为主吧,觉得她高贵隐忍的气质跟这些曲目的意境很切合。某些连续的高音处,舒瓦兹科普夫出现少许抖动,可是这些瑕不掩瑜。这个60年代的典范,显示出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
70年代的雅诺薇兹版,显示出雅诺薇兹本人的一些倾向。比如我称之为“咏叹调化”的一些倾向,玲珑剔透,音色清亮,高音稳,完成度很高;却又好似不够投入,让听者有游离感。(同样的例子是她唱的舒伯特歌曲。)另外就是她的吐字确实很道地,很多单词的尾音都能清晰听到,和其它版本一对比更明显。雅诺薇兹版是另一种典范。
80年代的诺曼猜都猜得出是高亢嘹亮的版本。演绎焕然一新,确有启示性,难怪企鹅给它带了花。听《春天》第一个高音,诺曼好似开着一辆跑车,一溜烟冲了过去,如同过小坡;往后的高音大抵如此,连提气的痕迹都没有,无比神奇。真是技术的典范,可惜我还是更愿意听“小家碧玉”型的演绎。
80年代的欣托版没听过,如果真是一个委婉动人的版本,那真是不该错过。这些歌曲就是应该有绕梁三日的感觉。顺便也能听听卡拉扬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
一些愚见,请LUDWIG兄谈谈你的感受。任何曲目有8个版本的,我都呼之为“强人”。
TOP
1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17#

4. 在暮色中 (词:埃森多夫)

我们曾执手前行
无论喜悦忧伤
如今该停下歇息
在这宁静的村庄

山峦起伏
夜色迷朦
唯有两只小云雀
还飞翔着寻梦

哦 让它们去吧
是时候我们该入睡
在这片静寂中啊
可别让我们迷醉

靠近我啊 这温柔的安宁
你在暮色中如此迷惘
我们是那样的困顿
而也许 这就是死亡

[upload=jpg]Upload/2004122017121413905.jpg[/upload]
TOP
18#

Dr kuang 在 2004-12-20 23:53:27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一张优秀的理查斯特劳斯和马勒的艺术歌曲唱片,乐团的表现异常重要,至少比歌剧咏叹调时的乐团伴奏更重要。


在《最后四首歌》里,伴奏的关键我认为是《入睡》里一段小提琴独奏,延绵不绝,每个首席都在此处卯足了劲。
TOP
19#

我也最喜欢第四段的音乐,记得关于这段的配乐曾经有个这样的评价“他在这里达到了在《死与净化》中未能达到的境界”。我自己觉得如果把这一段加到《死于净化》的最后,那么《死与净化》就不会受到未能达到“理想主义”境界的批评了。
TOP
20#

不知道那位听过Jurinac的最后四首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