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谈卡拉扬 [复制链接]

查看: 20584|回复: 157
31#

刻意追求音响效果的代价,是牺牲了音乐!
TOP
32#

丁启烈 在 2004-12-14 11:10:00 发表的内容
搞过音乐的人才知道现场录音与录音室录音的不同!!!!

就我所接触了解的,大多数搞音乐的还不如音乐发烧友热爱音乐,音乐是能与人产生共鸣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消遣用的,搞的太复杂也就失去了听音乐的意义!
TOP
33#

我之认为补丁的没必要,正是基于音乐是否完美的角度,而非道德角度。
这里面不至于上升到道德问题。
TOP
34#

前几天才将老卡的60、70年贝交全集、70年柴交全集和70年布交全集换了一根信号线。
TOP
35#

但到了卡拉扬这里,同样的情形发生之后的情况如何了呢?在BBC的纪实节目《完美的代价》中,爱乐乐团的前长笛首席格里斯-莫里斯痛苦地回忆了自己的经历——也在1952年卡拉扬录制的著名的巴赫《b小调弥撒》,当时这是一个介于古老的日尔曼人巴赫风格与现代的“本真主义”演奏之间一个重要的过渡演绎,《留声机》评论它为“录音唱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张唱片中木管乐器有着出色的表现,莫里斯在“上帝吾主”部分的表现令人迷醉。但就在这一段中,卡拉扬为了在一个很长的旋律线中避免出现乐手中间出现必不可少的呼吸,另外聘请了一名长笛手演奏旋律中至少出现过一次的衔接段落。在这一点上,莫里斯似乎永远不能原谅卡拉扬,时至今日,他仍然认为这是对他精神上的一种侵犯。在这个节目中,莫里斯获得了一些听众的共鸣,尽管事过二十多年,激起的义愤仍然高涨。
对这种做法,各位认为如何,孰是孰非?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36#

看过一本卡拉扬访谈录,因为经过卡本人校订,所以有很多地方感觉很做作。
再看其他资料,有感觉资料之间矛盾的地方很多,也没有用心去甄别过,所以,不好说太多。但现在的印象是,卡是个极有手腕的人,如果是政治家,他可能是个枭雄式的……
TOP
37#

Liulin兄的莫奈看得如何了? 我今天去大剧院看剧院魅影的排练。从阳台上看美术馆:壮观的队伍!几个老外十分的诧异。

好,回到正题。卡拉扬的话题,我永远都有兴趣:)
这个情况我想义愤和作品的价值都是值得肯定的。很多事情需要代价。问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付出代价,付出什么代价,或者付出了代价也未必达到了结果。
至少,卡拉扬“不择手段”达到了结果,与后生是件幸事。于当事者只有同情和理解了。
TOP
38#

两件事我认为性质是一样的。不能褒李格而贬卡拉扬。
当然我个人觉得不必打这样的补丁,而以保留历史原貌为佳;然而请大家注意那是唱片录音相对较少的年代,也许当时的想法不同吧。
TOP
39#

回darajan兄的问话:画展已经去看过了,10号去看的,排了45分钟的队,看了2小时,最后买了一本2001年出的《最后的晚餐》修复后的全真本画册,原作大小细节。这两件事留作后来再做细述。
TOP
40#

不同意上面的某些观点:

1.“刻意追求音响效果的代价,是牺牲了音乐!”——我们不能说有了完美的印象就丧失了音乐。音响和音乐二者并不是冲突和对立的。是某些人手里是可以完美的统一在一起的。而且,我们不是当事人,谁能断定老卡当初让音响更加完美的原意是为了以此表达他“心中”完美的音乐?我们没有老卡当初的地位的修养,不敢盲目断定他的这种做法就纯粹是为了音响而已。

2。“看过一本卡拉扬访谈录,因为经过卡本人校订,所以有很多地方感觉很做作。”——既然是访谈录,那它的主要内容肯定是出自被访谈的主角之口的,这不同于一个站在完全旁观者的立场上写的书。所以,试问——谁有可能在自己评论自己过去的做法、主张时完全客观、公正,而不带一点主观个人色彩?你能做到么?我能做到么?即使是老肖在口述《见证》时,不也是带有他浓厚的个人对历史、人物、时间的个人观点和他自己的说话风格吗?我们能说老肖也是“做作”的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